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春望》的寫作背景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春望》的寫作背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原文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話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文學賞析:
一首名作能傳誦千古,必定是因為它能高度概括時人和后人在同類境遇中 共同的感受和體會。《春望》就是如此。
國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樣生長,自然規律不會因時勢的變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受著內心的荒涼落寞,以至于所見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曠。但是山河草木雖然無情,詩人即使它們都變成了有情之物,花鳥會同詩人一樣因感時而濺淚,因恨別而傷心。足見人間深重的苦難也能驚動造化。花兒帶露、鳥兒啼鳴不過是自然現象,而所濺之淚所驚之心實出自詩人。因此花和鳥的濺淚和驚心只是人的移情。歷來稱贊此詩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穎,但它能夠感人還是得力于開頭兩句的深刻含蘊。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書難得,可邸萬金。兩句是因果關系的流水對,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與史思明戰于太原,郭子儀進擊河東,叛將安守忠自長安向武功出兵,長安、鄜州都卷入戰事,自然音問難通。這句是實寫自己與家人音訊隔絕,但也概括了一個共通的道理:戰亂之中親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貴。由于能將個人的感受提煉成人之常情,這兩句遂成為表達人們在亂離中盼望家信的成語。
這首詩各聯結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變疏。加工對仗精工,聲情悲壯,自然成為最能概括家國之恨的代表作。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 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 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 之境而無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方面,集古典詩歌之大 成,并加以創新和發展,給后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時,他的詩歌并不為時人所重視,逝世40年以后,始見重于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藝思想方面顯然受到杜詩的影響。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在內容和藝術上都深得杜詩的精髓。宋代著名詩人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陸游等,對杜甫都推崇備至,他們的詩歌各自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囚居獄中,用杜甫五言詩句集詩200首,在《集杜詩·自 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杜詩的影響所及,不局限于文藝范圍,更重要的是詩中愛國愛人民的精神感召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直到今天 還有教育意義。
【杜甫《春望》的寫作背景】相關文章:
杜甫《春望》賞析12-13
杜甫《春望》譯文及賞析04-04
杜甫《石壕吏》翻譯及寫作背景05-06
春望改寫作文02-05
杜牧《江南春》的寫作背景及賞析06-28
杜甫《望岳》賞析12-19
古詩春望改寫作文(精選18篇)01-31
改寫春望作文10-01
沁園春雪寫作背景03-09
朱自清《背影》的寫作背景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