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習慣作文(合集1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俗習慣作文1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桑植縣等地也均有分布。
火把節,于每年夏歷六月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谷豐登。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一面旗。旗桿用竹竿聯三個紙篾扎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白族人民喜歡吃酸、冷、辣等口味。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卜、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在白族飲食習俗中,“白皮”“海水煮海魚”“下關砂鍋魚”“燉梅”“雕梅”“鉺塊”“乳扇”等較具名族特色。白族人民還喜歡喝燒茶。
白族的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戒指。白族,雖然人數不夠漢族的多,衣服不夠漢族的漂亮,節日不夠漢族的多;但是,白族的人民都過得很開心,過得舒舒服服。
風俗習慣作文2
西藏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區。藏民族有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進藏游客應尊重。獻哈達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種禮節。當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獻哈達時,客人應躬腰接受;走進普通藏民的家,切記不可用腳踩門檻;要稱呼人名時,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對對方的敬重、親切。主人如請就坐,可盤腿而坐,切勿伸直雙腿,腳底向人。此外,不能隨便用手去撫摸藏族人的頭頂。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會客時最主要的一種禮節。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為這樣:客人先用右手無名指沾點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彈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寶),然后小喝一口,主人會把杯子倒滿,再喝一口,主人又會把杯子倒滿,這樣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馬肉、驢肉和狗肉是從來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連魚肉都不吃。因為藏族人認為狗和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驢被視為一種很不干凈的東西,也不會食用。所以,在西藏千萬不能提起吃驢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景點是寺廟。目前,西藏對游客開放的很多寺廟都是藏傳佛教寺廟,藏民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所以,在轉經時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時針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轉經的時候,身后會跟著一些掛著紅綢子的羊,這種羊被稱做“放生羊”,不可對這些羊進行騷擾。同時,在寺廟佛殿之內,不可大聲喧嘩和隨意觸摸佛像,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更不能在佛殿內錄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頭是一種謙遜和尊重對方的行為,而不是對他人不敬。雙手合十表示對客人的祝福!
風俗習慣作文3
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粽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里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戶人家都抬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著這么個大鐵鍋,都張大著嘴,發出“哇”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里忙里忙外的,廚房的灶放著幾個大圓盆,里面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粽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干干凈凈,然后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后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扎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粽了,如果扎得不好,那么在煮的時候,裹蒸粽就會散掉,走失了里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著裹蒸粽,在最后,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粽了,大家都提著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著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里面剛裹蒸粽,每個人都從屋里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為溫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里倒水,以免干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說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著這些裹蒸粽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粽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充滿了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粽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啊!真想再過一次。
風俗習慣作文4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們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紹一只美麗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眾多的風俗習慣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飲食。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以竹筒飯為代表。傣族把一節竹子一端挖通后裝米。這些米要洗干凈泡水后才能裝。再用竹葉把竹筒口塞緊,要使米掉不出 來,但同時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軟。裝好以后,放溫火上燒烤,待竹筒表面燒焦后飯也就熟了。剖開后是香噴噴的竹筒飯。用酸菜、酸筍配上這帶有竹子香 味的米飯,百吃不厭,令人滿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飯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兒食品、水產和昆蟲菜也是別有風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愛,像什么酸筍、酸菜、酸螞蟻……這些幾乎每家每戶都有。
而水產,如魚類、青苔、蛙類也是傣族人無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別的是昆蟲菜。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話:“只要是靜的都是菜,只要是動的都是肉。”無論是較小的田鱉、蜘蛛、螞蟻蛋,還是較大的竹蟲、蟬、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變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傣族的食品還有苦瓜、苦筍,甜米酒,檳榔、酸肉、狗肉……而且個個美味無比。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已經垂涎三尺了呢?那趕快去傣家的竹樓中好好過癮一番吧!
風俗習慣作文5
談到風俗,一些人當即會想到“飯前便后要洗手”這種人人皆知的風俗,他們其實不認識風俗的真正含意。風俗是指人們自然而然地完成某些動作的舉動體例。葉圣陶師長教師說過:“風俗不嫌其多,只有兩種風俗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甚么風俗的風俗,又一種是妨害別人的風俗”。風俗是要分好壞的,壞的風俗正如葉老先生所說的兩種。囊括統統的欠好風俗在內,咱們應當堅決地加以唾棄。
咱們是首倡人人發揚好的風俗而去改掉壞的風俗的。
但是,凡事都是說著比做著容易。高爾基曾經談到:“把說話化為舉措比把舉措化為說話難題很多”。咱們總說要改掉壞風俗又沒有恒心,風俗不是一下子就有的,也得逐步樣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刻若干是必要用一些強制性的措施來束縛自己的舉動。這就是咱們同硯的難處了——沒有毅力給自己長時間施加一種逼迫力。但是壞風俗是不需要這類逼迫力的,以是養成一種壞風俗比養成一種好風俗容易很多。
然而要是咱們有毅力,有恒心,時時警覺,時時脅制自己。時候久了,風俗一經養成就會自然而然的因循下去,這便是“習慣成自然”了。不用逼迫與警覺,也能行所無事的做去,這就養成了畢生受用的好風俗了。
但咱們養成了壞風俗就會不益于身心健康,學習和工作的順遂完成,不益于社會影響。對咱們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相反地,咱們會畢生受用于咱們所養成的好風俗,就有助于咱們的學習的前進,身心的健康,對咱們是有所裨益的。
既然如此,咱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風俗習慣作文6
我的家鄉在江門,每年春節,市民們舉行的活動可多了!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除夕,江門習俗稱“過年”。除夕前人們就忙碌各式年貨了:買雞、鴨、鵝、魚肉、衣飾、家具、器皿、畫、春聯……樣樣都有。餐桌上擺的大魚大肉和糖果,讓人直流口水。人們還會買柑桔、青橄欖那些象征吉祥如意的水果。
舊俗過后,男的必新理發,女的必“挽面”。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和“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春節外出的家人一定要趕回來團聚。家里還會吃團圓飯。如果是晚農家的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這樣才能年年好運氣。
農歷二十三晚,俗稱小年夜,人們為表示灶君一年來保護各家各戶灶火不斷、飲食平安的謝意,在灶君向玉皇大帝述職時,特地給他賤行。謝灶要擺設貢品,主要有:一碗清水,一碗白米,幾棵帶尾葉的甘蔗,還有炒米餅、柑桔、紅糖和一封利是,以及一份“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請罪,請他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就是謝灶。
臨近春節,香港人都喜歡按照習俗購買年花,取其“花開富貴”之意。
那香港的花市和江門的花市有什么不同?人們可以趁到香港過新年的時候去人潮擁擠的地方年宵花市湊湊熱鬧,看看那金橘、水仙、牡丹、芍藥的年花,以及近年流行的“五代同堂”,據說桃花能為未婚男女帶來“桃花運”,連著葉子的柑桔則代表姻緣“開花結果”……
風俗習慣作文7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節日。
比如說傣族的潑水節。這是傣族最盛大的節日。這一天大家都會用臉盆、水壺盛滿水,大家像一陣風似的吹過大街小巷,逢人便潑。一粒粒晶瑩的水珠像一片片飛舞的雪花飄到人們的頭發上,衣服上,鞋子上。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像鉆石一般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人們盡情地潑灑,盡情地澆水,大家都異常高興,笑聲朗朗。
潑水節是用水帶來祝福,火把節則是用火祝福平安。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節日,也是彝族人民最歡樂,最隆重的日子。熱鬧的場面,可絲毫不比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遜色。到了火把節之夜,全村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在一處空地上,點燃熊熊篝火。大家手拉著手,圍繞著跳動的火苗,一起唱啊,跳啊,相互祝福。
在火把節上,大家除了跳舞以外還會斗牛、賽馬、選美等。最有趣的要屬選美活動了。彝族人生來愛美,追求美。在選美活動上,姑娘們穿著七彩的裙子,戴著各式各樣的花頭帕,披著繡花披肩,好似一朵朵嬌艷欲滴的鮮花,又似天邊那火紅的云彩,美不勝收,把評委們和觀眾們的眼球都牢牢吸引住了。
我們有我們的節日,少數民族也有他們自己的節日。這些節日與習俗就像是一塊絢麗的瑰寶,綻放在中華大地上,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風俗習慣作文8
住房以土木結構的瓦房為主。住在壩區的白族以稻米為主食,兼食小麥面;山區白族以玉米、蕎麥為主食。喜酸辣,愛吃涼菜,愛飲烤茶。烤茶,是用小陶罐置于火塘上,將茶葉烤黃,然后用開水沖泡而成,味極香醇。
服飾: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貴。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或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婦女服飾更富民族特色,各地有所不同。大理地區的婦女多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絲絨領褂,下穿藍布褲,盤辮于頂,圍腰下擺的邊緣多繡有幾何圖案。劍川一帶的婦女都裹黑包頭,衣褲用藍色布料做成,并有披羊皮披肩的習慣。婦女的首飾有耳環、頭簪、項鏈、戒指和手鐲等。婚俗:男女青年可以自己選擇對象,自由戀愛結婚。喪葬:行土葬。節日主要有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禮節:熱情好客,即使是陌生的不速之客,也會受到主人熱情款待;在人稱謂前往往加一個“阿”字,表示尊敬和親切;客人光臨,必以烤茶招待,白族茶禮一般斟三道,俗稱三道茶,即頭苦、二甜、三回昧,一道為純烤茶,二道加核桃片、乳扇和紅糖,三道加蜂蜜和幾顆花椒,三道茶是白族對尊貴的客人的招待;吃飯時,長輩坐首位,晚輩依次坐在兩旁或對面,隨時為長輩添飯加湯,熱情侍候。
禁忌:訪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或晚間為宜。年節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到別家串門。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續,斟滿杯茶端給客人,被視為不禮貌,婦女分娩,忌外人上門。
風俗習慣作文9
談起春節,我也想起了打鞭炮,我又聯想起它的由來﹑特點﹑你們想不想聽呀!就讓我來為你們介紹介紹吧!
先說說它的由來吧!從前,有一個怪獸,它住在河里,每年都會上來吃人。有一年,人們在逃跑之中遇到一個老神仙,他看到人們慌亂的逃跑,就找了一位人問,他疑惑不解的問:“你們為什么要逃跑啊?”
那位人說:“這位老年人啊!您可是萬萬不知道啊!我們村子里有一個怪獸,它可是每年都會吃很多人呢!您老人家還不逃啊!”老神仙聽了聽,說道:“那你們為什么不用放火柴的方法把它趕走呢?”
那位人想了想,笑著說道:“謝謝您老人家,我們當時咋沒有想到呢!”那位老神仙笑了笑,說道:“不用謝!”慢慢地人們用火柴趕走了怪獸,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采用了打鞭炮的方法又一次成功的趕走了怪獸。這就是打鞭炮的由來。
再說說它的特點吧!那一次晚上,我們全家人一起坐在長沙發上看春節聯歡晚會,看著看著,我們便睡著了,差不多到了12點鐘左右的時候,我被噼里啪啦的聲音給吵醒了,到了外面,好像我的鼓膜都快被震破了。
現在的鞭炮叫做“關門炮”,早上起來打鞭炮的時候叫做“開門炮”。那鞭炮有些是綠色的;有些是紅色的;有些是黃色的,真是五彩繽紛啊!
小朋友,你們覺得很新奇吧?
風俗習慣作文10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及風俗。
身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家鄉的文化與風俗。
早在20xx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貴州等武陵地區一帶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單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稱華茲卡,歷史上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熱愛藝術的魔力,是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力量。村里過喜事,都要請村里的藝術團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茅古斯、肉蓮花等歌舞,并特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樂器伴奏。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結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們,旁觀者與長者也要起吃宵夜。整個寨子沉浸在那高聲激昂的歌聲與人們大笑聲和震耳欲聾的掌聲中。
土家族食品雖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卻有著香濃、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以小麥、紅薯、土豆為副食,飲食普遍喜酸好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茶文化、酒文化異彩紛呈,飲食器具和烹飪器具中鐵器具具有鐵銹的味道而不影響主菜的味道;木器具有木香的味道,吃著有一種大自然的美味;竹器煮的竹筒飯,甚是好吃干燥、香濃的米飯吸收竹子的味道特香。烹飪的方法靈活多樣有煎的、煮的、熬的、蒸的、炒的,生活在土家族這個寨子里簡直像到了美食倉庫里任你吃任你選。
土家族手工藝品各式各樣,種類很多。土家族的工藝美術包括土家織錦、挑花刺繡。制陶、印染、雕刻。編織等各種門類。在土家寨里可以欣賞到各種工藝品時常讓人流連忘返。它們既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創造,又為其所享用。從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風俗習貫之中,默默地與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現自己著為土家族人的審美觀和藝術魅力。
風俗習慣作文11
今天,我體驗到畬族的婚嫁習俗。我們跟著講解員,她說需要四個人分別來扮演新郎、新娘的舅子和兩位伴娘。趙老師自告奮勇的扮演“新郎”,另外三人都是我的同學。
新娘在哪兒呢?我正好奇著。該不會在一旁的轎子里吧,想著,便探著腦袋往轎子里看,一旁的導游似乎聽到了我的心聲,接著說道:“我們現在還不能見到新娘呢,要新郎闖過一道道難關后,才能見到新娘。
在一扇大門前,我大家停住了腳步,我看到前方的地上放著兩把交叉的掃把,掃把上還有尖刺。它們擋著我們的去路,必需要對出歌才能繼續前走,村里的姑姑們都說畬族自己的語言,讓我們聽得云里霧里,也真難為趙老師了,他不但沒知難而進,反倒知難而退,只好被新娘家的人罰了三碗酒。
畬族的不少人家還會上山打獵,正因為這樣,新郎的箭法一定要很準。對新郎的第二項挑戰就是射箭,我們在一旁竊竊私語:“趙老師恐怕連弓怎么拿都不知道。”“小心,別被趙老師射到啦。”聽了這,我們都躲得遠遠的,生怕被箭法不準的趙老師射到,果不出所料,五支箭,趙老師一支也沒射到。
要進到新娘的家中,還得猜出哪一位姑娘是女祭司。“應該是頭上盤著鶴的吧。”“可能是身上的衣服繡著鳳凰的吧。”“不對,可能是身上背一個包的!”大家七嘴八舌地給趙老師支著招。是啊,三個姑娘都不一樣,哪一個才是呢?最終,趙老師選了那位繡著鳳凰的。結果,講解員說,應該是身上背著包的。
趙老師最終沒見到新娘,在真正的婚嫁中,需要全是滿分才能娶上新娘呢。
風俗習慣作文12
56個人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飲食,不同的服飾……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滿族里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繡著花朵,當一縷縷微絲的風吹過去,那美麗的花,在搖曳的擺動著。在他們的民族里看了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看來,那可是嘖嘖贊嘆啊! 滿族的婦女的服飾原為寬松肥大型,鑲嵌著不同的花紋大花邊。在布料上,貴人和新婦女先用朱紅、大紅的顏色,中年的婦女 喜歡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歡粉色、綠色、月白色,長輩一般用深紫色,婆婦惟蘭灰素色。旗袍布料多為綢緞,比較貧窮、農家婦女多用棉麻布料。
滿族男人騎馬時穿白褂子,這樣不僅顯出他們的帥氣,而且還……
滿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時候戴著涼帽,戴著不僅涼爽,冬天的時候,戴著又厚又舒服帽子,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滿族人是非常注重禮節。平時滿族人互相見面時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的時候,要先行禮請安才能說話,以表示尊敬。
滿族人最隆重的禮節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掛族也是滿族的一種盛行的一種風俗,旗也叫門箋,窗箋。在春節的時候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增加了節日的喜氣的氣氛。
滿族我國 少數民族之一,它是—朵鮮艷的花,它有其它民族沒有的不同風俗,不同的特色!
風俗習慣作文13
象腳鼓敲起來了,嘎光舞跳起來了,葫蘆絲吹起來了……祥和的氣氛籠罩著景谷縣第二小學,師生們歡聲笑語充滿校園。“承傣族文化,秀七彩童年”的傣族文化周開始了!
我是一名漢族孩子,從沒有真正體驗過這樣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傣族活動。傣族服飾設計、傣文學習、傣家泥塑、傣族傳統竹編工藝、傣味小吃……各種活動琳瑯滿目,讓我大開眼界。我參加了傣族服飾設計興趣班,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介紹制作過程吧:
一、選布料,根據你的喜好選一塊布料;
二、剪裁,在布料上面畫出衣服各部分的形狀,沿著畫跡將衣服各部分形狀剪下來。注意剪時一定要沉著冷靜,若一不小心剪歪了就全功盡棄了;
三、縫衣服,選與衣服布料一致或相似的線按結構把各塊布料縫起來;
四、鑲花邊、繡花紋。用不同的絲線縫上花邊,繡上精美的圖案。大功告成,一件如星星般閃亮,像月亮般淡雅的傣族服飾“出世”了,我命名它為“繁星雅月”。
“傣味小吃”更是景谷一絕。“手抓飯”――在簸箕上鋪好洗凈的芭蕉葉,在葉片上擺上各種各樣的豐富美食,大家在圍在一起,用手抓著吃。看似粗魯,實則包含著一種特殊的味道。“傣味燒烤”――又麻又辣又香,未見其形,先聞其香。一想到它我就忍俊不禁,口水欲流。“撒撇米線”更是獨特,它的主要調料是牛胃,吃了準讓你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閉幕式上,一排排傣味小吃整齊地擺在操場兩側,一件件精美的作品陳列在展覽館里。活動接近尾聲,傣韻傳揚永遠!
風俗習慣作文14
滿族進入遼、沈以前,具有精于騎射的特長。7歲左右的兒童即以木制弓箭練習射鵠,女子執鞭不亞于男子。滿族的服飾,男子剃去周圍頭發,束辮和垂于腦后,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于騎射。女子在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寬大的直統旗袍,足著高底花鞋。入關以后,滿、漢服裝逐漸趨于一致。曾有一個時期各地婦女穿旗袍甚為流行。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兩間正房,門向南開,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平時見長輩行“打千”禮,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婦女雙手扶膝下蹲。平輩親友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滿族以西為上,室內西炕不得隨便坐人和堆放雜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據說主是因為狗在滿族先人的長期漁獵生活中起到了幫手作用,人們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形成這個習俗。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于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匯)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滿族是一個既善于學習又善于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白族的風俗習慣作文好習慣作文我改掉了一個壞習慣作文
風俗習慣作文15
春節是中國最重大的節日,也是最隆重的節日。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倒過來貼,“福”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是怎么來的?”媽媽說:“相傳,古代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非常兇猛。每到除夕,”年“就會吞食生畜,傷人性命。因此,人們只好逃往深山。
一天,村里來了一位老人,他在這兒住了一晚。”年“來了,老人讓村民點燃爆竹,”年“嚇得狼狽逃竄。原來,”年“怕紅色、光、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戶戶貼春聯、放爆竹。這一天就成了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我們全家準備吃團圓飯。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在桌邊,桌上有鴨、蝦……餐桌上必有的兩樣東西一樣是魚,一樣是火鍋。火鍋熱氣騰騰的,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是甜品,代表家人甜甜蜜蜜。吃完了年夜飯,我們就來到前門放鞭炮。
開始放鞭炮,“砰——砰——”,一個個五顏六色的鞭炮飛上了天空,“噼哩啪啦”好響的聲音,多么美:有的像仙女撒下的花瓣,有的像綻開的花朵,還有的像正在翩翩起舞的蝴蝶……這時,天空就成了百花園。“爆竹聲中一歲除”,就這樣,除夕過去了,新年又來到了。
中華民族的節日多姿多彩,而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風俗習慣作文】相關文章:
風俗習慣作文07-24
風俗習慣的作文12-08
風俗習慣作文07-29
風俗習慣作文06-08
家鄉的風俗習慣作文04-25
回族的風俗習慣作文04-16
苗族的風俗習慣作文07-09
藏族的風俗習慣作文07-21
關于風俗習慣作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