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以情感閱讀促寫作的方法探究
翻開學生的作文本,許多學生生拉硬拽,無奈無味文字都會干巴巴的擠在眼前。例如:《洗衣服》許多孩子會寫:我吧衣服泡在水盆里,放上水,再放一小勺洗衣粉,等十五分鐘后開始洗。先使勁搓衣領,然后又在搓板上用力揉衣服。最后,打來清水把衣服投一遍晾在繩子上。三年紀是這樣洗,到了五年級還是這樣洗。由此就很讓人懷疑他是否真的洗過一件衣服。而好多份幾乎千篇一律的文字,則大多來自同一本參考書籍。
每每看到這些令人頗覺乏味的文字,都會是那個無奈與心痛:孩子們為什么會寫得這樣空洞?為什么寫得這樣難受呢?難倒只是缺乏細致的觀察嗎?難倒只是缺乏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技巧嗎?不,不是的。歸根結底學生不愿寫,寫不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內心缺少了一種感情,一種對生活的點點滴滴的關愛之情。沒有了這種情感,面對本來豐富多彩的生活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切都變成了過眼云煙,對生活的感應力、認知力降低。其直接結果就是每次作文總是先為;寫什么;而苦惱。
縱觀歷代名家名篇:屈原滿腔悲憤做《天問》;陸游憂國憂民寫《示兒》;杜甫欣喜若狂述《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李白激情洋溢繪廬山瀑布。魯迅先生筆鋒犀利,無所畏懼,一篇篇恰似戰斗檄文的作品至今依然是讀者的首選。它們哪一篇不是作者情之所致,心之所致,而文之所致呢?因此我認為培養學生豐富的內心情感,提高生活認知力,激發出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讓一簇簇心靈火花爍爍閃耀是成就學生作品的一大要素。
那么如何培養內在情感,提高生活認知力,激發寫作欲望呢?
借用詩人杜甫的兩句詩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即把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從學生身邊信手拈來,開展朋友式的聊天活動,讓學生在&ldqu;感知&rdqu;,(即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ldqu;感覺&rdqu;(即對所見所聞進行的淺顯的評議)&ldqu;感悟&rdqu;(即透過現象看本質時所發表的比較深刻的見解)這三步曲中不知不覺地有話可說,有話愿說,有話會說,讓一吐為快方覺舒暢地情感逐漸注滿身心。
點評他人感悟,體驗作者的創作激情,加強身心體驗。
1. 以《窮人》一課為例。
《窮人》一課描繪了桑娜與丈夫不顧家境貧寒,生活艱難,依然抱養了鄰居家的兩個孤兒,與自家五個孩子一并撫養的故事。學生們認真閱讀,并著重體會作者對女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以及對主人公語言的描寫,從而明確作者的感悟皆來自于窮人們那些無私,善良的表現。
2. 入文想象,體驗作者的創作激情。
在第一步體會的基礎上,讓學生們變成作者走進桑娜的家去看一看,然后談談自己的感想,再和漁夫出海打魚,說說自己的體會。此舉意在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多么艱難,多么危險,最后讓學生們想象自己是桑娜,是漁夫,去做一做它們的善舉……在想象中,學生們慢慢體會到作者不僅僅是感覺到窮人善良就下筆的,而是在深刻體味到窮人們不顧自身苦難而忘我奉獻的偉大精神時迸發出無限創作激情才成就此文的。與此同時,學生們也才會心旌激蕩了。
如果說文中作者的創作激情對學生們是一種引領性的培養,那么生活中實踐性培養、激發應是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認知能力,調動無限創作情感的必經之路。
點評身邊瑣碎,觸動生活認知,調動寫作熱情。
生活中,每個人由于成長環境、機遇有所不同,生活色彩也就濃淡不一。但它與人心靈情感的充實與否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說,在平凡的生活中,依舊可以擁有一顆充實的心,一份洋溢的情。關鍵是如何擁有。是主動覓尋,還是被動逐波?當然選前者。而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促動學生在生活的海洋中能夠主動地游起來,且勇于追潮頭,敢于立潮頭,樂于領潮頭。即能夠樹立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觀點,升華自己的觀點。這種觀點就是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就是學生們的創作激情。
1. 隨即點評身邊小事,幫助樹立正確認識。
一位同學在作文中提到曾經和他人為了好玩而一起爬墻頭的事情,最后告訴大家千萬要注意安全,別做危險的游戲。經過大家再三思議,覺得只是為了好玩而去爬墻頭,不僅危險,而且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是違反小學生行為規范的。還有的說應該學習創造一些有益的游戲,如果真想勇敢一次,不妨請解放軍叔叔幫忙,指導……總之,同學們都認為應該做文明學生,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大家的提議下,這位同學除了把爬墻時的危險動作描寫更準確外,而且寫出了爬墻的一些心理,細節等。如:騎在墻頭上,開始還美得高舉兩手揮舞,忽然往下一看,呀,真高啊!心一下子怦怦跳起來,兩手緊緊抓住墻頭,腿也一下子夾緊了墻壁,身上熱烘烘的……結尾修改后寫成:這回不文明的大行動可把我害慘了,同學們可別學我呀!
可見,幫助學生點評身邊瑣事,自由認知,引導提高,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活的積極意義,從而激發出學生高昂的寫作熱情,使作文更好地水到渠成。
2. 固定跟蹤,積累看法。
以校園生活為例。學校是學生們重要的生活空間之一,與老師、同學、教室、校園的相處時間可謂長矣。感覺應是既熟悉又陌生。
說熟悉是因為每天相見,是自己身邊的人與物,自然就多了一份親切,說陌生是因為對人與物的喜愛與信任是需要培養的,所以也就多了一份生疏。然而正是這些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物,會成為激發學生跟蹤議論的好題材、興奮點。讓學生去尋找那些人或物固有的特點及變化,然后抓住對人或物的外在感知,記錄下自己的感覺乃至感悟。按捺不住之時講給大家聽。同學們邊聽邊議,良好的創作情緒由此逐漸醞釀,慢慢生成……
例如要寫《可愛的校園》時,發動學生先列舉出校園從內到外的新穎、獨特風景。大家看到校園的美,心曠神怡中感悟出這是師生辛勤勞動的結果,并且應該好好愛護。還有的同學能夠認識到:人多力量大,人心齊泰山移,努力付出就會有美好的收獲,收獲是快樂的,更要好好珍惜。有了這些感悟,當學生再提筆時,不再是生搬硬套一份喜愛之情,而是憑著一份激動的心情去夸窗明幾凈,整齊有序,活潑美麗的校園了。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葉圣陶先生說:識得深切,寫出來當然親切;識得淺薄,寫出來不免淺薄。一無所知,硬要寫也沒法寫出。因此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使學生認識到周圍事物的價值,對周圍的事物感興趣應是引領學生們走入作文大門的重要一步。而且通過幫助學生點評生活,可以直接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進行人與人交往教育,社會道德教育,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等等,使作文與育人緊密結合,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
【高中語文以情感閱讀促寫作的方法探究】相關文章:
探究寫作實踐的指導方法的論文06-10
高中語文作文寫作方法01-07
高中語文寫作方法初探論文10-02
學生閱讀寫作的方法08-24
讓兒童愛上閱讀和寫作的方法09-08
情感類考場作文的寫作方法09-15
閱讀和寫作散文詩的方法09-06
加強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的方法09-09
探討閱讀和寫作結合教學的方法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