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寫作要有思辨性

時間:2022-09-30 12:53:13 寫作方法 我要投稿

高考議論文寫作要有思辨性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別是其中的議論文,更是常見,議論文的語言講究抽象性、概括性和嚴密性,表達要求準確、鮮明。那么寫這類作文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議論文寫作要有思辨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考議論文寫作要有思辨性

  學生加強議論文中的思辨性的方法

  方法之一:由淺入深,提升思維品質

  許多考生在寫思辨性作文時,不是完全“無知”,而是缺少思維的深度。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斷然下結論,不去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聯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為什么,使得所寫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視在“為什么”上的深入開掘,缺乏思辨性。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開聯想之“窗”

  聯想,就是從作文題目的要求出發,展開對這個題目的內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讀完命題,考生不妨想一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與命題提到的事實有相似之處,若能快速準確地舉出兩三個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當然,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們可以把話題材料的內容進行分解,若各小點對應相似,整體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應多角度聯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作好量的準備。

  方法之三:推陳出新,轉換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同一話題的思辨關系,多種多樣。思辨性作文還可以采用逆向思維構思。所謂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讓思維形成對立面,從問題的相反方向進行探索,導致新的認識。俗話說“文章最忌隨人后”這就要求考生掙脫思維定勢,轉換思維角度,另辟蹊徑,寫出具有個性的文章。

  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們可以諷刺它艷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從逆向思維考慮,我們也可以歌頌它的樸實,廉價;它雖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異卉相比,但它畢竟以自己的色彩進入了千家萬戶,美化著人們的生活。

  教師加強議論文中的思辨性的方法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僅靠一兩次訓練學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從高一的第一學期開始,就應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做法主要有:

  (1)利用課前五分鐘,以隨機抽簽的方式進行訓練。課上,教師讓學生隨機抽取一則兩則材料,讓他當場提煉觀點,進而談談自己的寫作思路,讓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2)課后,每周留兩至三則材料作為訓練內容,當然也要讓學生自己找材料。

  訓練時,要盡可能選擇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

  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多讀書有好處。鄭板橋卻說:“讀過萬卷書,胸中無適主”,指讀書多而無所適從,失去主見,反而有害。

  要求把這兩則材料辨證統一到一個觀點中去。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點難度,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材料的要點并進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廣泛閱讀,重點講的是知識的積累與寫作的關系,它是必要的;鄭板橋的名句指的是讀書多而無所適從,談的是讀書后的思考問題。如何學以致用。兩個人的角度不同。這兩句話的連接點是:讀書與思考,學與用。在此基礎上,可以把二者統一為:既要廣泛閱讀,又要認真思考,學與用要結合起來。這里就要求學生具備求同辨異的能力。

  除了訓練學生外,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哲理性課外讀物,如哲理小品,文藝評論等。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指導學生加強文章的思辨色彩

  1、由此及彼想開去。讀完命題,不妨想一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與命題提到的事實有相似之處,若能快速準確地舉出兩三個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當然,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們可以把話題材料的內容(或命題內容要點)進行分解,若各小點對應相似,整體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多角度聯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作好量的準備。

  2、透過表面看實質。有些學生在文章中列舉很多材料,但只下一個結論,這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分析。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即探求事物內部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判斷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問題產生的根源,并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預測性。

  3、多問一個為什么。寫作時,當得出某個結論時,不妨再想一下,產生這個結論的原因,那么問題分析也就向前推進了一步,當然也就顯示了深刻透徹的文章特點。

  總之,作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學生,應該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寫議論文時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構思,只有學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現“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觀點與思想方法。我們的作文教學才算頗有成效。

  思辨性寫作錦囊

  一、在承認對立面觀點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觀點

  任何一種觀點都會有反對的聲音,而這些聲音往往也有一定的道理。寫議論文,在確立自己的觀點時,先承認對立面觀點的某些正確性,然后再用自己的觀點加以補充或更正,這是辯證分析常用的方法。江小雅的《中國人,你為什么愛生氣》批評國人的暴戾之氣,文章開篇寫道:“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在一個法治軌道上的社會里,人是有權利生氣的。她的犀利發問‘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曾經震動一代中國人。”作者并不因為龍應臺的觀點和自己相佐而不敢接觸,相反,作者摘引龍女士的觀點,并且給予充分的肯定,不僅體現了作者的胸懷和勇氣,同時也是辯證思維的需要。承認對立面觀點的正確性,或某些正確性,再用自己的觀點加以補充或更正,正是思維縝密的表現。

  二、在肯定和強調某一種原因時不忽略其他原因。

  因果分析是議論寫作中經常運用的手法,事物的聯系具有多樣性,造成事物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寫作議論文,在肯定和強調某一種原因時不能忽略其他原因。我們來看下面的議論:“勾踐臥薪嘗膽,終成中原霸主;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名將;劉邦忍受項羽之威,終得漢家天下。他們的成功,是才志使然,是毅力使然,是客觀環境使然,也與他們適時而退密切相關,相信他們如果在人生的那一刻率性而為,不知退卻,定然不會有后來那樣的成功。”成功需要多種條件,適時退卻只是成功的條件之一,先分析其他條件,在分析“退卻”這一條件,在承認其他條件的同時肯定和強調“退卻”這一條件,分析全面,說理辯證,很有說服力。

  三、分析某種行為或現象時要在肯定中否定、否定中肯定。

  任何行為或現象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或先進性,也會存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和負面影響,在論述某種行為或現象時,按照“先肯定,后否定”或“先否定,后肯定”的思路進行分析,這也是辯證分析經常使用的手法。有這樣一段議論:“個性是天才的最基本的特征。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以個性為經,以勤奮為緯,編織起各自成功的花籃。但是,個性不應當是天馬行空的獨來獨往!希特勒是有個性的,天馬行空,為所欲為,加害世界人民;貪官們是有個性的,無視黨紀國法,濫用權力,侵吞人們的財富。個性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就會一錢不值。”為了闡述個性的消極作用,先肯定個性的積極意義,然后再闡述不當個性的危害,先肯定,后否定,在辯證否定中全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四、通過限制和修飾來增強語言的準確性和分寸感。

  通過增加限制詞和修飾語,做到說話分寸感,不說過頭話,這也是辯證思維的具體體現。請看下面幾個議論句:

  ①難道‘生氣’已經成為國人生活的常態選擇嗎?

  ②“一味‘生氣’并以暴力方式進行表達,并不是一個理性和成熟社會中應有的狀態,只能加劇社會矛盾。

  ③社會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保障個體的安全,幫助公民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④制度固然重要,但文化是降低制度實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

【高考議論文寫作要有思辨性】相關文章:

學術指導:如何加強議論文中的思辨性06-03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思辨07-19

思辨高考作文素材10-22

高考議論文寫作素材01-18

高考議論文寫作素材精選05-31

高考議論文寫作指導04-01

高考議論文寫作要領04-01

寫作基礎:高考議論文07-28

高考議論文的寫作基礎09-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国产 | 日本最新免费观看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福利视频 | 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无 | 在线免费在线观看的a | 久久99精品亚洲热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