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心理的作文集合三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的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的作文 篇1
在這兒,我首先向你說一聲:“謝謝!”因為你養育了我。十多年的養育。您又為我付出了多少的辛勞,可您一直是無怨無悔!
媽媽,是您教我認識第一個漢字,是您教會我做第一道數學題,是您引導我走進文學的大門,是您讓我懂得什么是自信,堅強......十一年來,為了讓我能好好學習,健康成長,您流了多少汗,淌了多少淚。媽媽呀,媽媽,您辛苦了!謝謝您為我所做的一切。
一次考試,我考砸了。我把試卷藏了起來,并不是怕您罵我,我擔心您已經工作很累,我不想讓您為我的事而操心。但是最終被您在收拾屋子時找到了,那時的我非常害怕,但相反,您卻沒有罵我,而是細心地為我分析錯題的原因。這時的您仿佛一束陽光照射到我幼小的心田,撫摸我受傷的心靈。
時光如梭,轉眼間,我升上了五年級,這個階段是承上啟下的。學習也越來越緊張,作業量更是直線上升。有一段時間,我的'心情特別壓抑。是您耐心地點撥我,開導我,讓我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每天早晨,您為了讓我好好睡覺,總是早早兒,悄悄地起床為我準備可口的早飯;每天晚上,您陪伴我溫習功課,為我端茶倒水。您常常為我點滴的進步而感到安慰,也常常為我的種種過錯而憂心仲仲。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此時此刻,千言萬語不能表達我對您的感激。只好以我優異的成績與乖巧來報答您對我的一番栽培!
心理的作文 篇2
唉﹗今晚考試又得想作文還得寫作文﹗唉﹗能怎么辦?想唄﹗寫唄﹗――題記
作文是考人文采的一道題目,就像數學,你不想,它就解答不出來。看吧﹗想作文就是件特浪費腦細胞的事兒﹗但是,你不想的話,你的作文題就得交白卷又或者老師直接寫個鴨蛋給你﹗看﹗想逃避寫作文,那簡直就是比登天很難﹗
每當寫作文的時候,我真想高歌一首﹕“作文啊﹗你為什么那么難寫?為什么出現在卷子上?作文啊﹗你就可憐一下我吧,放過我吧﹗我傷不起啊……”呵呵,這個當然是不可能的。以至于每次看到作文題既熱情又歡迎我的到來時,我的心早已淚流滿面,但我又不可以拒絕,因為它占了整張試卷百分之五十的分數――也就是50分,也因為我不可以眼睜睜地看著那快到了嘴邊的“鴨子”飛走了。唉!真是讓我又愛又恨。逃避寫作文?No!No!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你想被老師當眾“表揚”和拿“滿分”。
寫作文其實也不是個難事兒,不過就是把你腦子里的墨水給擠出來而已。你想想,只需把你那一瞬間想到的文字串在一起就可以組成一句話或者一段文字,這樣來來回回的,不就有一篇文章了嗎?看!多劃算的事兒!這樣你不僅沒把試卷上的作文題空白,還彰顯了你的腦子里多得是墨水,當然也可以說你肚子里有很多墨水。不過不看點課外書也不行的,因為總有一天你也會詞窮的。
寫作文是件難事兒,也是件趣事,是難是樂,自己去體會吧﹗如果你真的很討厭寫作文,那我只能告訴你作文其實并不難,要看你自己怎樣的態度。所以,和我有一樣心理的同學,嘗試著接受去寫作文吧。因為我們逃避不了,這是事實。
希望同學們把寫作文當成一門樂趣,同學們別小看它,它的威力非常可怕!它能振奮人心,還能鼓勵人不斷前進而奮斗,讓我們一起來發揮自己的寫作水平吧!
心理的作文 篇3
1.過度學習效應,過度學習效應由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H·艾賓浩斯提出,意為在學習中剛好達到完全正確反映時(100%學習),再鞏固強化的學習。該方法尤其適用于比較重要且比較復雜的學習內容,在學生已達到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再追加40%-50%的時間進行強化學習。盡管會在前期落后于100%學習,但是過度學習能夠使基礎知識更加熟練和扎實,對之后的逆轉學習也就是考點的理解與遷移有明顯促進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過度學習亦有度:一般說來,過度學習以程度150%為佳,其效應也最大。超過150%,會因學習疲勞而發生消極效應[2]。
2. 感覺器官記憶,生物學信息可以通過聽覺、視覺、嗅覺等感覺器官進入大腦的記憶系統,視覺聽覺對于生物學的學習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圖像記憶,因為生物學有著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更多的視覺信息。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圖像記憶具有鮮明的形象性,根據這些特點,生物知識識記的基本方法就是對內在有邏輯聯系的材料進行理解和記憶,對機械性的材料要加工成某種內在聯系進行強記。那么圖像及表格便可以在比較、系統、簡化、規律的層面上達到我們的目的要求。比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中,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部分,書中對生物的變異類型做了精細的描述,但是,很多學生卻經常在對此處進行記憶時出現變異類型分類上的混亂,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完全可以將生物的變異類型歸納成這樣一個簡單的圖像:
再如“必修”3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一節,教材為了說明生態系統中能量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規律,提供了三個圖像,教師如果能將這三幅圖像整理總結成一幅歸納性更強的圖像,將更方便學生進行記憶。
(二)強調理解運用的知識
生物學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3]。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學理解性知識。在理解教材編訂者思路意圖后,將其適當揭示給學生。比如對于大多數人并不在意的教材目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其了解全書的體系結構,把握教材“靈魂主線”,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和融會貫通的能力,減輕記憶負擔。解題教學中,將自己的思考過程“泄露”給學生。課前不備解題方法,與學生一同進入解題思維,讓學生直接看到解題的原始思維過程,從而對學生起到啟發和借鑒的作用。
二、非智力教育
非智力教育指對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據沈德力觀點,非智力因素是指除去知識、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完成各項活動所必需的強大動力和智力支柱(包括適當的成就動機、濃厚的學習和工作興趣、飽滿的熱情、堅強的毅力和勤奮刻苦的優良性格等)”。智力高者未必智慧高,這說明除去思維方式的限制外,智慧還受到價值觀、利益觀、人生觀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的主要支持。此外,大量事實表明,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智力與非智力這兩類因素的互動過程,非智力因素在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隨著年齡增長,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日趨突出[4]。以生為本,以內為本,將學生作為教育工作的唯一中心,尤其重視學生人格發展。運用“皮格馬列翁”效應,實施激勵教育,讓自己的期望對學生產生自信心,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和學生談話時,經常使用“我相信你一定可以”“你可以做到”等語言表達對學生的期望,使學生受到鼓勵;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及時追問補充讓學生感到老師重視他的回答進展,這樣來達到尊重學生,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提問與有效傾聽。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擔當朋友、心理藝術家、心理醫生、心靈導師等其他角色,要在了解學生、了解教學內容及要求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心理學原理于教學過程中,不當只教手藝的工匠,不作只影響頭腦的知識的教書匠,要成為影響精神、靈魂等潛意識觀念層次的導師[5] 。
【心理的作文】相關文章:
心理的作文(精選)08-14
心理的作文07-20
(精選)心理的作文11-05
心理的作文11-26
[精選]心理的作文10-10
心理的作文[經典]10-07
心理作文07-27
【精選】心理作文08-27
(經典)心理作文10-27
(經典)心理的作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