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習俗作文

時間:2022-02-01 10:40:12 習俗 我要投稿

關于民族習俗作文七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族習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民族習俗作文七篇

民族習俗作文 篇1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人們忙碌的一年也將隨著春節的臨近而結束。

  臘月初八,是傳統的臘八節,從這天起春節的氣息就已經在人們身邊彌漫起來了。在臘八節這天,人們紛紛都拿出家里這一年剩下的一些谷物熬粥喝;還會腌制一些臘八蒜,留著過年吃餃子用。

  過年對于我們這些小孩子來說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我們穿新衣、放鞭炮、拿壓歲錢、看花燈。而大人們就不能像我們一樣了,他們要忙活著準備過年所需的各種各樣的年貨,還要掃除家里的塵土。

  臘月二十三,我們的小年到了。這一天家里的人都會祭拜灶王爺,還要吃芝麻糖。

  過了小年離春節那句不在遙遠了,所以一過二十三家家戶戶就開始忙活這掃除屋子里這一年的塵土、擦洗各種物品來迎接新的一年!

  俗話說的好:“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貼花。”這臘月二十八就是人們開始貼對聯、窗花、福字的日子了。

  最熱鬧的莫過于除夕了,家家戶戶圍坐在一起包餃子,看一年一次的春節聯歡晚會,一起守歲等待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當新年鐘聲響起的時候,外面美麗的煙花爆竹也隨之綻放,到處都是鞭炮的響聲。

  大年初一的早晨,人們早早的起來吃餃子,吃完了餃子好去走親訪友的拜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給他們帶來好的福氣。而更讓小孩子們高興除了穿新衣,那就是可以拿到壓歲錢和放鞭炮了。

  還記得,有一次過年,我們一家人興高采烈的來到了爺爺家,我向各位“財主”們理直氣壯的所要壓歲錢,錢財收進了荷包,我便和哥哥姐姐們到爺爺家那寬敞的小院子里去放鞭炮了,可是意外在我們的玩耍終究悄然發生了,哥哥在雪堆上插了一個鞭炮,點燃的鞭炮在“飛天”的時候沒有按照預定的軌道前進,撞上了墻壁,可鞭炮仍不死心的轉彎向我這邊飛來,我慌忙逃竄,躲到了姐姐的身后,可還是躲閃不及鞭炮蹦到了我的臉,跟我來了個“親密”接觸。不過還好沒有蹦到重要的地方,不然這個年過的可真是倒霉啊!我至今想起那天的場景還唏噓不已呢。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另一個亮點,早晨吃過元宵,人們紛紛走出家門走到街頭觀看各種表演,晚上還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美麗而新穎的花燈。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我都會和家人來到就近的公園觀看花燈,花燈亮起,把整個公園裝扮的猶如古代的“紫禁城”。

  這年過到正月十五就算是告一段落了,過完這一天人們就又回復了往日的生活,大人們紛紛走上各自的工作崗位,孩子們也回歸了他們的校園生活,都開始了新一年的努力!

民族習俗作文 篇2

  在這個寬廣的世界里,有一個和諧美好的中國,在這個中國的大家庭里,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風俗。

  其中,我們是五十六個民族之——回族,我們也有自己的民族風俗,今天我就敞開心扉,把我們回族的風俗大聲宣揚,讓每個民族都和睦相處,讓每個人都知道,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民族風俗,這樣我們的世界會邊的更加美好,更加迷人。

  我的家鄉,寬大遼闊,風景優美,那里的人們都非常尊敬老者,小伙子門,一到六七歲就得進清真寺學念經,只要一放假,姑娘小伙都到寺里學經,女孩六七歲就把頭發都裹住,不能穿露出身子的衣服,不能穿裙子,我們則戴上白白的帽子,顯得格外秀氣,女孩眉清臉秀,婀娜多姿非常愛跳舞,好象自己比誰都美,男孩子好象是老阿訇的繼承人,老阿訇對我們十分嚴格,一天有五番禮拜,跟阿訇學,學會了就自己獨自做禮拜,姑娘一到十八歲就要嫁出去,我也不知道是誰定的規矩。

  我們那里的人非常愛果樹,每逢種樹的時間一到,人們就開始栽樹了,之所以我們那里的風景美是因為人們非常愛種樹,家家院里的紅彤彤的蘋果好象一不小心就會從樹上掉下來似的。

  雖然白天天氣好,但到夜晚,天氣好象一時變下臉來一樣,狂風就隨處逗留,使人們在晚上不敢外出,那里的人們非常和氣,非常樂觀,只要你到他家做客,他一定會對你彬彬有禮。只要誰家生小孩,第三天就會給孩子取個家名,要請尊敬的老阿訇取名,然后聚在一起,端來香噴噴的手抓羊肉,人們大口大口的吃,一點也不拘束,一點也不羞澀,只有吃飽,主人們才會痛快,人們愛鴿子,認為各自是吉祥鳥,所以人人家里養的鴿子非常俊俏。人們在家中和和睦睦,團團圓圓,在外心情舒暢,悠閑自在,每一個人都是如此,沒有心事重重,只有快快樂樂,這就是我們民族風俗的一部分,望大家也要開心。

  如果這個世界充滿微笑,這個世界會更加光彩奪目,更加燦爛!

民族習俗作文 篇3

  春節又稱元日、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圣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了。

  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后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結束了。

  “年”的由來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民族習俗作文 篇4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于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于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墻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墻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墻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愿望。

  還有以墻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墻上涂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涂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筑主體或院墻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墻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筑材料僅僅局限于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筑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筑,使藏式建筑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家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斗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斗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民族習俗作文 篇5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于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于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墻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墻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墻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愿望。

  還有以墻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墻上涂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涂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筑主體或院墻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墻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筑材料僅僅局限于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筑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筑,使藏式建筑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家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斗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斗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民族習俗作文 篇6

  中國結其實是一種古老的編織藝術,由一根根五顏六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的,它做為一種裝飾藝術,始于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并有著豐富的內涵,如:如意結代表吉慶有余,雙魚結代表年年有余等。

  我家有一個紅紅的吉祥結。吉祥結的下面有一個看色的大瓷珠,上面畫著一枝玫瑰花和一只綠色的小蜻蜓,栩栩如生,甚是好看。在藍色瓷珠的下面有兩條長長的流蘇,讓人感到非常飄逸。

  吉祥結還有著人們美好的愿望。“吉”為美好、有利。而“祥”為富善之意。吉祥結有七個“小耳朵”,又叫“七圓結”。它的編織方法十分簡單,具體如下:首先,用一根彩色的絲線擺成雙十字,然后將十字最下面的兩個絲線的頭都壓在其右面的線上,以此類推,十字的四個頭都壓在旁邊的線上,將伸出的絲線頭一拉,即可。按此方法重復一次,最后再將絲線調整一下,一個吉祥結就完工了。

  人們為什么喜歡中國結呢?因為中國結代表著吉祥、美好的祝愿。人們在過年、結婚等都要買中國結,來表達人們希望大吉大利,幸福美滿的心愿。

民族習俗作文 篇7

  我們濮陽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八就開始了,那天,人們采用米、棗、豆等八種不同的農作物煮成粥,取名臘八粥。吃臘八粥的時候,還習慣把臘八粥里面的米飯抹在棗樹上,寓意是來年的棗兒結的像米飯一樣疙疙瘩瘩。美味的臘八粥剛一出鍋,就讓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在那一天,人們還會泡臘八蒜,把掰好的蒜瓣兒放進醋壇子里,再把醋壇子給封起來,到春節那天再取出來就著餃子吃,醋有了辣味兒,蒜瓣兒也成了翡翠的顏色,可謂是色香味俱全,無論是看著還是吃起來都會讓人覺得心曠神怡。

  到了臘月二十三,就是人們說的小年。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芝麻糖,俗稱祭灶糖。家鄉還有句順口溜:“二十三,祭灶官”也就寓意著吃了祭灶糖長大能當官兒。“二十四年下氣,家家戶戶掃房子”,說明春節馬上到了。

  到了大年三十,大人們更是忙活的不可開交。貼春聯、包餃子、放鞭炮都要做。到了中午,伴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大家會做一大桌子的菜開始吃團圓飯了,年三十的晚上必須吃的是餃子,所以,在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狼吞虎咽的吃餃子。到了除夕之夜,才是真正好玩兒的時候呢!一家人聚在家里,邊吃零食邊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午夜十二點鐘,樓下又響起了鞭炮的聲音。再過幾個小時就該起床了,這叫起五更,起床后還是吃餃子,這次的餃子吃一半剩一半兒呢!這寓意著來年的“年年有余”!吃完之后,仍然不可以睡覺,因為在這一天,除了很小很小的孩子們,人們都會守歲。

  大年初一可就和大年三十截然不同了!這一天,大街上熱熱鬧鬧!大人們要去親戚、鄰居家互相拜年!從初一到初七這幾天吃完飯、放放炮、上上網、看看書,真是美哉!悠哉啊!人們都會沉浸在春節的快樂之中。

【關于民族習俗作文七篇】相關文章:

民族習俗作文(3篇)10-05

民族習俗作文合集五篇09-28

精選民族習俗作文四篇01-18

實用的民族習俗作文三篇01-11

民族習俗作文匯總6篇01-10

民族習俗作文匯編5篇01-09

民族習俗作文匯總五篇01-07

民族習俗作文錦集5篇01-05

精選民族習俗作文3篇01-05

實用的民族習俗作文3篇01-0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网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第一品 | 中文天堂啊好舒服 | 日本香蕉青青妞视频 | 五月六月欧美一区二区 | 三级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