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熱門)雪作文500字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雪作文5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雪作文500字1
教學內容:
p.13、14
教學目標:
通過對一些常見容器的實驗,進一步認識容量單位升,并注意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
形成一升的具體概念。
學具準備:
每生自帶2件左右常見的容器。
教學過程:
一、檢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對工作,檢查學生的口算完成情況。
二、交流檢查學生昨天回家的實踐作業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個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較小的容器)
1個電飯煲是2升多,1個大油桶是5升,一個水池30升,一個臉盆5升(較大的容器)
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要求其他學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劃該容器的大小;(2)繼續補充
三、完成書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別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鍋的差不多,臉盆的1/5
可繼續讓學生估一估,整個容器的容量大約是幾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約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
這里的4張圖,可以讓學生先挑一個最有把握的說,并說清楚理由。
再以此為參照,進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進行,但都要學生充分說理,不能是簡單的憑感覺。
四、指導完成練習冊上的相關練習
雪作文500字2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8----111頁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二十三第1-5題。
教學目的:
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數的產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加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2、通過探究小數與分數、整數的內在聯系,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數位順序表。
3、讓學生經歷從不同角度研究同一問題的過程,初步獲得對數學的整體認識。
4、學會與他人合作,能比較清楚地表達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5、通過了解小數的發展史,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歷史,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探究問題:
1、小數的計數方法和計數單位,及其與整數的計數方法的聯系。
2、小數的意義,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了解小數的產生,體會小數在生活中的用處。
1、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的身高大約是多少嗎?
學生猜猜老師的身高,教師板書身高165厘米、1米65
教師:現在如果老師要用米做單位的話應該是哪個數字來表示?能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嗎?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和實際測量中,像這類事有很多。有時在計算時經常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所以人們需要用另一種數來表示,這樣的數我們要今天要研究的小數。
(教師板書:小數的產生)。
二、學習小數的意義。
1、教學例1。
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1)出示米尺圖。
看了這圖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時說說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米、 米、……
米表示什么意思呢?(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米)。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 米還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就是0.1米。因為 米還不夠1米,用米作單位不能寫“1”,得不到一個整數,所以我們在整數部分寫上“0”,后面加上一個點,點后面寫上“1”,讀作“零點一”,表示 米。那么剛才我們找到的分數可以改寫成怎樣的小數?它們表示什么意思?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0.2米、……。
那么我們通過剛才的學習,你認為在什么情況下用小數來表示?
教師小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表示十分之幾米,可以用像0.1米、0.2米來表示。這樣的數我們叫做小數。(板書:小數、十分之幾)
(2)如果把米尺平均分成100份呢?
教師:你能找出這里的分數,并且說說你是怎么找的?這些分數可以轉化成什么樣的小數?如果有困難可以求助書本。
學生互動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交流。
教師:每份是幾厘米?是幾分之幾米?用分數怎么表示?
如果是13份呢?是幾分之幾米?用分數怎么表示?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小結: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這樣的一份或者是幾份表示百分之幾米,可以用像0.13、0.01這種小數來表示。(百分之幾)
(3)如果是把1米分成了1000份呢?
方法同上。
(4)如果照這樣分下去,還會得到些什么樣的分數呢?如何改寫成小數?
教師指導學生交流。
2、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用到小數。同學們寫國日記嗎?請大家仔細閱讀一下這篇日記,看看什么地方用到了數量,這些數量用得恰當嗎?為什么?能把它們都改寫成用“元”做單位的小數嗎?
小明的日記 20xx年4月18日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到大街上玩,太倉的夜景真的很美。我看見佩佩文具店在打折,那里的文具很便宜。我花了60分錢買了一枝自動鉛,花了7角5分買了一本練習本,還用5分錢買到一塊橡皮。一共花了我14角的錢。不過我的收獲好是很大的。
學生交流說說哪些數量,哪些用的不合適?
學生在小組討論交流說說怎么把這些數改寫成用“元”作單位的'小數。
教師指名學生板演。
教師指名板演的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
3、教師:你們知道小數是哪個國家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是誰最早發明了小數呢?(檢查課前對“小數的產生和歷史知識”的預習情況,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歷史)。
4、 學生學習第110頁上面的一段話。
通過剛才這段話的學習,你還知道了些什么?想要對大家說的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數各數位和它們之間的進率以及計數單位。
5、總結小數的意義。
(1)理解小數的意義。
師:通過上面的學習,你對小數有了一定的了解吧,把你對小數的了解來向同學們做個介紹。
學生交流說說對小數的理解。
師:表示十分之幾的數位,就是十分位;……十分位上的計數單位是多少?……你們推想千分位后面還有沒有數位?有多少?
師:對,有無數個。只不過平時我們生活中一般就用到千分位。(完善數位表)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111頁練一練第1、2、3題。
2、判斷題:
(1)0.09是由9個0.1組成的; ( )
(2) 可以改寫成0.4; ( )
(3)10個千分之一是一個百分之一; ( )
(4)10.023讀作“十點零二十三”。 ( )
3、用0、6、8、1、.這五張卡片,能夠拼組成多少個小數?說一說這些小數的意義。
四、全課小結:
1、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大家知道了什么?(知識內容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向大家交流的?
五、作業。
1、練習二十三第1、2、3題。學生獨立完成。
2、調查: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數量是用小數表示的?寫出幾個來。
雪作文500字3
教學目標:
1.通過分類活動,整理與疏通運算定律、性質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弄清簡便計算的來龍去脈,體悟到湊整思想。
2.通過錯例診斷、跟進練習,在真實場景中查漏補缺、自我反省,提高簡便計算能力。
3.通過另眼鑒賞,從另一個視野體驗運算定律的應用價值。
教學流程:
一、激活知識、整理疏通
1.收集課前學生出的可以簡便計算的試題。并校對反饋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對試題按一定標準分類。(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索分類。)
3.全班反饋。
預計學生會出現如下幾種請款
(1)按照各種運算定律各一類。(五類,在黑板上貼出來)
(2)按照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分成三類。
二、查漏補缺、跟進練習
1.猜測前測題中哪些題錯誤的人數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題出錯的統計數據,說一說感受。
3.錯例診斷:通過讓學生圈一圈、想一想、評一評等診斷與反思手段,達到對知識的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運算定律與性質。
4.滲透簡便計算的'策略多樣化與優化。
5.跟進練習
(1)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選一選
1/381/38的正確答案選( )
(3/7+7/11) 711的簡便計算方法是( )
三、回顧整理,提煉思想。
對復習方法以及簡便計算的思想作梳理與提煉
四、另眼鑒賞,拓展提升
雪作文500字4
教學目的:
●通過動手操作,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會按角的特征及邊的特征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我們認識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這節課我們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對三角形進行分類.怎樣分?
二、新課:
1小組活動:
(1)出示小片子,觀察每個三角形.可以動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據你發現的.特點將三角形分類。
2按角分的情況
引導學生明確:相同點是每個三角形都至少有兩個銳角;不同點是還有一個角分別是銳角、鈍角和直角.
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不同進行分類
(1)分類.
根據上邊三個三角形三個角的特點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類.
圖①,三個角都是銳角,它就叫銳角三角形.(板書)
提問:圖②、圖③只有兩個銳角,能叫銳角三角形嗎?(不能)
引導學生根據另一個角來區分.圖②還有一個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圖③還有一個鈍角,它就叫鈍角三角形.
請同學再概括一下,根據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幾類?分別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師板書:
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關系.
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這種三角形之間的關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用一個圓圈表示.(畫圓圈)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因為三角形分成三類,就好象是包含三個小家庭.
(邊說邊把集合圖補充完整.)
每種三角形就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反過來說,這三種三角形正好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兩個銳角,所以判斷三角形的類型,應看它的內角.……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3按邊分的情況:
我發現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還有三條邊都相等的。
師:我們把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條邊叫腰,另外一條邊叫底。
師: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
分別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各個角,你有什么發現?
從紅領巾、三角板、慢行標志中找一找哪里有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三鞏固練習:
1.判斷題.
(1)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三角形.
(2)銳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個銳角,可以斷定這是一個銳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兩個直角嗎?為什么?
2.87頁7題猜一猜小組同學模仿練習
四作業
雪作文500字5
教學內容:
教材第63、第64頁的內容及第65頁練習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題。 課型 新課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類標準及方法,體會每類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夠識別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2、通過觀察、分類記錄等活動,折、剪等操作,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歸納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同時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學重點:
通過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別從三角形的角和邊兩個方面的特征,對三角形準確的地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能夠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類三角形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各種三角形圖形。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如果讓你把班里某一個小組的同學分成兩組,你將如何分組呢?
(學生回答)
師: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進行分類,你覺得應該按什么樣的標準來分呢?為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原因)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兩種方法,按邊分或者按角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分類。
(板書:三角形的分類)
二、自主探究
1、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課件出示例5.
師:用量角器量出每組中每一個三角形的每一個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個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過測量發現,有些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是銳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
師: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銳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鈍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進行分類。
師: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個整體,那么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別看作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它們之間的關系你會畫圖表示嗎?
(課件出示三種三角形的關系圖)
3、認識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和斜邊。
(課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圖)
師:在直角三角形中,夾直角的兩條邊叫直角邊,直角所對的邊叫斜邊。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嗎?測量后你會發現什么?
生:通過測量發現,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中,斜邊最長。
4、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課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圖)
師:觀察三角形的三條邊會發現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條邊都相等。
師:在數學上,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各個部分的名稱。
師: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兩條邊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條邊叫等腰三角形的底,兩腰的夾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頂角,腰和底邊的夾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邊三角形中,三條都相等的邊都叫三角形的邊。
6、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間的關系。
師:你能說說等邊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嗎?
生:兩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邊三角形師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邊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認識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過測量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角發現: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等邊三角形的各個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有兩個角相等,這樣的三角形在數學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種。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哪一組的同學愿意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類的成果呢?
(老師根據學生的講述板書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按邊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按邊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學會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邊分類,也可以按角分類。
師: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數學方法?
生:分類。
師:分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為運用了分類方法,我們的生活才變得井井有條,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書設計
雪作文500字6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圍繞復式條形統計圖精心設計思考題,先引導學生討論,然后總結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及繪制方法。本節課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設計的。
1.創造性地選擇例題素材。
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某地區城鄉人口數量)與本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差距,因此對教材例題進行了改編。這種以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情境導入新課的方式,達到了激趣引入、復習舊知的目的,并對學生動手繪制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練習進行改進——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直條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或底紋。從課堂效果來看,多數學生能說清楚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結構及繪制方法,從而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學習做好鋪墊。
2.讓學生學會思考、與他人交流和聆聽他人的意見。
在教學設計上,通過演示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并成一個復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圖例,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教學時首先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然后提問“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引起學生的討論和交流,在討論和交流中學生聆聽和進行簡單的辯論。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新的統計圖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觀念和知識上都得到提升。從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來看,都是學生在自主探究,通過合作交流掌握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調者。
3.自主學習,關注類推能力的培養。
學生掌握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之后,出示不完整的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運用類推的方法自己獨立補充完整,并通過交流匯報完善知識結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卡片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調查本班同學喜歡吃的水果情況(梨、蘋果、橘子、香蕉),現場統計,每人只選一種。
1.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擇,制成統計表。
2、你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繪制兩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嗎?
(組織學生繪制統計圖)
3.小組內交流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和步驟。
(1)畫縱軸和橫軸。
(2)確定單位長度。
(3)寫類別,畫直條。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收集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根據統計表中的信息完成單式條形統計圖,并復習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由此導入新課。這樣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繪制好的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
雪作文500字7
學習目標:
1.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的過程,能正確辨認從前面、上面、左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2.經歷從同一位置觀察不同物體的過程,,明確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過觀察、操作、想象、判斷等活動,培養空間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能正確辨認從前面、上面、左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難點:從觀察的物體中抽象出平面圖形。
學習過程:
一、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1.觀察圖形,理解題意。
題中的物體是由4個小正方體拼擺成的,前后共兩行,前面一行有3個小正方體,后面一行有1個小正方體。通過觀察,辨認三個平面圖形分別是小華從什么位置看到的。
2.擺正方體,觀察圖形。
學生用學具照著書上圖形操作,從不同方向觀察,并且連線。
3.交流看法。
學生做完題以后,老師指名說說為什么這么連線。
4.教師根據書上圖形,分析做題方法。
二、從同一位置觀察不同形狀的物體。
1.分析第一個圖形。
照著書上圖形擺小正方體,分別畫出從上面、從左面、從前面看到的'圖形。
2、分析第二個圖形。
教師引導學生說說,從上面看和從左面看到的正方形,忽略距離的遠近,拉在同一個平面上。
3.分析第三個圖形。
總結規律:從同一位置觀察由相同個數的小正方體拼擺成的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鞏固練習。
1.擺一擺,看一看。
從左面、右面、上面看到的圖形相同,從前面看到的圖形不同。
2.易錯題分析。
讓學生擺一擺,看一看。從左面和從前面看到的圖形相同,從上面看到的圖形與左面、前面不同。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雪作文500字8
教學目標:
1、通過估計、實驗、推算、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一億的大小,培養學生數感,并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初步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受到勤儉節約、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億的大小,并能結合實際,以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對一億大小的感受。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具準備:學生準備:計算器、作業紙、數學書;
教師準備:
大米(100粒5份)、1千克大米一份、天平、卷尺、第三張表格圖及下面的算式、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經歷估計——驗證的過程,借助時間體驗一億有多大。
師:這是作業本,老師數一數1、2、3、4、5、6、7、8……照這樣的速度數一億本作業本,你估計要多長時間?(學生估計3小時、5小時、24小時……,師板書)
師:同學們估計得怎么樣呢?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
議一議:怎樣能夠得到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呢?
小組討論。(數100本、50本、20本……作業本的時間,再推算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
實驗: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數本子,數50本,老師記時。
數50本作業本大概是40~50秒,學生得出數100本作業本大概需要80秒~100秒的時間,從中取一個中間值大概90秒。
師: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推算一下數一億本作業本所需要的時間。
(課件出示下表)本數時間(秒)90師生共同討論,完成上表。
師:通過推算我們知道了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是90000000秒,這段時間長不長?這么長的時間用秒作單位來表示,顯然不合適,你認為應該采用哪個時間單位?(年)怎樣把9千萬秒換算成多少年呢?(先把秒換算成分,再換算成時,最后換算成年)出示書上的算式: ( )÷60=( )分 ( )÷60=( )時 ( )÷24≈( )天 ( )÷365≈( )年(學計算,并保留整數。)
師:看了這個結果你有什么想法?(學生交流)
小結:
數一億本作業本,有的`同學估計要……,而實際結果卻將近要3年的時間。在這三年里,我們有沒有去掉吃飯時間,有沒有去掉睡覺時間,也就是說不吃不喝不睡不停的數下去要3年哪,同學們,看了這個漫長的時間,你有什么感受?(一億實在是太大了、數一億本作業本的時間太長了……)
三、再次經歷估計
驗證的過程,借助長度體驗一億的大小。
師:課間老師經常發現同學們喜歡手拉手一起玩,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會有多長呢?(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必回答)
師:憑空想象有一定的難度,同學們你們都去過頭道羊岔吧,從學校到頭道羊岔的公路長不長,老師告訴你,這條公路全長大概是1千米。想一想,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有沒有從學校到頭道羊岔的公路那么長呢?估計一下,大概有多少個這樣的長度?(學生估計2個、4個、3000個……師板書)
小組討論:怎樣能得到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呢?(測量5個、10個、10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推算出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個實驗,測量1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各組組長上來,每三個人一組負責測量,注意方法正確。
其他同學在走廊上手拉手站成一行,站得要又快又安靜。
(實驗收集數據。實驗時注意,從第一個同學的手指尖量到第10個同學的手指尖,并推算出十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大概12米。)
師:剛才我們測量出1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大概是12米,下面我們就可以進行推算了。
(出示表格,師生一起推算)
人數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00長度(米)12120再算一算,這個長度有幾個從學校到頭道羊岔的公路長?
出示算式,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計算:120000000÷1000=120000 (個)回過頭來比較學生估計的數據與實際數據,再次感受一億的大小。
四、總結方法,指導學法。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什么方法知道了一億是一個很大的數?(通過數一數、量一量的方法,先估計再推算,最后比較,了解了一億有多大。)
師:你們會用這樣的方法再次體驗一億的大小嗎?五、拓展研究大數的方法,放手讓學生借助重量體驗一億的大小。
師:觀察一下你們的桌面,看一看我們還可以借助什么的研究來了解、感受一億的大小?(用天平稱100粒大米的重量,推算一億粒大米的重量)學生說說怎樣用上面學到的方法進行實驗。
分組實驗:
學生用天平稱100粒大米的重量,得出大概是2.5克。小組合作推算出一億粒大米的重量,并用千克作單位,與剛才的估計進行比較,進一。
雪作文500字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97,98頁中的主題圖和例題1,例2,以及第97~99頁中課堂活動第1~2題和練習二十第1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以及圖形的特征;通過操作活動(折紙)認識并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高。
2、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形狀的過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的條理性。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教學活動中認識平行四邊形。
教具準備:
一個長方形方框,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每人一塊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張印有平行四邊形的白紙和一個剪好的平行四邊形、一個硬紙條做的長方形方框。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教師:同學們,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見到平行四邊形。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主題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物體,你能在這些物體上找出平行四邊形嗎?(請同學到臺上用鼠標邊指邊說,然后課件再呈現學生所指出的平行四邊形。)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找到了這么多的平行四邊形,它們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
二、 探究新知
1、認識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1)教師:同學們喜歡看魔術表演嗎?(喜歡)現在,老師就給同學們表演一個小魔術。
(教師出示一個長方形方框)這個圖形大家認識嗎?(它是長方形)
教師:對!這是一個長方形。老師握著這個長方形方框的兩個對角,輕輕地拉一拉。變!變!變!這還是長方形嗎?(平行四邊形)對!這是平行四邊形。
教師:你們想玩玩這個魔術嗎?
(2) 學生自己用硬紙條做的長方形方框來體驗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3)師:同學們觀察老師手里的平行四邊形,同桌討論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1:對邊平行
生2:對邊相等
同學們真聰明,真能干通過觀察發現了這么多!
同學們,這些發現對嗎?現在我們來驗證我們的發現,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發的'平行四邊形,首先我們用畫平行線的方法來驗證對邊是否平行。
匯報結果:對邊平行
現在我們再來驗證一下對邊真的相等嗎?應該怎樣辦呢?
生:測量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度。
師:請拿出你們的直尺測量手中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度。
匯報結果:對邊相等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發現了平行四邊形有兩個特點,它們是什么呢?
(4)師:我們現在認識了平行四邊形,也知道它的對邊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呢?
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出: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2、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高
同學們真能干!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現在我們來學習平行四邊形另外一個特征。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發的平行四邊形跟老師做(折高)。
師:打開平行四邊形,觀察折痕有什么特點(垂直于邊)
師: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教師:同學們,通過剛才折平行四邊形的高,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我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無數條。
教師:對!平行四邊形有無數條高。
第99頁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師強調底與高的對應性。
師:引導認識底
3、引導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1)完成表格
(2)歸納總結第98頁課堂活動第1題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到現在為止,我們都學習了哪些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
教師:它們都有哪些地方一樣呢?(它們都是對邊相等,對邊互相平行……)
教師:平行四邊形的這些特征,長方形、正方形都具備。
我們通常說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穩定性。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能給大家講講嗎?
雪作文500字10
教學內容:
p.10~12。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包括初步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這是學生學習過長度、質量、時間及其計量單位后,認識的又一類量及其計量單位,這對于豐富學生對量及其計量單位的認識是十分有益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2、使學生初步了解測量、比較容量的方法,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3、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
形成一升的具體概念。
學具準備:
每生自帶2件左右常見的容器。
教學過程:
一、教學容量。
1、(1)老師取兩個大小明顯有區別的容器,問:這兩個容器,哪個可以裝得更多?
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學生用容量來說一說,指出:這個容器所能裝的液體的多少,可稱之為容量。
(2)拿兩個差不多大的容器,讓學生猜一猜哪個容量比較大。
當有分歧的時候,讓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猜想?(可裝水倒一倒)
實驗,(略)得出結論。
想象一下,如果反過來倒水,會出現什么情況?說明了什么?
完成書上的練習(1)和(2)
分別讓學生把圖的意思說一說,再得出某個結論。
(3)議一議:小紅家水壺裝滿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壺可以裝滿后可以倒4杯。你認為哪家的水壺更大?為什么?
在學生說理的基礎上,得出:要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因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來比是不合適的。
二、認識1升
說說你通過昨天的預習,知道關于升的哪些知識?
1、計量液體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單位
2、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正好可以裝1升水
拿出該正方體,從里面量它的棱長。問: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滿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學生帶來的常見的容器來認識1升
(1)請學生把從家里帶來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別指名問一問: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別請這部分學生舉起該容器,其他同學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約是幾升。
可結合2.5升的可樂瓶,請學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較接近,大約是幾升?
老師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約是多少?(實驗得出:1升多一點)
想象:以它為參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較接近,大約是幾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畫一下,像電飯鍋大約有2個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臉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臉大約要用幾升水呢?(實驗得出:2升)
以這一臉盆為參照,估計一下,邊上的這桶水大約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這桶純凈水有多少升呢?(18.9升)這桶水你拎得動么?
介紹: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約是這樣的幾杯呢?
分別取幾個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夠了么?
4、練習,完成(3)和(4)
三、全課總結
說說今天的學習,讓你明白了哪些知識?
布置實踐作業: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別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
雪作文500字11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P64-P65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用多種方法表示等量關系的活動中了解等量關系,知道同一個等量關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初步體會等量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存在,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在用多種方法表示等量關系的活動中了解等量關系。
教學難點
知道同一等量關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三、學生的學習基礎
學生已學會了加與減的互逆關系、乘與除的互逆關系。學生在解決問題學習中積累的數量關系的學習經驗。
四、教學設想
將數學概念“嵌入”數學學習背景與結構之中,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概念位于數學背景的“哪個”位置,這對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系統
是極其重要的。
五、教學思路
關系——數量關系——等量關系
六、教學過程:
1、制造沖突,聚焦“數量關系”
⑴課件出示
⑵根據這兩個已知的數量,同學們猜猜要求的數量可能是什么?
⑶學生找出求和、求差、倍數三個問題?
⑷展示淘氣問題,鴨的質量有多少千克?
⑸學生討論、交流為什么算不出來?
⑹教師小結,已知數量與要求數量之間沒有關系。
2、辨別比較,引入“等量關系”
⑴教師提問,如果有關系是不是就能算呢?
⑵分別出示兩種關系
⑶說一說它們之間的關系。
⑷這個關系能確定鴨有多重嗎?
⑸學生交流、討論
⑹教師小結:上面兩個關系不能確定鴨有多重,但是能確定鴨的.質量的范圍。
⑺教師:你覺得什么樣的關系就能確定鴨的質量呢?試著用手比劃一下。
⑻課件出示:
3、自由創造,感知“等量關系”
(1)出示學習單,學生自主填寫相等的關系。
(2)分別展示以下三種情況
鴨鴨鵝雞雞鴨雞鴨鵝
(3)學生根據相等的關系分別算出鴨的質量。
(4)小結:在數學里我們把這樣相等的關系叫做等量關系。
4、自主嘗試,表示“等量關系”
(1)出示
(2)這個等量關系,誰能用一句話說清楚。
(3)你能不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個等量關系?
(4)小結:鴨的質量×2=鵝的質量
(5)有不同的式子表示嗎?
(6)小結,像這樣的式子叫做等量關系式。
5、數形結合,感悟“等量關系”
(1)出示
(2)請看,這三個人的身高有關系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3)請你表示出妹妹身高與姚明、笑笑身高的關系?
(4)學生自主完成。
(5)交流表示方式:等量關系式、線段圖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
(6)對比線段圖和式子,發現用圖表示更直觀。
(7)展示下面的等量關系,進行交流和討論
6、走進生活,尋找“等量關系”
(1)課后練習
(2)動畫中尋找等量關系
(3)尋找教室里的等量關系
七、板書設計
等量關系
(直觀)
鴨的質量×2=鵝的質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妹妹身
雪作文500字12
教學目標:
1.借助具體情景操作認識平角和周角,使學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過操作活動,知道周角、平角形成過程及與各種角的關系,把鈍角范圍補充完整。
3.能正確畫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學難點:
知道平角、周角形成過程并會敘述。
教學準備:
活動角、紙扇、一張紙。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
1、 ①師:老師想考考同學們的記憶力,拿出一張白紙,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師這樣對折一次,再對折一次。指著角問同學: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對比的
板書:直角等于90度
②師: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書 :銳角 小于90度
③師: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書 :鈍角 大于90度
2. 今天老師又給你們帶來兩位新朋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角并板書:平角、周角(彩筆)。
快來打聲招呼吧!
3.讀一讀,平角、周角。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數! 邊在哪邊?今天我帶同學們一起走進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
1.學習平角
你們想當魔術師嗎?
舉起紙,這是90度角,翻過來,指著角,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書:畫上直角符號,讓同學們也畫上直角符號。
變!這就是平角,聽!平角大聲跟同學們說: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學們交朋友。同學們,你們也變,認真看平角,討論:你發現了什么?快說給同學們聽,一定要認真聽,互相補充。
學生展示,板書:一平角=2直角=180度。兩條邊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導學生說,角的兩條邊在一條直線上,這樣的角就叫做平角。
讓學生拿出活動角,轉動時,注意角的一邊不動,另一邊繞著角的頂點旋轉成平角。讓學生指出平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板書:畫平角。讓學生也跟著畫平角,齊讀兩遍平角的特征。
2.學習周角
我還會變呢,翻動平角紙,這又是什么角?說理由。畫上符號,要求學生也畫上兩個直角符號,變!這就是周角,聽!同學們好 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學們交朋友!
討論:和同桌說說你的發現!生按順序展示后,教師板書:1周角=4直角=2平角=360
定義:有四個直角組成一個新的角,這樣的角叫做周角。
讓學生試著用活動角轉動周角,畫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齊讀周角的特征,再齊讀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三、進一步感受平角、周角。
1.伸出一條胳膊。旋轉平角、周角。同桌互相轉,展示轉。學生評價。
四、補充鈍角范圍
師:老師有個問題,180度,360度都比90度大,但他們不叫鈍角,再平角上展示活動角,活動角的一條邊,在0度90度區域形成的角是銳角,在90度180度形成的區域形成的角是鈍角,請學生說一說鈍角比誰大?比誰小?
生回答后, 板書:而小于180度。
五、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周角、平角。
互相說,展示說,評價。
六、鞏固練習.
1.游戲,用紙扇擺角,同桌說角,老師擺角,考同學說角
2.判斷:⑴平角是一條直線,⑵周角是一條射線,⑶一個周角等于四個平角,
3.搶答題:⑴從小到大排序:直角、鈍角、平角、銳角、周角,⑵從大到小排序:直角、鈍角、平角、銳角、周角。
4.再出一個難一點的題:(要求說清理由)
1=752=? 3=? 4=?
七、總結
你們知道了平角、周角,現在讓你扮演角色,平角、周角,做個自我介紹吧!
板書設計:
角
銳角 直角 鈍角 平角 周角
比90角小 比90角大 1平角=2直角=180
雪作文500字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先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再沿豎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平移的學習經驗,更充分地感受觀察、操作、實驗、探索等活動本身的獨特價值,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
3、讓學生在認識平移的過程中,產生對圖形與變換的興趣。
教學重點:將圖形分兩次沿不同的方向進行平移。
教學難點:認識沿斜線方向平移的困難
教學方法:觀察、課件演示、講授等方法
教學準備:方格紙、課件
教學程序:
一、導入
1、出示一組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雪橇、滴水、纜車等),回憶是什么數學知識。
2、說說下圖分別是怎樣平移的。
(1)、
重點解決平移的方向
(2)、
重點讓學生回顧平移的距離是怎樣確定的。
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以課件演示。
(3)、說說火箭圖是怎樣平移的?
小結:在平移時要考慮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并板書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下圖
(1)、先指導學生認清原來的位置和最后的位置。
(2)、思考,可以怎樣移動,沿什么方向?
學生匯報,使學生認識到可以向下移動,再向右移動,也可以向右移動,再向下移動。
(3)、學生在方格紙上嘗試平移。
教師巡視指導,并了解情況。
(4)、學生匯報
在實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并請他們結合作品進行介紹(注意體現不同的方法)
(5)、了解全班學生完成的情況。
教師小結,并以電腦演示:可以先確定一個點,接著將這個點向右平移6格,連成圖形,再用同樣的方法把第一次移動后的圖形向下平移4格。
(6)、思考除了以上兩種平移的方法外,還有別的平移方法嗎?
教師在圖上介紹沿斜線方向平移,使學生感受到這種方法的困難。
三、操作深化
1、判斷平移的方向和距離(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先觀察,認清原來與后來的位置,然后嘗試解決。
反饋交流,你是怎樣數的?
教師根據學生介紹的方法,進行演示。
再讓學生說說還可以怎樣平移?
2、畫出平移后的圖形(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先獨立畫圖,然后請學生在電腦上介紹方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做必要的補充和指導。
核對答案,并進行訂正。
3、解決實際問題
(1)、思考,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什么地方用到過平移的知識?
引導學生回憶平行線的畫法。
讓學生根據的平移的知識畫出指定距離的平行線。
思考,在畫的過程中,誰在平移?
(2)、
先指導學生認識必要的方向、路名,然后請學生思考可以怎樣平移才能回家?
哪一條路線,老師會走的多一些呢?請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猜測。
四、小結
在今天的學習中,對于平移,你有什么新的認識,掌握的怎樣?
雪作文500字14
教學目標
聯系生活實際并動手操作,能正確辨認照片分別是從什么位置拍攝的,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辨認照片分別是什么位置拍攝的,體會不同方向觀察對象形狀的變化。
2、能正確辨認以正面、側面、上面觀察一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活動1
1、事先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人行道上觀察從面前開過的汽車,先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什么?觀察周圍的社區或村莊,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看到的畫面怎樣,從高樓上或山頂上觀察地面的景物,看到地畫面是什么樣的。
2、師:同學們都很注意周圍的事物,如看從面前開過的汽車,從不同位置觀看附近的社區和村莊,同學們都有體會,我們交流一下。
3、師:剛才同學們交流了很多觀察景物的實際體會,現在請打開課本第58頁的`上半部分。
從①②③三個不同的位置,拍攝了天安門廣場的三幅照片,請你辨認一下,各是從幾號位置拍攝的。
先個人思考,再與同伴交流,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二、活動2
1、師:根據同學們的體會,同一個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畫面不同,現在請同學們看“練一練”第一個問題,先想一想,再用小立方體搭一搭、看一看。
2、與全班同學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3、師:兩輛汽車從攝影師面前開過,攝影師自拍攝了以下三幅照片,請大家在○內標出攝影師的拍攝順序。
與同伴交流,說說你的想法。
師:因為兩輛車以攝影師面前開過的,先看到什么?(車頭)再看到什么?(車身)最后看到什么?(車尾)
4、P58、試一試
a、師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懂從空中拍下的照片,說一說圖中有哪些物體。
b、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嗎?
c、先嘗試解答第(1)題第(2)題,并與同伴說一說理由。
d、師用模型驗證,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想像。
三、活動3
P59、1、連一連
先獨立觀察、填寫,再用相似的實物擺一擺、驗證。
P59-2
審題、填寫
全班匯報交流想法
雪作文500字15
教學內容:
p.20、21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結合升和毫升的學習安排的實踐活動,分敲敲聽聽和編編唱唱兩個部分。敲敲聽聽讓學生通過兩個層次的活動,依次:發現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樣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礎上安排編編唱唱,讓學生選擇一組杯子,合理調整各個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發出不同的音,制成一個杯琴;然后引導學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目標:
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科學、音樂學科的綜合,通過制作、欣賞杯琴,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水、各種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學過程:
說明:昨天我已經讓個別音樂好的學生到自然教室用試管制作了一個杯琴。
一、請學生介紹杯琴
1、請該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來,并分別按順序敲出1~7七個音,在此基礎上,再用該杯琴敲出一個簡單的樂曲,激發同學的興趣。
2、介紹該杯琴的制作過程
(1)確定水的多少對音高的影響。可分別用裝滿水的和空的、裝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較,很明顯地發現水越多,音越低
(2)把7個試管依次從多到少地裝入適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過調整水的多少來調整音的高低,直到滿意
3、老師補充
通過剛才的介紹,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樣容器中裝的水的多少有關,其實還和不同的容器有關。
分別請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容器敲一敲。
當然在敲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選擇的材質要能發出比較清脆的聲音。
二、學生分組實驗
1、請每組同學把自己帶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剛才學到的知識,來制作杯琴。
沒帶齊的組也可以到老師處借燒杯等容器。
2、分組交流
每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簡單、熟悉的曲子。
全班評一評哪組制作的杯琴音質最好,音準最準。
三、介紹你知道嗎?
在玻璃杯里裝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氣的量也就不同,這樣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樂器正是根據這個原理來制作的。
說說書上這幾樣樂器的名字。
你知道這些樂器為什么會發出不同的音?請大家課后查資料,并互相交流。
編輯推薦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買文具》教案
學習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借助面積模型,經歷探索簡單小數乘整數算法的過程。
2.能正確進行簡單小數乘整數的口算,并能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1.在學習了小數意義和整數乘法的基礎上,探索簡單的一位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與算理。
2.通過多樣化算法,進一步鞏固小數乘整數的算法,滲透轉化思想。
學習流程:
一、學情調查
1.讀出下面小數,結合情境說說它們的含義。
0.2元0.3元0.6元0.4元0.05元
2.填空。
5角=()元8角=()元10角=()元1.58元=()元()角()分4.06元=()元()分2.4元=()元()角6角5分=()元
二、質疑探究
1.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課本33頁情境圖,誰能提出一步計算的乘法問題?
(1)課件展示教材上的信息,教師引領提問題。
生1提出問題:買4塊橡皮需要多少元?
師:同組交流你的想法。
生2:加法算式為:()
生3:乘法算式為:()
師:在這里,0.24表示的是(),乘法是加法的()。
(3)師:你能用自己的辦法算出0.24是多少元嗎?動腦試一試。
[嘗試計算,四人小組交流算法,算法匯報。]
生4:一個橡皮擦0.2元,四個橡皮擦就是0.2+0.2+0.2+0.2=()元。
生5:0.2元就是2角,4個2角就是8角,8角等于0.8元。所以0.24=()元。
生6:我們用涂色的方法也可以算出0.24=0.8元。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2份就是0.2元,也就是一個橡皮擦的價錢,買4個就涂色4個0.2元,合起來是0.8元。
生7:4個0.2就是()個0.1;8個0.1就是0.8。
師:仔細看笑笑與你的做法一樣嗎?
生8:一樣。我認為()
師:多媒體演示面積模型;4個0.3=()
生9:淘氣總結得也很容易懂。
2.師:買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鼓勵學生將前面學習的方法加以運用,獨立、主動探索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并經歷交流各自計算方法的過程。)再嘗試提出不同問題,并列式計算。
生10:化成角簡單。0.4元=()角3個0.4元=()角
師:多媒體演示面積模型;3個0.4=()
生:同組交流。
0.4是()個0.1,3個0.4是()個0.1,是()
三、達標檢測。(多媒體依次出現,便于匯報反饋)
1.教材第34頁練一練13題。
2.教材第34頁練一練第4題。探討:0.011000=()
3.0.6+0.6+0.6+0.6+0.6=()()
0.34可以看成是()個0.3連續相加。
0.083=()+()+()
一本作文本0.9元,買4本多少元?(只列式)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多媒體出示)
☆我們周村小學大門口的街道旁栽了一行柳樹,每1.2米栽一棵,那么從第一棵到第六棵共有多少米?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營養午餐》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營養與健康常識,培養學生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成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
3.懂得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點:
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成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和實踐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不低于、不超過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5分鐘)
了解營養與健康常識,懂得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
1.學生觀看對比照片,并提出問題。(預設為何有這么大變化?)
2.學生自由回答問題(可能是由于愛吃)
3.學生試著追問。(預設:怎樣飲食才科學?)
4.談話:這是老師以前的一張照片,和現在老師的樣子對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5.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6.教師小結變化的原因。(由于不注意科學飲食,所以才變得這么胖)
7.誰還能追問?
8.這是一個相當有價值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它。(板書課題
9.課件出示以前的照片。
10.學生對老師的身材對比后進行簡單的評價,并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11.教師對學生的分析予以小結,點評。
設計意圖
通過教師親身經歷的身材變化,讓學生在對比中感知科學飲食的重要性,更能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活動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30分鐘)
1.了解營養與健康常識,培養學生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成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
3.學生齊讀營養專家的話。
4.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說給小組同學聽,各組討論后匯報。
5.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6.學生分組檢驗,看看是否符合營養標準,然后在小組里交流,說說你有什么發現?)(可用計算器計算)。
7.學生匯報檢驗過程、并說說自己的發現。(盡可能葷素搭配方能符合營養標準)
8.學生獨立思考配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檢驗、修改,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選出本組最滿意的方案來。寫好的由匯報員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9.學生分工合作,統計全班最喜歡的菜式。
10.究竟怎樣吃才有營養,我們一起來聽聽營養專家是怎么說的?
11.提問:你是怎么理解營養專家的話,的?(營養專家說的熱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過50克中的不超過又是什么意思?)
12.談話:那么誰知道如果我們長期獲取的熱量和脂肪過多、過少會對我們的身體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13.引導學生按照專家提供的這兩條基本的營養標準,檢驗一食堂師傅推薦的三種菜式,是否符合營養標準。并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14.引導匯報交流發現:怎樣配菜才能容易達到這兩條標準?
15.根據你的發現,能結合營養專家所說的兩條標準,在這些菜中也選擇三道菜搭配出符合標準的菜譜來嗎?你覺得在配菜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16.引導學生統計全班最喜歡的五道菜式。
17.課件出示營養專家的話。
18.課件出示食堂師傅推薦的三種菜式。
19.課件出示檢驗結果。
20.課件出示菜譜,及其營養成分。
小組互評對不低于不超過的理解是否正確。
學生依據專家提供的兩條基本的營養標準,判斷食堂師傅推薦的三種菜式,是否符合營養標準,并說明理由。
學生互評相互的發現,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的合理性予以評價。
學生小組內互評方案,評出最佳方案。
設計意圖
這個活動過程的設計我力圖充分地把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把探究、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探究過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讓學生經歷信息的選擇與處理的過程,經歷觀察、猜想、探索、比較、選擇、判斷、調整、統計等數學活動的過程,從而使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此活動,并且自己喜歡去驗證自己搭配營養午餐的實踐活動。
三、活動三:回顧總結、引申問題(3分鐘)
懂得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使學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1.學生自由對老師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
2.先相互交流對自身飲食習慣的評價,再全班交流。
3.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給老師提一點合理化的建議嗎?
4.能再對自己的飲食習慣或身材做個評價并提出改進的措施嗎?
學生對老師、同學或自身的身材及飲食習慣進行自評或互評,并提出建議。
設計意圖
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學會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通過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總結式的提高,進一步明確學了知識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與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四、活動四:拓展提高、實踐應用(2分鐘)
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學生課后獨立完成作業
教師口頭布置課外實踐作業。
課件出示實踐作業
1.將全班最喜歡的5種搭配方案,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2.給父母設計一份科學、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譜。
設計意圖
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實踐是數學知識的延伸,也是數學知識的來源。
板書設計:
營養午餐
熱量不低于2996千焦脂肪不超過50克
【雪作文500字】相關文章:
雪與雪作文08-12
雪啊,雪作文10-15
小貓雪雪作文08-21
雪雪優秀作文12-05
鏟雪作文-雪作文06-02
寫雪的作文:雪,真美08-07
雪雪作文(精選21篇)09-30
雪,還是今天的雪作文04-16
雪作文600字_雪的作文09-13
雪的自訴作文 - 體裁雪作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