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心理的作文四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的作文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心理的作文 篇1
3月31號下午,我們到82中聽講座。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士---北京教育學院校長研修學院講師、北師大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林雅芳,她一開口,一下子吸引了我,因為林教授的聲音甜美,不急不躁,尤其是她的幽默與風趣,把枯燥無味的心理學用一些生動具體案例來講解,我對心理學知識更加感興趣了。
林教授先以一道選擇題開始的今天的專題,既讓我們了解她的經歷,也讓我們放松起來開始聆聽她的講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并不陌生,可是只是知道這幾個詞而已,比如學生需要的是什么,有的孩子在學校表現和在家完全不一樣,原來是他們在學校可能缺少了安全與歸屬感,需要的是更多的關心與愛,原來心理學的知識其實應用在我們的教學中很多地方,我們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發展會促進教學、會更了解孩子們的想法。
林教授的講座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要懂得孩子的認知規律,第一步:學生不能加工他們沒有識別或者感知的信息,那么課堂上我們了解孩子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這樣我們上課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第二步就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簡單的說就是說孩子能聽懂的話。第二步: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把重要的事情放在開頭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步:記憶的原則,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要求和規范需要提正面的要求,而且學會重復,就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初中孩子的機械注意力特別好,背誦的要求就要提高,激發挖掘孩子的潛能。
不管在育兒還是在教育學生身上,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極為重要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尊重孩子們的差異性,以后得多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更好地了解孩子們的心理,才能把話說到孩子們的心理去。
心理的作文 篇2
一直以來我都不擅言談,喜歡安靜,卻很容易被激怒。我看起來漠視一切,但你們的種種所為無不影響到我的心情。你們說我變態,可我只是討厭你們在我面前張牙舞爪;說我暴力,那你們就注意點自己的言行。呼,沒關系,反正我也不在乎,你們只是我情緒的發泄物。
一直到記得《水果籃子》里的一幕:孩子們在一起做“水果籃子”游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水果名稱,除了小透,她是“飯團”。水果籃子里怎么會有飯團?或許她不知道,坐在一邊的板凳上傻笑,看著伙伴們做游戲。她一定是在等有人叫一聲“飯團”,在等有人請她加入游戲……
我知道不會有人請她的,應為她跟我一樣,不招人喜歡。即使是笑臉相迎,也總是被大家忽略,我是“不起眼”的代號。呵,不過那已經是過去了,因為我換了一種方式。
四年級的一次沖動使我受人關注了,那天的課間,彭子在表演紙牌小魔術,大家都圍著他嬉鬧,我當然是在一旁啃書。他們的吵鬧使我不能安靜,但更重要的是,我很討厭別人在我面前快樂,每當這時候我都很氣憤。隨著吵鬧聲的逐漸加強,怒火也在我心總膨脹。于是,紙牌在眾人的驚呼聲中飄散,“你給我安靜點!”在彭子的茫然中,第一次情緒的發泄猶如春日的細雨擊打在我熾熱的身上,怒火隨著蒸發的水汽消逝。
不可避免的后果隨之而來,但老師絮叨的指責給我一種別樣的快感。辦公室里的陽光清粼是我從未見過的,那一疊疊整整齊齊的作業本有油墨的清香,還有空調突出的團團冷氣給我絲絲的愜意。呼!居然有點喜歡這里了。
在檢討中我寫道:我是花叢中的一棵小草,陽光都被花朵們擋住。要曬到太陽就必須除去周圍的花朵。即使會被園丁拔掉,也要為那一刻的普照奮斗。
我不知道她看后是什么感受,但從那以后我便成了辦公室的常客。直到現在我犯的大大小小的錯加起來已不下百件,可為什莫還沒被開除?因為父母有錢嗎?呼,真奇怪。
朋友?這個詞我已經把它換成阿全,阿全是我唯一的朋友,我和他很像,可以說簡直就是一模一樣。他是唯一懂我的人,他能感受到我的心情,雖然他不怎么會安慰人,但當我悲傷時他不會快樂,當我快樂時他也不會來與我分享,因為他知道我的快樂少得可憐,是不容許任何人觸碰的。我想他是了解我的.,至少他不會違背我的意愿。至于父母,我不想說,也就是給錢,給飯,給房子的那兩個人。
導師:在今后的一個星期就得天天見到你了,我告訴你的目前只有那么多,記性不太好。我是不知道我得了什么病,更不知道怎么治,所以就拜托你了,其實治不治得好我是無所謂的。還有,如果你想見全子,就只有一個辦法,看鏡子里的我。
心理的作文 篇3
我呆呆地在椅子上,心理像打鼓一樣,翻來覆去地想著:我為什么要打他,把他打成了那樣兒,老師會知道嗎?我心理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害怕。我再也坐不住了騎上車子又來到了電影院門口的大樹旁,偷偷地那片空地,剛才發現的事又浮現在眼前,人已經走開了。
回到家里,我的心理,更是忐忑不安,生怕會出現什么惡果。我躺在床上,拿來一副撲克,開始為自己算起卦來,把明天可能發生的事,都寄托在小小的紙牌上。
到了晚上,我還是睡不著,一閉上眼睛,白天發生的事又清晰地印在腦海里,我忘掉它,可是怎么也抹不去。我開始設想明天可能發生的事:老師真的會知道我把他打傷了嗎?你呀,你呀!真愚蠢。老師找你,家長找你都應該,也活給該!誰讓你干了一件不該做的事,本來也是可以避免的呀!
漫長又難熬的夜終于過去了。清晨的天氣不像前幾天那樣晴朗,太陽躲在了黑云的后面,風也更大了.我強打起精神背起書包,拖著不愿挪動的步子向學校做走去。
到了學校,也跟往常一樣上自習。看看同學們也都跟往常一樣,我心理開始踏實了點。不一會兒,老師走進教室,我的心又劇烈地跳動起來。“通通”老師招呼了一聲,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來幫我整理一下作業。”哎,一場虛驚,莫非平安無事了?“當~當~當”,一陣敲門聲。老師推開門出去了。我一邊整理著作業,心理一邊祈壽。再看窗外,一片片從烏云中落下來。“通通!你出來!”老師的神情不對,語氣也不對。天氣變得更可怕了。我預感到事情的不妙,振作了一下,走出教室。預料中的事終于發生了。“這就是通通。”老師向我面前一個中年男子介紹。男子聽了以后說:“昨天下午打了我家處處的是你嗎?”“是。”我回答。老師的臉色變了,穩了穩,讓我講出了事情的經過。我把打架的原因,過程向老師和哪位家講了一遍。眼淚在眼圈里轉了幾圈落了下來。老師的臉色更難看了,我的心“坪坪”地跳的更快了。老師替我當住了家長那來勢兇猛的“進攻”,還在家長面前一再表示歉意。我當時覺得自己變小了,一種羞愧我無地自容,臉在發燒,滾燙。
老師對我說:“你已經成為大孩子了辦事應該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對于這次打架你應該好好想想。”
心理的作文 篇4
作文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生必須借助觀察才能積累作文素材;必須進行積極思維,才能使文章的中 心明確、結構合理、立意新穎;必須展開大膽想象,才能使文章內容豐富,具有創造性、獨特性,并使語言更 生動形象。所以,作文教學的過程,也是使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想象力得到綜合訓練、心理能力不斷地得到提高和發展的過程。
一、轉變學生作文的心理狀態
從作文心理來說,作文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一般來說,主動作文,是學生出于自覺的要求,有材料可寫, 有感而發,這好寫,也容易寫得好些;而被動作文,是學生沒有寫作的要求,感到無材料可寫,這就不好寫, 也不容易寫好。有的學生說:“作文難,提起作文心就煩。”還有的學生說:“我最討厭作文,我希望今后的 各種考試都沒作文這個項目就好了。”這些都是被動作文心理的反映。
為什么不少小學生不喜歡作文呢?可以概括為“沒有東西寫”或感到“不知道怎么寫”。因此小學語文教 學中,要解決兩個問題:“寫什么?”“怎么寫?”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作文教學過程,是要變學生被動寫 作心理為主動寫作心理的過程。使學生從沒有什么可寫到滿懷激情地記錄自己所見所聞、所經歷的而又感興趣 的有意義的人和事。
從客觀方面來說,作文是用書面語言來表達思想的,與口頭語言有很大不同。口頭語言是在面對面的交際 活動中進行的,可以借助于手勢、語調、表情、動作等來補充其思維的不足,因此,允許簡縮,邏輯順序也不 要求那么嚴格。而寫文章是從小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接受成人語言(口頭和文字)開始,按邏輯要求, 經過自己的思考、加工后,轉化為自己的書面語言的復雜過程。對小學生而言,作文比口頭語言的要求高、難 度大。從主觀方面來說,低年級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還不充分,知識經驗也很缺乏,掌握詞匯還不多,思維的 形象性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還不善于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這就決定了他們還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命題作 文,而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些口頭造句、書面造句、看圖說話、看圖寫話等的寫作基礎訓練。因此,教 師要掌握他們的年齡心理特點,十分重視對兒童口頭敘述的訓練,為他們將來進行命題作文作必要的準備。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心理水平有了較高的發展,相應地,寫作活動也進入了命題作文的階段,但是這階 段寫作的各種水平還是不高的,需要在口頭言語的基礎上,經過專門的、科學的訓練才能逐漸發展起來。因而 ,很多小學生在寫作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害怕作文,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礙。
要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心理。首先要解決教師的命題。小學生的作文是先有題目后寫文章。理想的新穎 的題目要從學生中來。來自小學生的生活、思想、興趣、愛好、心理活動內容都是命題的依據。對小學生來說 ,要讓他們寫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就是說,讓他們通過作文把自己的經歷過的有意義 的生活、思想,圍繞著一個中心,按著一定的順序用文字表達、重現出來。
在一個學校里發生這樣的一件事,一位姓羅的學生,身患了淋巴惡性腫痛,急需一筆較大的醫療費,學校 發起了向這位同學獻愛心的捐款活動。教師即以這個捐款活動為題,布置學生寫一篇“捐款動員以后”。這次 學生的作文寫得很好,有的學生用日記形式,寫下了自己的真心話,表達了對同學的一份真摯的感情,而有的 學生則是從記敘的方式,敘述捐款事件中,表現同學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心。這樣的命題,是讓學 生取材于身邊的人和事,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學生能“因事而發”,學生感到有事可寫,也寫得動人。
二、奠定寫作基礎,豐富寫作的心理內容
從學生的作文實踐來看,他們感到最大的困難之一是無話可寫,而且,最常見的毛病是內容空洞,寫不具 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缺乏觀察力,不善于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其實 ,小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如果細心觀察應該是他們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 竭的源泉。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深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沖破學校課堂狹小的天地,在社會大課堂中去感受 時代的脈搏,接受新鮮事物,從中豐富生活,從生活中獲取直接的知識。而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較多是考慮 怎樣寫的指導,很少或忽視如何把小學生的視野引向身邊的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社會,從生活中得到感受 。葉圣陶先生曾經語重心長地指出:“作文教學偏于形式……是一種弊病。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種特 殊的事,跟實際生活并不怎么切合,于是學生自然要嘆無內容之苦。”因此,只有引導學生深入觀察才能豐富 學生作文的心理內容。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觀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學生只有對生活中的事物細 心觀察,如對象的形體、色調、質感、美感等都十分了解,動筆才有內容可寫。因此,語文教師要像“有心人 ”,一方面要注意在語文分析中提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領會優秀作品的寫作,學習別人是怎樣以觀察各種 人物、各種事物為基礎,從而寫成內容豐富的文章的。小學生的作文訓練,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創作活動,它是 在教師指導下的語文課內容的模仿、借鑒范文學習寫作。因此,作文教學時必須以課本內容為依據來進行作文 訓練。這樣,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一切細心觀察,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心理學的實驗研究發現,少年 兒童的觀察力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無意性、情緒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發展;再由有意性、目的性向自覺 性、穩定性、精確性和概括性發展,并逐步形成較全面深刻的細致的良好觀察力。教師應了解學生觀察力發展 的規律,有意識地通過多媒體教學途徑來培養和鍛煉學生良好的觀察力。
學生觀察的要領是什么呢?
一是提高觀察的目的性。在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命題作文教學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 盡量把與命題相應的目的任務提得明確些、具體些。二是要細致準確。觀察時不能只著眼于大概輪廓而忽略了 細小的地方。比如笑,有哈哈大笑、微笑、歡笑、冷笑、譏笑、苦笑等等。觀察自然景物也一樣。比如下雨, 在一般人的眼里,不過有大雨、中雨、小雨之分。有位小學生經過細心觀察,這樣描寫雨前的景物變化:“鉛 塊似的烏云聚攏在頭上頂”,閃電像“一條條皮鞭劃過長空”。而描寫雨中的情景是:近看,雨點的形狀如“ 小葡萄”,打在地上濺起“水花”、遠看是一層“輕紗般的水霧。”繼而“水霧”又變成“雨簾”,馬路兩旁 出現了“小溪”。這位小學生之所以寫得自然逼真,就是因為他能仔細觀察。三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方法。觀 察是一種特殊的知覺,只有循著一定的順序和方法才不致掛一漏萬。一般可以先整體后局部。從空間特性來說 ,可以象電視掃描式從上至下,從前到后,從外到內。注意形態、數量、質地、色彩的變化,從而使學生把握 對象的外形和實質,這樣學生寫作有內容且生動而有條理。四是做好觀察記錄。作文是要有寫作素材的。素材 就是在作文中要寫的尚未經過加工的材料,平時學生若不注意素材的積累,動筆時就會覺得沒東西可寫。只有 注意營造起一個“材料倉庫”,寫作時才能“言之有物”,而觀察正是積累素材的第一步。尤其是留心捕捉那 些最重要的現象、細節,而細節正可以將觀察對象的特點、個性再現出來,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積累寫作 素材,從而奠定寫作基礎。
三、發展各種認識能力,提高作文整體水平
學生作文內容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通過觀察從現實生活中提供的直接素材;一個是課本、書報、圖畫、 音樂、影視提供的間接生活素材。這兩方面的“材料”,通過學生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心理活 動,成為他們的心理積蓄,使表達變成為可能。為此,從心理學觀點看教師的作文指導,不只是作文方法的指 導,它本身還包括豐富學生的心理內容的意義,尤其是發展他們的各種認識能力,在感知的基礎上,拓展學生 思維和想象力,在作文訓練中有意識地加以培養,那么就使學生更快有效地提高作文整體水平。
作文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生作文,從審題立意,到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直到最后的推敲修改,每 一環節都離不開思維這一心理活動,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作文質量的高低。但小學生在作文中往往未 能很好地展開思維,因為在小學高年級時,思維才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小學生思 維能力較弱,他們觀察了某些事物,有的卻不了解其意義,找不到事物之間的內部邏輯關系,因而作文時往往 難以確定文章的中心主題。根據學生形象思想的發展先于抽象思維這一年齡特點,要充分發揮形象思維的作用 ,逐步進行思維概括性的訓練。
如逐步培養提煉中心思想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煉中心的能力:第一,教師注意在平時的閱讀教學時,讓學生明白,寫人的文章,中心思想是 贊頌人物的思想品行;論事的文章,中心思想是從事件中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第二,訓練學生在審題中抓住 中心。一般作文命題,有的中心主題是在題面,或在寫作提示的要求中已點明,而有的則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 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反復分析課文,提高捕捉中心主題的能力。第三,在生活中提煉主題。學生作文的主題, 應該是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不斷觀察,反復思考,逐步加深認識,提煉出來的。
開拓思維的訓練。開拓學生思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 的心理過程。如《從一條小路想到的》《××的啟示》等類題目,就需要豐富的聯想。開拓思維的訓練,還可 以引導學生相互啟發,發揮集體的擴散思維的優勢。可以預早布置作文題,學生自己準備素材和編提綱。在作 文課時,讓學生討論,如寫什么?怎樣安排順序?中心是什么?這些訓練是十分有益的。
有的作文題,就不是簡單的生活再現,而讓學生對過去感知過的事物進行再創造,從而產生新的形象。如 《我的理想》《我和嫦娥游太空》《十年以后》《將來的教室》等這類作文,就需要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學 生作文的心理過程需要想象力的參加。小學生想象的基本特征是有意想象在發展,再造想象起著重要的作用。 低年級小學生在作文時,很大程度上是描寫或記述人物的外貌或事件的過程,而到了中、高年級,在有效的培 養訓練下,詞的作用越來越促使他們的想象力的發展,經過構思而概括出事物的形象,其概括性和邏輯性有了 明顯的提高。想象過程和其它心理過程一樣,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小學生的想象力也是在良好的教學影響下發 展起來的。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要豐富學生的感知表象。因為想象是在 事物的影響下,在言語的調節下,在兒童大腦中已有的表象經過改造和結合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所以, 想象的水平是依學生頭腦中所具有的感知表象的教學和質量的情況為轉移的。學生頭腦中表象越貧乏,其想象 越狹窄、膚淺;表象越豐富,其想象越開闊、深刻,因而教師要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二要善于用生動的語言 描述來豐富學生的語言,為想象創造表達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是啟發學生想象的重要因素,教 師如果語言生動、帶有感情,描述會使學生進入想象的境界,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境,濡染其情。教 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在教學中可以以一概念或詞語為題,讓學生用形象來表現,如“慈祥”、“ 細心”這樣的詞要求學生以語言描述人物的神態來表現,也可以反過來進行。
國外十分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日本學者認為:想象與創造有關,發展想象力是為發展創造力打下基 礎,因此,他們把豐富想象力的閱讀、寫作指導為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向。
根據大綱要求,小學的閱讀教學中,主要讓學生對課文的場面、人物、情景、背景和作者展開想象。想象 的具體內容是:由標題想象到課文的內容;由插圖、圖表想象故事的情節;由人物的語言、表情和動作想象到 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動的展開;由整篇文章想象到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主題,由此引入作文中。
四、重視作文中的情感因素,消除恐懼心理
文章是表達思想、表現感情的。劉勰說過,“情動而言行,理發而文見”。思想和感情既有聯系,又有區 別。思想作為人的認識活動及其結果,既構成文章的內容,又指導著寫作的方向,沒有好的思想,自然寫不好 文章,但是,光有好的思想而沒有表達這種思想的興趣與強烈感情,同樣寫不出好文章。人的感情不僅是構成 文章內容的一個方面,而且,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還有執行調節人動機的動力作用。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源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 是沒有興趣,沒有領略到作文的樂趣,因被動寫作而沒有情感的投入。
語文教師在指導小學生寫作時,要打破恐懼感。但這不是靠大談作文的意義,重要性之類抽象大道理所能 奏效的。較好的辦法是“寓教于樂”,而且要善于激起他們非說不可的感情。有一位五年級小學生,功課甚差 ,對作文更感頭痛。有一次同學將他藏在課桌里的“金鈴子”,交給了老師。老師見這學生對小動物很喜愛, 便把“金鈴子”發還給他,并引導他仔細觀察,后要求他寫一篇小作文《可愛的“金鈴子”》。這位學生寫起 “金鈴子”,忽然靈感頓來:“金鈴鈴,金鈴鈴……那是誰在彈琴和唱歌?……你看,那小小的圓腦袋上伸著 兩根觸須,掃
來掃去,多威風!身體那樣小,卻長著四只腳,還有兩條長長的后腿,屁股后面拖著‘雙槍’… …”(見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實例》)。可見語文教師要捕捉時機善于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讓學生頭腦中儲存有的感性材料轉化成某種感情色彩的記憶映象復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寫作訓練, 即寓寫于樂中,使命題作文引起學生的熟悉感親切情,這樣學生才能寫出好文章。
學生作文,多喜抒情。尤其是記敘文,通過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感而發、且能動人以情的文章 才是好文章。怎樣才能使文章感人呢?很重要的是寫出真情實感。小學生在《我童年的小屋》里寫道:“搬進 三室一廳的單元樓已一年多了,但我卻依然留戀著那間只有15平方米的小屋,小屋擺滿了家具,顯得擁擠不 堪;小屋只有兩扇朝西開的窗戶,顯得昏昏暗暗;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在那里我度過了九 個春秋,小屋留下了我童年的快樂”。
這篇小文章感動之處在于“實感”出“真情”。文章一開頭就把讀者帶進了童年的小屋中去,和新樓房相 比,小屋是擁擠的、黑暗的、潮濕的,但是那里卻留下作者寶貴的童年歡樂和留戀之情。
人的情感盡管是一種主觀經驗,但它畢竟是客觀現實與人的需要之間關系在人腦中的反映。而且,情感的 內容及其深度,又往往取決它所反映的各種現實的廣度。因此,語文教師在接觸學生的過程中,要準確地把握 學生的感情脈搏,并引導他們用適當的詞匯具體而形象地揭示出客體是怎樣引起他們的某些情感體驗的。在課 堂教學中,一般說來,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取決于教師的情緒、情感狀態。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都伴隨教師 強烈的情緒、情感。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醞釀良好的心境;命題要有師生情感的共鳴;指導要有柔情;批改 要有韌情;講評要有熱情;要激發學生寫作的激情。只有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才能仔細觀察生活,他們才能寫 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精華】心理的作文四篇】相關文章:
【精華】心理的作文8篇04-24
【精華】心理的作文6篇05-20
【精華】心理的作文五篇05-18
【精華】心理的作文3篇05-18
【精華】心理的作文三篇05-17
【精華】心理的作文四篇05-14
【精華】心理的作文六篇05-11
【精華】心理的作文4篇05-08
【精華】寫心理的作文6篇04-20
【精華】描寫心理的作文六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