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習俗的作文9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習俗的作文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習俗的作文 篇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各不相同。今天,讓我給你介紹下我的家鄉——海城在過春節時候的習俗吧!
當日歷翻到臘月二十三——“小年”的時候,就開始漸漸有了年味。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吃灶糖、瓜子......祈求“灶王爺”保佑我們在這一年里順利平安。從這天起,身在異鄉的游子也滿載著豐厚的收獲,陸續返家了。而家人也都開始忙活著收拾房間,置辦年貨......
除夕夜一到,年味就更濃了。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歡聚一堂,推杯換盞,一起吃年夜飯,共度美好佳節?创和碓诔σ贡夭豢缮,它已成為全國人民過春節時的一道精神大餐。接近零點的時候,人們就紛紛走出家門去放鞭炮,來接財神,這也被人們稱為“守歲!
等到了大年初一,一大早人們就紛紛穿上新衣服,到親朋好友家,街坊鄰居家拜大年,送去新春的祝福。晚輩給長輩拜年的'時候,會得到很多紅包。那里包著的不僅是鈔票,更多的是長輩給予晚輩的希望與祝福......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子都要攜夫帶子拎上好多煙、酒、糖、茶之類的佳節禮品返回娘家,給娘家人送去新年的祝福。
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這代表團團圓圓。大家都去猜燈謎、看花燈......好不熱鬧啊!元宵節一過,鞭炮聲就變得稀稀落落了,這也就意味著春節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習俗,請你也說說你的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吧!
習俗的作文 篇2
傳統節日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而來的。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每個節日也都有自己的慶祝形式,內容豐富多彩,這些也都屬于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春節這個傳統節日也是從遠古發展而來的,從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春節的習俗有很多:掃塵、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守歲……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春節的習俗也會有所不同。然而,不管在哪里,春節的習俗含義是相同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喜氣洋洋,合家歡樂。
我家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部分的南方人是一樣的。過年的前幾天,我們全家人就一起忙上忙下的打掃衛生,把家里打掃得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因為按著民間的說法“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一切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所以我們家每一個人都出了一份力,目的就是為了使新的一年家中財源滾滾,一帆風順。
于此同時,爸爸媽媽也從網上、超市、菜場等地打年貨,購買了:各種酒水、牛奶飲料、蔬菜水果、雞鴨魚肉、干果雜貨……使家里的'儲物柜堆得滿滿的。就連從來不愛吃零食的奶奶也從儲物柜里拿了一包餅干放在房間里。
在大年三十白天,我們全家還忙里忙外地貼春聯、粘年畫、放鞭炮……忙得不亦樂乎。雖然有點兒累,但是每個人的心里都樂開了花,臉上也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而令我這個吃貨最開始的莫過于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這一頓團圓飯。這頓團圓飯爺爺奶奶燒了很多菜:冬筍炒腰花、清燉土雞、羊肉火鍋、清蒸鮭魚……每一道菜都是那么得豐盛,每一道菜都是那么得美味,每一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真是令人垂涎三尺,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要嘗嘗。在吃飯的時候,我與家人們一起喝起了飲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家里到處洋溢著幸福與溫馨。飯后,大人們還給了我壓歲錢,我樂得合不攏嘴。
看著家人過春節,使我不禁想到了宋朝大詩人王安石所寫的千古絕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蔽艺嫦M谏钪心軌蛟略逻^春節,天天是新年。
習俗的作文 篇3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想起這首兒歌,我就想起了家鄉那豐富多彩的端午節,我給大家說說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吧!
到了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就是端午節了。這一天,人們可忙碌了。一大早,他們就忙著把黑、白、藍、紅、黃五種顏色的絲線系在自己孩子的手腕上,并在門上插一些艾草,(我們這兒只插艾草,有些地方還要插菖蒲、龍舟花等)據說是為了避邪,還有驅蚊的`作用,因為古代沒有蚊香,要用艾草驅蚊。對了,在端午節的這一天可千萬別忘了吃粽子,粽子有很多口味的,有甜的、本味的、香的、五味的等,吃起來粘粘的,可好吃了。粽子是人們用家鄉的竹葉或蘆葦葉包上糯米做成的。聽媽媽說,有些地方的人還要喝雄黃酒,用來辟邪。有一些靠近湖泊的地區,還要在水上舉行賽龍舟比賽。要往水里撒粽子,不讓里面的魚和螃蟹吃屈原的尸體。
怎么樣,端午節的習俗有趣吧!歡迎老外到我們中國過端午哦!
習俗的作文 篇4
每年的臘月十二月初八,是華夏傳統的臘八節,臘月里最重大的日子之一,過了這一天,年喜走進千家萬戶,離春節團圓的日子不遠了。
小時候父母工作忙,家中小節基本不過。每逢這個節氣,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外婆做著針線總是說一聲,今天是臘月初八了,媽媽在桌子的對面改著本子,抬頭應一聲:嗯,馬上學生要考試了,再對望著她們說話的我催促道:趕快復習!
對于臘八是什么日子很模糊,只知道就要考試了。參加工作后,學到了不少民俗知識。單位里有兩姐妹嫁給了兄弟倆,全家都是揚州人,非常講究時令習慣,做的菜也很好吃,連在河埂上挑來的野菜都能做出好吃的餅。
兩家人的孩子都在一個廠,為人實在,結交了很多好工友,平時沒什么招待大伙的,在臘八的日子里,節儉了一年的這家人,總是要準備一大鍋以豆類為主的八寶粥請單位里的好友,那個時候物資匱乏,什么都憑票證,熬一鍋香甜的臘八粥要讓主人損失很多糖票。中午下班,許多好友聚集在家里,熱熱鬧鬧,家便有了過“年”的喜慶了。
有的小青年吃完后腆著臉伸過碗去再要,女主人不識字,用糯糯的揚州話罵一聲:“儂親媽媽的,嘗嘗就行了,留點給旁人”,罵是罵了,還是笑嘻嘻又舀一勺過去。在地凍天寒之時,吃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臘八粥,在那個年代是一種美的最高享受。有幸吃到這家八寶粥的人,回到車間還舔著嘴唇回味,細數著有多少種材料組成的這一鍋粥。從那個時候起對臘八有了認知,知道臘八要喝“臘八粥”。
陸游說:“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原來連神仙也喜歡喝粥啊。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同時把“臘八粥”饋贈親朋好友,這也是一種情感交流吧。除了臘八粥,還有各種的臘八食品,我嘗過幾種:“臘八蒜”,是用紫皮蒜、正宗的米醋泡出來的,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回味的時候還有點甜。北方用面食做成臘八動物造型的面點很好看,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通常不喝“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臘八這天早晨,先把紅豆﹑黃豆放在鍋里煮,煮熟后撈出。
然后再用各種蔬菜炒成臊子,把搟好的面條下入鍋中,最后倒入臊子和紅豆﹑黃豆。等香噴噴的“臘八面”煮熟后,全家人便圍在桌子上,一塊吃“臘八面”了。在黟縣,我還嘗過徽州的臘八豆腐,看過制作過程。一種圓形食品,顏色黃潤如玉,初看以為是柿子。
制作方法是把老豆腐放在水中搗碎,在一個圓形器物上罩一塊紗布,把搗碎的`豆腐倒進容器,紗布提起來旋轉擰干水份,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抹上鹽,放在炭火上烘烤,或曬上一個星期就制作成了。
其味咸中帶鮮,鮮中蘊甜,甜中含香,配上各種菜肴有多種吃法。當年黟縣商人外出經商創業階段,生活較為節儉艱苦,每年臘月時制作較多的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串起來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外出經商作為菜肴可以吃上較長的時間。
那土氣飽滿的五谷雜糧,在火的簇擁、煮沸、蒸熬下,一點點彌漫出家的味道。引領著人們在霓虹燈的照射下,在凌冽的寒風中,渴盼著家里那盞昏黃的燈光。吃過了山珍海味,回家喝上一碗充滿親情的八寶粥。
聽著母親的絮叨,看著妻子的忙碌、孩子的蹦跳,心中別有一番滋味,升騰的一定是對父母的感恩和對家的責任。許多民俗節日猶如植入我們民族傳統文化土壤中的種子,經特有風俗、習慣、飲食、禮儀的催化、發酵,自會萌芽、綻葉,長出非同凡響、卓異璀璨的花朵,給人持久恒遠的影響。
過了臘八就是年,那一臉欣喜,紅衣紅褲的“年”,正滿載著希望,美滋滋地向我們招手。
習俗的作文 篇5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也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古時就有“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的景象 !扒迕鞴潯笔俏覈亩墓潥庵,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一,在古往今來的農村,這個節日的重要性體現得尤為明顯,
清明節,人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鼻迕饕坏,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大江南北花語鳥香,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扒迕鲿r節,麥長三節”, 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注意防治病蟲。
千百年在坊間流傳著“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這句俗語 。小孩不光盼過年,還會盼著“清明節”呢!作為兒時的我們,過了年后,就會掐著手指頭一個一個地數日子,很是盼望這個節日快快到來。之所以特別盼望“清明節” 趕快到來,是因為在正月,有“春節”和“元宵節”兩個大節日 ,常言道:叫花子都有三天年呢,所以即使再貧窮的人家,在過年時,飲食上也總會比平日里豐富一些,所以貪嘴的'小孩都把嘴給吃順了。可在過了年之后,清明節到來之前的這一段時日里,孩子們的肚子里早已變得清湯寡水了。在我們這些少不更事的孩童眼里,以其美其名曰把“清明節”說成是祭念離我們而去的親人,不如直接說是祭祀孩童們癟肚肚里的腸胃呢。所以,兒時的玩伴們對“清明節”的那個盼啊,你便可想而知了!
習俗的作文 篇6
幾千年前,見逐而作《離騷》的屈原先生,懷著一腔愛國熱情,懷抱對祖國沉淪的悲痛,跳進了滾滾江水之中。人們為紀念這位為人敬仰的愛國志士,每年的'農歷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會向江中投擲粽子(葉包飯,飯夾棗)。久而久之,這便成為一個習俗,而這天也被命名為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激發人們愛國熱情的契機,每每打開粽子,眼前就會情不自禁地浮現一份流傳千古的愛國忠魂……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端午節已不再屬于中國,在不久前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布的新一批文化遺產中,端午節堂而皇之地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不禁讓眾多華夏子孫大跌眼鏡。我們在得知這條消息之后該做些什么呢?抱怨聯合國相關機構處事的不嚴謹?批判韓國對歷史的歪曲?或是為“粽子”的專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應該反思……
習俗的作文 篇7
我的家鄉在新疆,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地。新疆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也有特別的風俗習慣:新疆的服飾非常優美,富有特色,只是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少數民族有著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制作的地毯、刺繡、樂器,尤其是服飾制作的十分精湛。
各個民族的人都有不同的時裝,比如:蒙古族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蒙古袍,富有特色的蒙古袍上,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盤扣,像珊瑚碧波中閃耀,裝飾在圖案古樸的蒙古袍上,猶如錦上添花。而服飾上有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那就是腰帶。腰帶不僅抗風抗寒,方便攜帶蒙古刀,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束。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為硬殼、圓形或四楞形,帶棱角的還可以折疊;辈剂喜捎媚G、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芯絨,帽子頂端和四邊繡有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花帽到處珠光閃閃,帽子的四周圍都是閃閃的珠片。在燈的明光下非常的美麗,五顏六色閃閃發光,比喻不出的絢麗多彩。
新疆服飾非常優美,富有特色,而且色彩鮮明,工藝精湛,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隨著時代的前進,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作為帶有民族風格的服飾,自然也發生了變化,這種風俗習慣會逐漸加有現代化。
習俗的作文 篇8
除夕夜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而此時也是讓孩子了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最佳時機。
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飯、守歲。
祭祀
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采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習俗的作文 篇9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恒景訪遍名山高土,終于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于收留了恒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恒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恒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边@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習俗的作文】相關文章:
有關習俗的作文:正月的習俗01-29
漢族的習俗作文600字-習俗12-22
習俗的作文01-17
(精選)習俗的作文08-06
習俗的作文【經典】10-26
習俗的作文(經典)11-06
習俗的作文(經典)10-28
習俗的作文(精選)10-29
【經典】習俗的作文09-13
(經典)習俗的作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