原子核的結構的教學設計
原子核的結構的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認識原子核的結構
2、理解質量數和azx的含義
3、掌握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間的關系。能進行質量數、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間的簡單計算
4、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義,會判斷同位素
能力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對數據的分析處理、概括總結能力
2、嘗試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3、通過假說、模型等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科學的學習態度
4、通過放射性同位素作用的自學和查閱,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學習重點:原子核的結構,構成原子的各微粒間的關系及同位素的判斷
學習難點:原子核的結構及構成原子的各微粒間的關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體動畫模擬、問題推進、對比歸納
學法:交流研討、比較歸納、練習鞏固
[引入]初中我們學習了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那么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在原子中的相對關系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重溫一下著名的盧瑟福實驗。
[多媒體動畫演示1]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及實驗現象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實驗,總結現象,分析現象并思考問題:
1、大部分粒子穿過金箔不偏轉,說明了什么?
2、少數粒子被偏轉,個別粒子被反射分別說明了什么?
3、試想象推測原子的結構模型
[多媒體演示2]展示盧瑟福的解釋:
原子: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在此實驗的基礎上,盧瑟福提出了“核式原子模型”,較好的解釋了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的關系,那么,原子核內部的結構又是怎樣的? 【多媒體演示3】
學習目標1
一、原子核
核素1、原子核的構成
[交流研討]9·閱讀p3表格,分析電子、質子、中子的基本數據表,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微粒電子質子中子質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對質量0.0005481.0071.008電量(c)1.602×10-191.602×10-190電荷-1+10
1、電子、質子各帶何種電荷?中子帶不帶電?為什么原子呈電中性?
2、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和電子數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為什么?
3、原子的質量主要由哪些微粒決定的?
4、若忽略電子的質量,質子、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值,試推測原子的相對質量的數值與核內質子數和中子數的關系。
[學生總結]回答問題1、2
[多媒體演示4]結論:
(1)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之間的關系: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思考]以上關系式是否適合所有的微粒?(以na+、cl-為例進行分析)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na+cl-
注意:以上關系式只適用于原子,不適用于陰陽離子。
[學生總結]回答問題3、4結論
(2):原子中各微粒之間的關系:質子數(z)+中子數(n)=質量數(a)[學生閱讀p3-p4第一段]掌握質量數和azx的意義:表示一個質量數為a、質子數為z的原子。
跟蹤練習:判斷正誤:(1)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
(2)氧元素的質量數是162.
(3)符號為baxn-的微粒,核電荷數是 ,中子數是 ,電子總數是 。
符號為baym+的微粒,核電荷數是 ,中子數是 ,電子總數是 。
【原子核的結構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2-03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