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習俗作文[實用]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冬至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的習俗作文1
冬至吃餃子是我國從古至今的一種習俗,始源于漢朝,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漢朝,冬至稱“冬節”,官府會慶祝冬節,進行“賀冬”儀式,例行放假。
關于冬至吃餃子有個傳說:
“相傳,在漢朝時期,匈奴作惡,老百姓民不聊生。當時,匈奴的首領是‘渾’氏和‘屯’氏,人們就在冬節那一天將方形面片上涂肉醬,放上驅走惡氣的藥粉,再拿一片方形面片。兩片粘在一起,做成一種食物,來驅走匈奴的干擾,又將‘渾’和‘屯’的讀音放在一起,組成‘餛飩’,所以漢朝時,家家戶戶要吃餛飩,后來演變為吃餃子。”
我有個問題不明白:“好好的吃著餛飩,為什么要變成餃子?”爸爸說:“三國的時候,有一位神醫叫做張仲景,他與華佗、董奉合稱為‘建安三神醫’,有一個冬節,冬風寒風刺骨,張仲景給皇帝治病,很快就治好了,皇帝賜他一些錢,還稱他為醫圣,路上,他遇到一些人,身體凍傷了,耳朵凍爛了,張仲景用皇帝給得錢買了肉,放上藥,包起來,做了個東西,這個東西像耳朵,張仲景取名餃子,給那些人吃了,那些人吃了后,病很快就好了。因為餃子在冬至創作,所以冬至變成吃餃子。”
冬至以后,冬天就開始了,古人以九天為一單元,有九單元,九九八十一,冬天剛好八十一天。老北京就流傳一首《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數五九,笑井口。
春打六九頭,沿河看水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雁兒來。
九九又一九,銀牛遍地走。
冬至除了吃餃子以外,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習俗,但唯一不變的是祭祀上墳,從唐宋起,就有了這種習俗,到現在還有人祭祀上墳呢!
今年的冬至,我吃了媽媽和爸爸一起做的'美味的餃子,媽媽給我講餃子有牛肉白蘿卜餡兒,羊肉紅蘿卜餡兒,豬肉大蔥餡兒,韭菜雞蛋餡兒和蝦仁餡兒。今年我們吃的是豬肉大蔥餡兒和羊肉紅蘿卜餡兒。我知道了餃子的歷史,也知道了餃子的種類。餃子好吃得很,所以我感覺這個冬至很幸福!
冬至的習俗作文2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正所謂:冬至到,吃水餃。
過去,南寧人甚至把冬至提到了比年還重要的地步,在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冬大過年”之說。每到冬至,各家各戶就要做湯圓、包肉粽,還要準備“三牲”拜祭祖先,舉家歡飲。而在鄉下,除了家家戶戶要做湯圓、包粽子外,在冬至那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到村里祭祖宗祠,然后合家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以慶團圓。
據傳,南寧之所以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是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離春天已經不遠了。冬至那天,各家殺雞宰鴨,準備酒肉、果品、湯圓,而在外的親人也趕著回來過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同時冬至對于農民而言,就意味著要對來年的生產、生活進行系統的安排和籌劃,從這個角度上分析,確實是“冬至大過年”了。在民間還有“冬干年濕”一說,即如果在冬至那天天氣晴好,在過年的時候則會遇上下雨天,十分應驗。其中奧妙,也許是因為古人千年之總結,是經驗之談。
過冬節時,南寧人的餐桌上除了雞鴨豬羊等佳肴外,還有一道特別的菜——魚生。這是因為民間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講法,也許是因為冬至時令氣候較涼,切好的魚生不易變質,入口時清涼爽滑美味。當然,南寧魚生口感最好的要算橫縣的,橫縣魚生還成功申報了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冬至的習俗作文3
一轉眼冬至又到了,而關于冬至的習俗有人說吃餃子,有人說吃湯圓,但是我們老家的習俗更特別,那就是吃包子,雖然已經很漸漸失傳了,但是我們家依然還保留著這個習俗。
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發好面,準備好羊肉胡蘿卜餡。一聽說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邊,拿過奶奶壓好的面皮,開始學包包子。奶奶邊包邊教我:“左手心放面皮,右手舀餡放在面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邊皮,中指沿著邊兒往回拉,邊拉邊捏,最后捏到一起擰個小辮就行”。我一聽,難,得有點技術。奶奶說:“不怕,一學就會。”她握住我的右手,分開手指,在面皮上練習“邊拉邊捏”,看著面皮的圓邊在我手下一點點收攏,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兩個,第三個我堅持要自己來,開頭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順利,快要捏好了,我心里高興,想一下捏住,可是餡都捏到了邊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點發急,使勁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餡也漏了。奶奶一看說:“不要急,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快成功的時候。你這是面邊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濕了就粘面了。”我長吸一口氣,擦干手,重新拿過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終于成功了。那包子歪著小辮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氣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個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飯了,奶奶端上熱氣騰騰的包子,我心里美滋滋的,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勞啊!
不知道冬至的這個習俗還可以流傳到什么時候,但是我喜歡這樣傳統的節日,喜歡這樣傳統的習俗。
冬至的習俗作文4
今天是冬至,媽媽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又是和面,又是調肉餡兒。媽媽昨天就說過冬至必須吃餃子。可是為什么要吃餃子呢?我起床后趁媽媽不注意,悄悄來到書房打開電腦,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里點搜索“冬至的來歷”,一下子搜出來好多關于冬至的信息。一一讀過后我才知道,原來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啊。傳說是這樣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我故意問媽媽“媽媽,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媽媽搖搖頭。“告訴你吧,是為了紀念治病救人的‘醫圣’張仲景。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說。媽媽也有不知道的時候,我暗自高興地想。從網上我還學會了一首關于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了嗎?
【冬至的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冬至習俗作文11-08
冬至的習俗作文02-04
冬至的習俗12-22
習俗作文:冬至的傳說01-27
各地冬至的習俗01-30
2016年冬至習俗作文01-29
關于冬至習俗的作文范例01-26
2016年冬至的習俗作文01-28
2016關于冬至習俗的作文精選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