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5年家風家訓伴我成長征文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征文1》
新年里,我認識了一個新詞——“家風”。
最近,我在電視節目里看到了一個有趣的話題:家風是什么?讓我也想認識自己家的家風是什么?
看到新聞上被采訪的叔叔阿姨們說:“家風是一個家的全貌,家風是在自己家好家風的基礎上去認識別人家中的優良美德。”通過觀看這個節目,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家風,也認識了不少優良的家風。家風就是做善事,不求回報;家風就是為人老實,不干壞事;家風就是小小舉動創美德;家風就是常做好事,無怨無悔;家風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國。
現在,我與大家聊聊我自己家的好家風:“做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要用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去面對眼前的重重困難;待人有禮貌。”
首先,在勤勤懇懇方面,我的外公是一個好例子。我的外公是一個農民,他不管刮風下雨都要去田地里種菜收割,他勤勤懇懇從不叫苦叫累。接著,在待人有禮貌方面,我跟爺爺學。爺爺是做生意人,每次與同事打電話時總會叫上幾聲“你好”,新年里爺爺打電話時總會送幾句新年祝福語。還有,在陽光心態方面,爸爸是我的榜樣。雖然,爸爸工作繁忙,但是不管工作再忙,爸爸也不會愁眉苦臉,總會積極面對。
家風就是一個家族的面貌,我要好好牢記長輩告訴我的好家風。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征文2》
我家“松鶴堂”張氏家族的家訓家規在曾祖父時期漸漸形成:
1、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恨念物力非艱。
2、毋道人之短,彼說己之長;施物慎勿念,受物慎勿忘。
3、清清白白做人,規規矩矩做事。
4、從不貪非分之財,更不作法外之事。5、六盡:對父母盡孝;對手足盡義;對朋友盡忠;對工作盡職;對夫妻盡伴;對子女盡教。
我家的家訓家規是我們張氏做人的宗旨、生活的準繩、行動的尺度。我們張家世世代代刻苦學習,努力工作,樹雄心立壯志,敢干敢為,為家族寫下了絢麗詩篇。
伯父張翼(1899-1975)字鳳三,曾任顓橋中心小學校長、上海縣農民教育館館長、上海縣多屆人民代表大會副主席、蘇南行政公署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政府參事等,并熱心文化教育事業和公益。伯父一生以“從不貪非分之財,更不作法外之事”要求自己。他一生中沒有買過一畝田,沒有造過一間房,伯母靠紡織為生,但他留下一本發黃的工作手冊,里面記錄著他全部的人生格言、為人處世的箴言、警句、感悟,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父親張鳳碩20歲進上海市清丈局工作,刻苦鉆研業務,成為技術佼佼者。利用業余時間研究書法,是顓橋有名的書法家。叔父張鳳皋,解放后進入蘇州專署農林水利處工作,兢兢業業,退休后熱心為街道居民服務,是顓橋編志組人員之一。
胞兄張壽亭1947年任顓橋青年文藝社社長,創辦《輕論》半月刊附屬《明心報》副刊;開辦圖書館和暑期義務補習班,開設義務診所;解放后在上海市立精神病院任工會主席,1957年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
表兄陳振邦曾在南匯航頭做學徒,1952年進松江干部學校培訓,后成為川沙縣辦公室主任、市監察局局長、在縣府記大功,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胞姐張時珍在上海市立精神病院當護士,榮獲上海市衛生局先進工作者和市級三八紅旗手,1988年獲上海市衛生局特授“護士30年”獎章。
我曾在顓橋公社文化站負責組織文工團活動,到農村、街頭、茶館作巡回表演、講故事、歌詠賽,組織開展運動會、兵乓賽、游泳賽,全縣奪冠。顓橋的地方志,也留下了我的足跡。女兒張婉穎在顓橋小學任教師,課題《快樂牽手并肩行》獲上海市教育科學院普教研究所三等獎。外孫沈智穎,從小生長在我們家中,也受到家訓家規影響,現在閔行區公安局工作。1983年在“打擊刑事犯罪保衛五屆全運會”中成績顯著,上海市公安局表彰并授予獎狀。
我們張家幾代人取得這樣可喜的成績,都受到家訓家規的熏陶,我們將繼續將其發揚光大,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希望我家的家訓、家規、家風能世代保持。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征文】相關文章:
家風家訓征文1000字:家風伴我成長08-08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的征文600字05-14
家訓、家風伴我成長08-07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02-02
家訓家風伴我成長征文700字05-28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征文精選1500字08-08
家訓家風伴我成長征文3000字11-19
家訓家風伴我成長作文01-02
家風家訓伴我成長作文08-08
伴我成長的家風家訓作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