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后感的作文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今天,我看完了《老人與海》這本名著,讀完這本書后,我感受很深。
《老人與海》這本書講了古巴的一個名叫圣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連續84天也沒有收獲,但在第85天釣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從來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那條馬林魚的力氣非常大,拖著漁夫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于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循著血腥味游過來的鯊魚,老人把刀系在船槳上殺死了兩條來犯的鯊魚,但在隨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斷了,他又改用短木棍。然而半夜里鯊魚成群結隊涌來時,他已力不從心,無力對付他們了,但他堅持與鯊魚搏斗,甚至把船舵都打斷了,最后鯊魚還是吃光了老人兩天的辛勞,只剩下魚頭和魚尾……老漁夫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和一身的傷痛。
我很佩服這位老人,雖然在鯊魚成群結隊涌來時,他已無力對付他們了,但他堅持搏斗為保護自己的戰利品而做殊死搏斗,盡管他沒有戰勝成群的鯊魚,但正是他那種不屈服、勇于拼搏的精神使他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了人生的極限,也使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使我想起了中國秦末時期十分有名的將軍:項羽。他在四面楚歌、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并沒有屈服于劉邦,而是在寫下有名的`《駭下歌》后突圍到烏江邊自殺了。這兩個人的故事使我想到了許許多多的在拼搏的人,他們有的為了事業而拼搏;有的為了成績而拼搏;有的為了家庭而拼搏;還有的為了國家的發展而努力……我想: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那種勇于拼搏的精神,好好學習,在成績上與同學競爭,在跑道上與對手較量,在球場上與對手一起拼搏,努力取得好成績。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暑假,學校發給我們每人一本書,知道這是為了提升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但說實話,有時面對一堆堆的理論學習,心里還是有點浮躁,因為很多時候學的時候挺有感觸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點不著邊際。因此,我特地選了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學故事》一書,為了就是不讓自己讀得太過晦澀。出人意料的是,這本書我看得很快,是很少的一本能讓我有如此閱讀速度的專業書。呵呵,因為那是一個個吸引我的具體形象的故事,形象得就像是每天發生在我和我的學生中間。因為書中有很多管老師的學生寫的作文,它們記敘著真實的生活,訴說著孩子們作文的成長之路,簡直就是一部校園生活小說。讀著讀著,我仿佛忘記了這是在讀專業書,而是在欣賞孩子的充滿靈性的心聲。
然而,當我掩上最后一頁,心中感慨萬分。我佩服于管建剛老師對作文教學的執著,從20xx年開始堅持辦《班級作文周報》,辦《評價周報》。我們一般的老師為每學期還在為批不到十篇的大作文而疲于應付,管老師卻要每周辦報,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想而知,一張張周報中凝聚著的是他對作文教學的執著精神。想我在低年級時,也曾在家長的幫助下,將學生一學期的優秀習作整理編輯后,印刷成冊,每人一本,短暫引起學生的寫作興趣,但沒有恒心堅持下去。這大抵就是特級和普通教師的區別吧。
我佩服于他對作文教學的探索精神,為了鼓勵學生的寫作興趣,他給每個在《班級作文周報》上發表文章的學生一張“刊用紀念卡”,還評“作文新苗”,評“作文小能手”,評“班級小作家”,更有評“班級諾貝爾文學獎”的,還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稿費活動”,有了這一個個新招,學生不想寫都難。
我佩服于管建剛老師的作文教學創新思想,他的作文教學理念是從打造一個永不消逝的童年出發的,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為孩子們考慮,點起了孩子作文的激情,讓孩子在其中享受著作文帶給他們的樂趣,享受著童年的酸甜苦辣,而他自己也享受著作文教學帶給他的成果。
我佩服于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背后,管老師和孩子們之間真摯和諧的師生之情。管老師是一個民主的老師,學生之間會為一些小事爭論不休,管老師會給他們爭論的陣地——《評價周報》。當然,師生之間也難免會發生一些矛盾沖突,
管老師也沒有一副主宰者的高高在上的架勢,他會讓學生在報上把矛頭直指自己。這一切,沒有一顆細膩的愛生之心,又如何能做到。而這一切,改變了孩子們寫作的方式,讓孩子們把寫作看成是心聲的吐露,讓孩子們有了表達即寫作的意愿,寫成了一篇篇習作,成就了管老師作文教學的`成功之路。
我佩服于在管老師的班上,沒有不會寫作的學生。費文星,一個從抄襲作文開始寫作的學生,在那次抄襲故事中受到了震憾,成為了在《蘇州日報》上真正發表文章的學生。顧惺雯,一個作文水平一般的學生,在“化療”事件中,寫出《怒》《我忍無可忍了》,用學生自己的真情寫就的作文,怎么還有寫不好道理?那兩篇發表于《評價周報》上的作文,鼓舞了她,讓她的作文從此有了飛躍。這一個個故事,在不斷地告訴我,作文教學一定要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管老師的學生是幸運的,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學生不幸吧!
“一個成功的老師,是一個有故事的老師。一個幸福的老師,是一個有故事的老師。”不知從哪里聽來的這句話,我一直記著。讀著《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想起自己和學生的一個個故事,雖然不盡是作文教學的,但也盡是值得回味,盡是幸福的。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我讀了《三毛流浪記》這本書,我深深地被三毛打動了,三毛從小失去父母,沒有爸爸和媽媽的依靠,整天在大街上挨餓,過著貧苦的生活。
三毛為了生活,在街上給人家擦鞋,買過藝,拉過車,可是每次都是被騙和失敗而告終,三毛的命運為什么那么苦!在那個年代里有錢人吃得飽,穿得暖,還處處欺壓那些窮人,像三毛這樣骨瘦如柴,衣不遮體,吃不飽,穿不暖,沒有依靠的小孩,在那個年代里生活下來是多么的不容易。三毛生活雖然艱苦,但也是一位正直善良、見義勇為、聰明機智的孩子。
他能把討到的東西分給和他一樣的窮人,還能把撿到的錢包還給失主,寧可自己挨餓也不會偷別人的東西,三毛的心靈是多么的`美好啊! 我被三毛所感動,看到他被別人收養,我會為他高興,我看他四處流浪、挨餓、挨凍,我會為他流淚。 看完了三毛,我有了深深的體會,和三毛比,我們的生活要比他強得多,我有雞鴨魚肉可以吃,有漂亮的衣服穿,還有樓房可以住。要什么有什么,還每天都變花樣吃有營養的食物。我擁用的一切不就是三毛眼里的光明世界嗎?可是我還挑三揀四的,這不好,那個不要,媽媽讓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還要說句“憑什么我做”。學習上也不那么認真,要是三毛能上學,一定比我學習好,我現在要以三毛為榜樣,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07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士兵出擊》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鋼七連解散后,最后只留下七連連長高成和列兵許三多留守。光桿連長的高成,向許三多坦露自己將門虎子的身份,并且聲明自己不愿倚仗父親,而是“有很多路可以選擇,走最難走的哪一條”。許三多反應默然,淡淡地說:“我只有一條路,我只會走一條路。”
曾被戰友們嘲笑為愚蠢的許三多,也許因為癡傻,也許因為執著,固執地走在自己哪一條路上,然而他終于走出了讓所有人都欽佩的長路,包括高傲的高連長,包括剛毅的伍六一,包括瀟灑的袁朗。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他沒有什么愛好,也因為“蠢笨”而沒有人理他,他于是獨自練正步,成了正步走得最標準的士兵。他到了脫下軍裝,仍然只會走正步的程度。
在那個鳥不拉屎的荒蕪之地,他固執地去“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一條整個連隊都沒有修成的路,被他有兩只手刨了出來,鋪了出來,而且他還把不同顏色的石頭分類,鋪出圖案來。
在圖書館看書,許三多竟然按照字母的順序來看,原因是:“我這人可笨哩,也不知道該看什么書。”就是這樣的人可以最多的書。
最危急的時刻,他沒有像那些聰明人一樣明智,而是想著別人;寧肯犧牲自己,也會想著別人;明知不可能,也會去做,只要自己覺得“有意義”。于是,他讓別人記住了自己,下至列兵,上至連長、團長,還有被人俘虜的“敵軍”。
他寵辱不驚。或許是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榮辱,他只是在“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
胡適曾評價國學大師王國維:真正的聰明人,是那種肯下苦功夫、笨功夫的人。
早熟的“天才”,往往會被自己的小聰明抹殺,淹沒在別人的贊譽積累起來的驕傲的廢墟中。
熒屏里的帥哥美女,常常瀟瀟灑灑,一出來便事業有成,有著大量的時間去談情說愛,去經歷愛情的'“慘痛波折”,給人們一個個虛幻的泡沫。然而,畢竟是泡沫,久了,心便厭倦了。
于是在這個帥哥靚女充斥的熒屏里,突然露出一個許三多,他以自己的淳樸與本分,拂去蒙在人們心頭那層厚厚的塵垢。
許三多癡癡呆呆地走著自己認為有意義的路,走進了人們的心里,如一縷久違的清泉。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當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人興高采烈地對別人說:“我會玩魔方啦!”,有人會投以鄙夷之意,因為博爾赫斯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不動聲色地準備制造迷宮了。恕我冒昧臆斷:誰要是真正對小說抱有興趣,不可能不知道博爾赫斯——他的模仿者與崇拜者如此之多。而了解博爾赫斯的人不可能不認識《小徑分岔的花園》。
在論述博爾赫斯這位偉大小說家的作品的時候,“迷宮”常常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詞。在這位天才小說家的敘事之筆下,現實的時空旋轉、變形甚至遁跡。外在的時空消融于小說構建的世界中,就像水消融于水一樣。漫步在他的小說世界中,我們往往會驚嘆于他嫻熟的筆法和優美的辭章(而令我們驚奇的'是他絕不濫用形容詞,這也為他贏得了“精煉”的美譽)。詩人的氣質渲染了文本,讓整個小說世界渾然一體,流動著一股清新的空氣。文本內部精雕細琢,結構嚴謹,使得人們在欣賞它們的美妙的時候又無法不駐足思考。我試圖猜想:一個詩人與一個哲學家在邏輯面前合二為一,他就是博爾赫斯。人們總是會不自覺地在他的小說中感受到一股甜蜜與神秘的玄學之思。《小徑分岔的的花園》——這部曾經讓博爾赫斯揚名的短篇小說集,當然也不例外。
表面看,博爾赫斯放佛又在制造偵探小說,如同柯南道爾一樣力圖將故事寫得耐人尋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是一個誘人的外殼,故事的靈魂早已溢出故事的框架,它抵達的深度絕非一般的偵探小說所能企及——這需要讀者的苦苦的追尋與精微的體悟。博爾赫斯式的哲學總是在操縱著文本的走向。博爾赫斯也許更愿意用他神奇的時間創造術來麻痹讀者智力上的自卑感——空間的錯綜復雜已經讓人眼花繚亂了。博爾赫斯對時間近乎著迷,他說:“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將來。”(參見《小徑分岔的花園》)他往往在短小精悍的小說里出其不意,好比他在我們面臨黑夜之時將白天送到我們面前,在我們感慨瞬間將逝之時將時間的永恒之光照射給我們。在這種魔術中,他興致盎然,并試圖將他的微妙難言的體驗傳達給廣大的讀者。在《小徑分岔的花園》中,作者精心制造了一個敘事的騙局:從一開始的極具真實感的細節雕刻到后來的方向感的迷失,閱讀者的鼻子往往被隱形的作者牽著向前走。一個個敘述的通道交叉、分叉,絢麗多姿、不可思議,讓人匪夷所思而又欲罷不能。也許只有到了最后,讀者才可以恍然大悟,然后松一口氣——而在這個閱讀的旅途中我們已經飽覽風景。
【讀后感的作文】相關文章:
草房子讀后感作文《草房子》讀后感作文05-16
讀后感作文精選:《歐洲筆記》讀后感01-31
讀后感作文06-18
讀后感的作文06-09
讀后感作文09-17
讀后感的作文06-14
讀后感的作文(經典)08-19
(經典)讀后感的作文08-12
讀后感的作文(經典)08-03
讀后感的作文[精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