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5高考“時評”片段作文寫作指導
一、剪貼、收集“人物故事與時評”。
那么,應該收集一些什么人物故事與時事熱點呢?我們在指導學生剪貼、收集“人物故事與時評”時主要依據以下幾個標準:
(一)、接近學生的水平。
例如,針對我校學生文明禮儀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我們就指導學生收集關于“文化、文明”方面的人物故事與時評。因為與學生的水平接近,又貼近他們的生活,所以學生就有興趣去收集,無形中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
“文化”專題:《閱讀睿智人生,學習孕育創新》、《秦瓊戰關公的“現代版”》。
“文明”專題:《“不文明”是后發國家的必經階段》、《中國游人,你丑陋嗎?》。
(二)、內容側重思想道德建設和人生觀。
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很多都是圍繞“人生觀、道德”這些方面來設題的。因此如果學生能積累關于這方面的素材,寫起作文來,就能更得心應手。其次“作文就如做人,知文能見其人,知人能解其文。”這雖是老生常談,卻是必須記取的至理箴言。
例如:“回報、感恩”專題:《為富當學霍英東》、《社會需要英雄和感恩的心》、《愿微笑掛在每個人的臉上》等。
“精神的力量”專題:《說不盡的長征》、《清華一學生棄學失蹤》、《中國驕傲》。
(三)、大問題簡單化。
時事熱點的內容很多,有的范圍還很大,要學生都收集、積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師就要指導學生把大問題簡單化,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
例如:最近的熱門話題“和諧社會”,這是學生應該關注的熱點。但是“和諧社會”的范圍太大了,有政治方面的,有政策方面的等等。我們主要指導學生收集關于“人際交往、協調”等方面的內容。
“人際交往、協調”專題:《學會妥協:追求有限的、次好的目標》、《和諧社會:“共贏”》、《教育公平:和諧社會基礎工程》、《“軟實力”比拼需要更多茉莉花》等。
又例如,“教育”這個熱門話題,我們就主要指導學生收集“家庭教育”和“危機教育”這兩個方面的素材。
“家庭教育”專題:《貧困下崗女工母子先后考上大學》、《我們是否還有尋找回來的世界》等。
“危機教育”專題:《從“與狼共舞”到長大成“狼等。
(以上的文章來自《廣州日報》、《南方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等等)。
二、用“時評”來進行作文訓練。
(一)、利用“時評”進行審題訓練
許多學生在寫作文時,讀不懂甚至讀不完材料就急著動筆。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作文拿高分是不可能的。所以,學生一定要牢記“磨刀不誤砍柴功”的道理,“審題”就是磨刀,是“砍柴”的基礎。只有在讀懂讀完材料的基礎上再動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
為了讓學生養成這種寫作前審題的習慣,我們就充分利用收集來的“時評”,要求學生在收集時評后,認真閱讀,并對時評進行多角度的思考。
例如:“回報、感恩”專題,學生閱讀了《為富當學霍英東》、《社會需要英雄和感恩的心》、《愿微笑掛在每個人的臉上》等幾篇文章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材料,得出以下幾種觀點:
1、受人恩惠,應該常懷感激之情。感恩,要上升為對公民的普遍要求。
2、感恩是私德,行善不圖報是美德,沒必要將感恩上升為對公民的普遍要求。
3、懷感恩的心,行報恩之舉,早已是社會公德,已經是公民的行為準則。
(二)、利用“時評”來設計命意角度
材料作文同話題作文的區別是:材料作文不提供話題,寫作前必須對所提供的材料綜合分析,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將其轉換為寫作的話題;而話題作文的材料往往只是引子,起鋪墊、引出話題的作用,雖然也有些話題作文的材料對話題起限定作用,但話題一定是明確的。因此,材料作文需要更多地進行閱讀、思考、分析。在弄清材料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歸納出話題(主旨)。
我們備課組設計“人物故事與時評”專題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希望借著對時事熱點的收集,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從大方向把握作文的備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材料。
例如:回報、感恩專題,我們與學生一起設計了以下的命意角度。
1、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二十多年的經濟增長,讓中國涌現了一大批富人,于是富人的財富就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很多人關心富人的錢是怎么來的,還有些人則關心富人的錢該怎么花出去——有人說獲得財富的人都應當回報社會,富人有回報社會的責任;也有人說,富人雖然都有數以億元計的財富,但財富并不是與生俱來,該怎么花有自己的自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2、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國慶期間,由歌手晏菲、孫楠等人發起,蔣大為、馮小剛等明星共同參與的“明星一起來扶貧”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在這次活動中,由于某位明星拒絕加入,引起了人們很多的議論。
(1)網友IP:21021224
許多明星只是索取,沒有對社會進行回報,他們不配做明星。
(2)網友IP:已隱藏
明星的錢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難道有錢就要像潑水一樣往外倒才是有道德的嗎?(3)網友IP:已隱藏
我看不用指責XXX,這是中國有錢人的通病。
請你就以上材料,寫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發表你的看法。
(三)、利用“時評”來訓練行文格式。
“材料命意作文”的寫作要求中有一點“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以我們這種E類學校學生的水平,怎樣才能保證“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呢?
我們認為比較保險的方法是要求學生在文章開頭部分“引材料”,這樣既可以避免“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作文”,還能使文章的議論有了基礎,可以有的放矢,起議更自然。
所以收集了“時評”后,我們都會針對時評內容就其中的一個角度來訓練學生掌握這種行文格式。如:“回報、感恩”專題,學生針對《為富當學霍英東》這篇時評寫的一篇文章的開頭部分。
“在這個蕭瑟的晚秋,香港著名愛國實業家、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病逝。霍先生的離世無疑能夠給我們的社會一次啟迪的機會——對大陸富豪財富精神的啟迪。希望有更多的大陸富豪能夠借這個機會,多多了解霍先生的內心世界,而不只是仰慕霍先生的財富和其經商致富之術。(概述材料)
我們應當借悼念霍英東先生之機發起一場“財富文化運動”,讓更多的富豪們受到陶冶,提升境界,引導他們真正明了財富的意義,懂得財富的責任,悟透“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的道理,學會善待財富,學會“達則兼濟天下”,至少不使巨量財富成為一種不良的示范。若能如此,家國當可更快興旺,和諧當可盡速到達。”(提出觀點)
(四)、利用“時評”來進行片段作文的升格訓練。
學生寫作文,常有“無米”之感,寫出來的文章空洞無物。針對此現象在平時的寫作中我們就要求學生利用“時評”來進行片段作文的升格訓練。寫作中倘若“無米”,勿忘“糧庫”兩座——“人物故事與時評”(另一座是課文的素材)。學生利用積累的“時評”作為素材,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實戰演練,升格作文,效果明顯。
我們利用《故事與時評》作如下幾個方面的片斷作文訓練:
(1)、概括訓練。如整合一些事件和數據。
(2)、充實訓練。如為堂上作文補充材料。
(3)、表達訓練。如擴展仿句等。
(4)、升格訓練。
(5)、分析訓練。如假設分析,因果分析等。(課例展示)
(6)、借題訓練。如借高考作文試題作訓練。
(7)、短評訓練。如新聞短評。
原文段:的確,我們的社會需要我們的回報。其實,“回報”,就如誠實守信一樣,應該是做人的一條最基本的標準!應該是可以上升為對公民的普遍要求的。這樣,社會才會更和諧。回報是社會和諧的黏合劑,和諧社會需要每個人的回報,如果人人都有一顆回報的心,那么,社會就會更美好。(只有論述,欠缺實例的分析)
升格文段:的確,我們的社會需要我們的回報。窮則獨善其身,“富”則達濟天下,霍英東先生用行動為“回報”這個詞做了最好的詮釋。他是全港捐獻最多的慈善家,他捐出的善款超過150億元。他并不認為財富與生俱來,也不認為財富是專供富人揮霍享受的阿堵物,而是認為富人有回報社會的責任。在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造就了一批率先致富者,富了不忘回報社會應當成為先富者的共識,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如果人人都有一顆回報的心,那么,社會就會更美好。(利用了時評《為富當學霍英東》的素材,升格后文章內容更豐富、條理更清晰。)
[結束語]:
總之,不管高考作文板塊的命題走向如何變化,要求如何變化,都不會改變考查學生寫作能力的內核,因此,作文訓練的過程始終要遵循寫作的規律。我們提出的“著眼全篇,著手片段”,通過“故事與時評”來進行片段作文的做法,還只是初步的探討,但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學生的作文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我們也希望老師們能給予我們更多的建議、指導。
內容:
美國《新聞周刊》最新報道,根據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家的網民投票,評選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2大文化國家,居前兩位的是美國和中國。代表美國文化的符號有華爾街、好萊塢、麥當勞、NBA、哈佛大學、感恩節、自由女神像,代表中國文化的符號有漢語、長城、孔子、唐帝國、絲綢、京劇、功夫。
請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時評材料:
選取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某件事情客觀地呈現在你的面前。一般少有情感傾向,多角度呈發散狀(特點),以此作為評論對象(作用),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一般是由果及因,因事見理(寫法)。不脫離材料內容(要求)。
立意---認識水平:
1、美國:文化影響力為何排第一?
①多元文化強國----國力是根本
②經濟強勢帶來文化強勢---國力是根本
2、中國:文化影響力為何榜上有名?
①文化本身:經典文化魅力永存--- 向世界展現我們的文化魅力
②經濟發展:中國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傳承文化,傳遞文化
3、中國美國文化特點比較反思
①排前兩位:現代與傳統文化兼容并包。
②褒中抑美:文化更需深沉;文化回歸,而不是下海
③揚美抑中:讓文化與時代同行;文化的延續在于創新
提示:歸因或反思,均要結合結果和“符號”進行分析。
美文欣賞
千年寂寞
一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千百年前的中國人寬袖緩袍,深諳儒學禮數,唇邊是文雅的微笑;一個是當今世界走在最前沿的國家,千百年后高舉自由的火種點亮尖端與新潮。
今日,當這兩個國家相逢于12大文化國家的榜單,我似乎看到那儒雅書生的微笑中竟多了幾分苦澀。
也許是根植得太深,沉淀的太厚,可千年后中國的代言仍是一身已泛了黃的長袍,絲綢的水袖甩不過時光的長河,仿佛中國的光輝只能定格在那個早已遠去的時代。未免太過寂寞。
喧囂卻從大洋的另一岸傳來,金融、影視、餐飲、運動、教育……無不獨占鰲頭。其影響力席卷全球,在當代社會中扮演著領軍的角色,一呼百應。最新、最先進、最權威,這些詞匯往往是美國的聲音。正如他們的文化符號一樣,美國的手指著世界的方向,他們無疑是現代社會的代名詞。
站在太平洋的西岸向東眺望,就像是站在歷史的坐標上眺望遠方。千年過去,原來我們在他人眼中仍站在原地,四顧無人,只有空空的寂寞。
太寂寞了,我們的文化。我們以為新時代早已為我們漆上了嶄新的色彩,我們以為用摩天樓推到四合院就是社會變革,我們以為用滾滾黑煙熏散農田炊煙就是工業化,我們以為用靡靡之音驅逐牙板長歌就是時尚潮流。但我們錯了,我們失去了文物古跡,失去了晴明藍天,失去了京腔韻味,卻沒有換來別人眼中的新身影。而我們取得的種種輝煌成就,卻仍不及外國人心中神圣的大唐帝國。一方面,我們的新文化確實未到世界前列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對新文化的宣傳遠遠趕不上世界旋轉的步伐。
歷史固然不應丟棄,卻也不能捧著歷史吃老本。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們更應該充分地傳承并利用它,讓千年的積淀成為新文化成長的土壤,古為今用,使其不失價值。只有當我們真正以一個與時俱進的大國的身份,在榜單上寫下“中國”二字時,才能化解中國古典文化千年的寂寞.
【高考“時評”片段作文寫作指導】相關文章:
2023“時評類”作文寫作指導11-27
高考英語作文寫作指導(精選11篇)09-18
高考議論文寫作指導02-21
高考高分作文的寫作方法指導07-24
高考作文寫作指導: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06-09
2015年高考作文系統寫作指導08-21
高考作文指導:寫作需要三種支撐08-21
高考作文指導11-03
材料作文寫作指導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