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讀后感的作文錦集七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首先說明一下,這篇不是讀后感,充其量是讀書筆記。近來越發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衰退厲害(還年輕啊,咋整--……),所以很有必要對自己的閱讀作些札記,不然以后除了書名外,其余沒準都忘個一干二凈。而豆瓣的短評有萬惡的字數限制,沒轍,唯有以書評形式來記錄吧。
接著說明的是,我不像sloth等,有哲人思維,一直和哲學保持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距離,雖偶有接觸,但并不深究,因此文中倘若誤解任何哲學概念,實屬情理之中,懇請各位見諒:)而對于尼采其人,也知之甚少,印象里是一個瘋子,還敢太陽基督,很明顯,他已經當自己是太陽了。此前看過他的晚期作品《尼采反瓦格納》,如今找他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看,只是覺得要了解一個人的觀點單憑一部作品或者評論家的片言只字,是有失公允的。而他作品里洋溢的某種激情大概是吸引我不惜忍受晦澀而閱讀下去的原因吧。
關于譯本,此前是不知道譯林的質量屢受詬病,選擇這個版本很大原因只是欣賞裝幀的清爽。正式閱讀中,像許多讀者那樣備受串串長句和明顯文理不通的表達折磨,不過倘若這是尊重原著的表現,我還是可以體諒的,畢竟本人不精通德文和相信哲學家的思維跳躍性會超出譯者的水平。好了,以下的一些總結,純粹是個人的理解,很有可能大失偏頗,只是便于我個人記憶別無它意。
《悲劇的誕生》貫穿全書的是對日神式思維和酒神式思維的思辨。要理解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對這兩種思維的闡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臘人的神祗所寓指的觀念。尼采大概認為古希臘悲劇是酒神傾向的典型表現,一種從“自我”中解脫出來、讓任何個人意志和個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藝術,這種藝術能使人在毀滅中遺失個體的概念,在集體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們相信永恒的生命”。
這種悲劇的魅力源于對生命的忠誠,對原始欲望和恐懼最真切的體悟和承認,悲劇里彌漫的酒神思維讓人敢于直視痛苦,并在痛苦中獲得快慰。酒神思維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種英雄式的悲壯,如同為人類取火不惜受禿鷹撕啄之苦的普羅米修斯,又如同解開斯芬克斯謎語卻難逃弒父娶母命運的俄浦狄斯,他們的個體毀滅的悲劇成就了一種超越個體的壯美。在我看來,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這種酒神式思維,深深影響了他后來的整個哲學觀,他反基督束縛反理性主義甚至反知識體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維里體現的那種人類深層潛藏并將涌動爆發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懼、抗爭,無一不在他意識中幻化為生命的本質,尼采說“過度顯示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極樂,從自然的心底里訴說自我”。
因此,日神作為倫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種提倡適度和個體界限,并將自高自大和過度視作“懷有敵意的惡魔”的日神式思維,在尼采眼里,成為不折不扣的批駁對象。而詮釋日神式思維最好的藍本是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典型的理性主義者,他的哲學追求冷靜思索和邏輯辯證,崇尚一切科學的概念和知識,其審美的最高法則是“萬物欲成其美,必合情理”。
以他思想為代表,尼采總結為人類的理性樂觀主義。而蘇格拉底宣稱“美德即知識;無知才有罪惡;有德者常樂”,則被尼采認為是扼殺悲劇的樂觀主義三大基本形式,因為“美德和知識之間、信仰和道德之間,必然有一種必然的、可見的聯結”,而悲劇在這種聯結中被簡化和公式化了。循著尼采的思路,我理解為,日神式思維將人類“打扮”得異常elegant,籍由外化的繁文縟節使人丟棄內在的宣泄,從而接近個體的“伊甸園”。日神式思維強調個體,個體是日神關懷的對象,因此日神傾向美化而非毀滅,是一種樂觀主義。
然而尼采覺得,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樂觀主義是脆弱的。試圖通過因果律來探尋萬物最內在的本質,注定是一種妄想。我不敢簡單地將尼采的這種觀點視作不可知論,但明顯的是,尼采對知識是不推崇的,對僵死的、機械的一切教條抱有深刻的懷疑,他不認為這些能于痛苦中拯救人類。
尼采眼中的悲劇文化恰恰相反,"悲劇文化的重要標志是,智慧被移到知識的位置上,成為最高目標,它不受知識誘惑誤導的欺騙,目光一動不動地盯著世界的.總體形象,試圖在這總體形象中,以愛的同情感把永恒的痛苦理解為自己的痛苦"。所以當時的尼采,毫不猶豫地視叔本華和康德為英雄,是挑戰“隱藏在邏輯本質中的樂觀主義”的屠龍者,他狂熱地高呼“讓我們想象一下這些屠龍者的果敢步伐,他們以高傲的魯莽,對于所有樂觀主義的懦弱教條不屑一顧,以便完全徹底‘堅定的生活’!”
帶著酒神思維的尼采,在悲劇中發掘出屬于他的極樂世界,同時也是他的藝術觀。談尼采,恐怕不能離開藝術這個詞。尼采一心想通過藝術來拯救人類,他很早就聲稱“只有作為審美現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尼采描述的悲劇中的歌者,既是演出的成員,更是演出的唯一真正的“觀眾”,他將此歸納為戲劇的原始現象:看見自己在自己面前變形,現在舉手投足好像真的進入了一個身體,進入了另一個人物。
這種膨脹著生命力的演出,無疑給尼采看到希望,他自己早已陶醉在這種“酒神的興奮”中,他在悲劇里尋找到那近乎迷幻的極樂,他的審美觀忽然變得簡單至極,他寫道:一個人只要有能力不斷觀看一場生動的游戲,不斷在一群幽靈的包圍中生活,那他就是詩人;
一個人只要感覺到改變自我,有要到別人身體和靈魂中去向外說話的欲望,他就是戲劇家。因此,歐里庇得斯的“非酒神意向”式的悲劇,是無法獲得尼采的認同的,這個被視為蘇格拉底同盟的人將悲劇效果更換成日神式的戲劇化史詩。尼采說“真正的藝術家必然會有的一個特征,他對必然的套路幾乎藏而不露,讓它作為偶然事件出現”,所以他覺得歐里庇得斯戲劇中的那種一開始就在主人公自述里就昭示了全劇安排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那種在戲劇中一遇到危難就有“天神解圍”的大團圓結局是多么可笑,他不可以接受這種對悲劇的謀殺,他甚至不承認這是藝術。
在尼采的藝術世界里,音樂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尼采在書中對音樂的推崇比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來得強烈。尼采認為,音樂是有別于一切具象的東西及一切概念,盡管概念是直觀抽象得來的形式,但尼采依然認為那是“事物上剝下來的外殼”,是外在的、表面的。而音樂,是“最內在、先于一切形態的內核或萬物的核心”。
這可以解釋尼采為何不喜歡后來的歌劇,因為歌劇中言說勝于音樂,從而沒有了哀歌式的痛苦,而有蘇格拉底式的美好田園詩傾向,所以“歌劇是理論之人的產物,不是藝術家的產物”。在尼采的哲學中,音樂是生命的直接理念。
其實尼采的哲學及尼采的觀點,我有贊成的部分也有很多不贊成的部分。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在他的書中獲得了思考。現實生活中,我可能被一些人認為不樂觀,但我依然無法清晰界定什么叫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正如我認為自己傾向日神思維的同時,也向往酒神思維。對于《悲劇的誕生》中關于日神主義和酒神主義揉合的討論,我是看不懂,也意會不了,所以也不在本文中闡述。但我想,徹底的樂觀和徹底的悲觀也并不存在,現實中雖然以日神思維作為主旋律,但兩種思維其實也是互相影響的。
我很欣賞尼采對生命的推崇,對解開束縛的那種狂野的沖動,甚至“自我”于尼采也是狹隘的表現,他寧愿眾人都選擇在毀滅中接近自然,接近本質。我覺得這些思想,對于我們這些在都市中過著營營役役生活的人尤其可貴,試問,在精致中漠視,倒不如在粗鄙中狂歡吧?當然,尼采忽略了人乃至生命其實都是復雜的,日神思維對協調人類群體活動至關重要,畢竟,向往太陽,沒必要就要奔向太陽吧。所以,中國的中庸論永遠都有市場。
但是,尼采終歸是瘋了,對于他這也許是個恰如其分的結局,如同那有著大愛之情為人類采火的普羅米修斯。他也許會喜歡這個對他的比喻吧。
其實,瘋子的世界是不是就一定悲慘呢?只是我們無法理解而已。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這段時間,我讀了楊紅櫻寫的《笑貓日記》系列的一本書,名字叫《藍色的兔耳朵草》。又認識了很多好朋友。
這本書主要寫了笑貓為了治好虎皮貓的耳聾,在老老鼠的指引下,看到了藏在遙遠的群山中,那座晶瑩的如同藍寶石般的藍山。老老鼠告訴笑貓,生長在藍山的藍色的兔耳朵草,能治好虎皮毛的耳聾。通往藍山的路上,危機四伏。又那巨大的山蜘蛛、兇猛的母老虎、殘暴的公花豹子,還有力大無比的湖怪,都能把笑貓置于死地,但是為了心愛的虎皮貓,這一路笑貓走得義無反顧。可是歷經千萬難萬苦采來的兔耳朵草,竟被幾只饞嘴的兔子給偷吃了。笑貓萬念俱灰的回到了馬小跳的家,綠毛龜卻告訴笑貓只要心中有愛,奇跡就一定會出現。笑貓講了一個故事讓鐵樹開花,枯樹發芽了,就在這時奇跡發生了,虎皮毛的耳朵好了。最后笑貓和虎皮貓結了婚。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甜蜜的生活……
在這本書它告訴我們只有我們心中充滿愛,堅持不懈的做一件事情,就一定可以成功。還讓我學到了很多的好詞好句。給了我快樂,我喜歡這本書。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這學期我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書剛剛大下來,我就愛不釋手,其中一篇《向命運挑戰》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反復讀了好幾遍。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字叫霍金的人,他17歲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學,可是在他21歲時命運卻捉弄了他,讓他患上了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醫生說他最多只能活兩年半,堅強的霍金面對著命運說:“隨你便吧,時間剩下兩年半,我也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
他與病魔抗掙著,病情越來越嚴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縮,走路越來越不穩了,連站都站不起來。為了和病魔做斗爭,他努力鍛煉,堅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樓。到最后腿的力量都弱了,他就用手拉著扶手很艱難地走上樓去。
病情不斷的加重了,霍金終于站不住了,坐在了輪椅,他連手指都不能動了,十個手指,只有兩個還能動,又過幾年,他說話已經非常的困難了,吐字不清了,說幾個字要說很長的時間。過了一年,他得了肺炎,治療時把氣管切開了,從此,他就不能再說話了。
以后,無論是干什么,都是別人和機器幫助他,但是他用思維思考著有關宇宙的知識。霍金終于成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寫一些科學的書籍,發出的書到達1000萬冊。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真正感受到,人是可以向命運挑戰的,在困難面前要不倔不饒,敢于和困難作斗爭。評論更多評論[陽光が雨露]感覺良好!作者作品難忘的一天春天的校園假如我是老師公德意識《向命運挑戰》讀后感相關文章我的文集(標簽)我相信自己!!!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喚醒心中的巨人》的作者是安東尼·羅賓,1960年2月29日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他是世界潛能激勵大師、世界第一成功導師、世界第一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寫的《呼喚心中的巨人》多以故事為主,讓讀者感受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是的,激發潛能需要學習,尋找并激發潛能是一個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的過程。安東尼·羅賓先是讓我們正視自己的夢想然后再談及完成夢想的各種必備條件,時間,情緒,健康以及生命等等。在“完成夢想”這個話題上,我認為安東尼·羅賓是十分有發言權的,安東尼·羅賓在他十七歲那一年離開家,當時他高中還未畢業。為了謀生,他擺過地攤,當過餐廳服務員,跑過推銷……最后在一家銀行擔任洗廁所的工作,那時候他全部的家當就是一輛價值九百美元的二手舊車——“甲殼蟲”。他只能睡在“甲殼蟲”里面,最糟糕的是他甚至交不起“昂貴”的停車費,所以每天晚上必須跑到“7-11連鎖店”門口睡覺,因為這家商店門口是二十四小時免費停車。他決心改變他所面對的一切,于是他四處借錢開始去聽吉米·羅恩,一個潛能大師的課,這個決定改變了安東尼·羅賓的一生,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自我提升,他越來越了解自己心中的潛能,他嘗試去激發自己的潛能,最終走向了成功。這個人在書中寫了很多勵志故事,可不得不說作者安東尼·羅賓本人的人生,就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
想想,我們剛剛進入大學,正值青春年少,我們的生活比安東尼·羅賓當時的生活要好很多,我們無需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我們理應拼盡全力的去追逐我們的夢想。可我們真的做到了嗎?有些人在困難面前選擇了妥協,也許這個困難不過是堅持在寒冷的冬天里早早起床而已,我們卻做不到。有些人被別人的一些惡言惡語輕易擊敗,從此一蹶不振,喪失了一切斗志,原本應該是迎春飛揚的年紀,卻沒有了朝氣。這不禁讓我想到安東尼·羅賓的書中有這樣一段情節:農夫為了讓兒子將來有出息,將他送至城里,跟他的朋友學習經商。過了一段時間,農夫進城打探兒子長進如何?沒想他的朋友說:“你兒子生來就不是經商的料,即使留在我店里一千年,也學不成一個真正的商人!你最好還是帶他回鄉下跟你學種地吧!”這句話深深的刺痛了農夫兒子的強烈自尊心,他憤恨之余,毅然決定跑到大都市芝加哥,從當伙計起步,歷經千辛萬苦闖蕩天下,在自強不息中找回自信,終于成長為聞名于世的大商人。
農夫的兒子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我認為每一個有志氣有夢想的人心中都會有一種“韌性”,有那種不會被輕易擊垮的精神。你只有擁有了那種堅持不懈不斷奮斗的精神,才能堅持到激發自己潛能的那一天。有多可惜,太多人在激發自己潛能之前,就輕易的被擊敗,輕易的選擇了放棄。安東尼·羅賓在書中向讀者發出了提問:你要怎樣的未來?如果你想過著你所期望的明天,那你今天該做什么?什么是你的長遠目標,你應該馬上去做什么?如果一個人能在心中經常的問問自己,我想,他會有在困難面前堅持下去的勇氣,而不會選擇在激發自己潛能之前輕易放棄。因為不去詢問自己,不去正視自己的內心,一味的放任自己,才會忽視掉自己的潛能,碌碌無為的過一生。
當然我們不能保證只要不斷詢問自己這些問題就能夠很快的激發自己的潛能,我們不知道何時能夠激發自己的潛能,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珍惜生命,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從容的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惟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接近自己心中潛能的可能,我們才能迎來喚醒心中巨人的那一天。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不懈。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成功之花,人們只驚異它開時的明艷,卻不知當初它的幼芽,浸透了奮斗的汗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讀了《愛因斯坦成功的秘訣》這篇文章,我深受啟發。這句話像火花一樣,閃耀在我心間。
成功,這是一個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可是成功的秘訣到底在哪呢?愛因斯坦對成功的秘訣做出了科學的概括:W=X+Y+Z,即:成功等于艱苦勞動、正確的方法及少說空話的和。這也正是愛因斯坦的成功之道。我認為,這三個條件中艱苦的勞動,即“勤”是首要的條件。因為“勤”能補“拙”。
愛因斯坦小時候也不是超人的“天才”,甚至有人說他是個“笨蛋”。可是促使“笨蛋”成為“天才”的,不正是這個“勤’字嗎?愛因斯坦深信天才出于勤奮,他用勤奮去彌補自已的“笨拙”。為了徹底弄清楚一個問題,他比別人多花幾倍的時間,終于用汗水澆開了成功之花,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于“勤能補拙”我也有深深的體會。我課外班的一個同學薇薇,和我一般,經常在一起玩。老師和同學都說我比她聰明,平時背一篇英語課文,我總比她先背會。背完了就把書一扔,一邊玩去了。薇薇卻拿著書一直背,直到徹底背完為止。結果,老師每次查英語背誦,她都比我的分高。寫作文我也每次寫的都比她好。之后,她對我說,她一定要超過我。后來她每天都堅持用英文寫作文。一次比賽中,她考的正比我好。這使我認識到:“勤能補拙”是一條點顛撲不破的真理。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勤奮去彌補自己的笨拙,用汗水澆開那絢麗的成功之花。
讀后感的作文 篇6
今天,我認真閱讀了《放大你的優點》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年輕時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逐步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并放大自己的優點,并且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故事,它告訴了我們,在遇到挫折時,我們不要放棄,放大自己的優點,最后就可以走向成功。
讀了這篇文件,我很受啟迪,明白了信心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一件事情,如果你深信自己能做好,并踏踏實實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屬于你的。這個道理在我身上也同樣得到了印證。記得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媽媽在新世紀廣場教我騎自行車。小時候,我倒是騎過兒童自行車,那是有四個輪子的,即使不動,它也會穩穩當當停在那里的,不會讓我摔得鼻青臉腫的,可這兩個輪子的自行車,我能行嗎?再說,我個子這么矮,而它卻這么大,不由得心里膽怯起來。媽媽對我說:“騎自行車就是練你的平衡能力的,我相信你能練好,來,試試吧,不試就說自己不行的人,就是膽小鬼,做什么事情都不會成功的。”在媽媽的鼓勵之下,我跨上了自行車,它又沉又笨,一點兒也不聽我的使喚,我讓它朝這,它偏偏和我作對,拐到那邊去了,我想讓它朝前,它卻像個生病的馬一樣,軟軟地歪向了一邊。太難了,或許我再長大一些才可以學會?我對媽媽說:“等我長大了再學吧,現在對我來說太難了!”媽媽看了我一眼,語重心長地說:“有些人做什么事情都先為自己想好后路,隨著自己一步一步向后退,自己的標準也就越來越低,最后只能淪為一個平庸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明日待明日,明日何其多?結果也只能是萬事成蹉跎了。”我自知理虧,只好硬著頭皮堅持下去,練了一會兒,依然不得要領。“撲通”一聲,我摔在了地上。好疼啊,我差點兒掉眼淚了,賴在地上不起來了。于是,媽媽和藹地對我說:“來,孩子,你過來。”我起來走過去,媽媽指著新世紀廣場上的一排石墩子,對我說:“孩子,你還記得嗎,你再小的時候,我們以前經常走在上面練平衡,那時候,你連那個也不會的,也摔過幾次,但是,你不放棄,繼續堅持,不也練得很好嗎?同樣,自行車也是練平衡的,你努力不就可以練好了嗎?你的平衡能力絕對是很棒的!騎自行車只不過是平衡能力的另一處實際應用,非常簡單的。”聽了媽媽的話,我又仔細地思考了一下。媽媽的話是正確的,于是,我又信心滿滿了。我按照媽媽說的辦法,練習騎自行車,最后,我終于成功了。
我一直都會記住:在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要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增強信心,勇往直前,永不放棄,只有這樣,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讀后感的作文 篇7
關于一愛一的力量,我們從一些報道中、從故事中都讀到過,我們也懂得一愛一的重要一性一。但是,關鍵要怎樣在教育中融入一愛一,讓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人們的一愛一,并懂得去一愛一,這是很重要的。
【讀后感的作文】相關文章:
讀后感的作文06-09
讀后感作文04-10
讀后感的作文01-27
讀后感作文06-18
《作文里的奇案》讀后感-讀后感04-12
讀后感作文精選:《歐洲筆記》讀后感12-25
童年讀后感作文400字_讀后感03-04
童年讀后感作文600字_讀后感03-08
童年讀后感作文700字_讀后感03-08
《童年》讀后感作文700字_讀后感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