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感覺要發生點什么作文
《菜園》不長,文筆簡約淡雅,重意境而輕情節,符合沈從文一貫的風格。文章讀罷,我想起了《立春》里王彩玲說:“每當春天來了,總感覺要發生點什么,然而最后總是什么都沒發生。”《菜園》的故事就讓我有這種感覺,好像期待落空,又不知期待過什么;好像悵然若失,又不知失去了什么。這便是《菜園》的獨到之處,沈從文并沒有旗幟鮮明地贊美或批判,他只是平淡地敘述了一個故事,將冰山的一角展現在讀者面前,而那隱藏在洋面下的巨大冰體,則需要我們自己去探尋。
我不確定我所見的是否是冰山的全貌,亦或也僅是一角。我感覺,玉家母子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他所喜愛的是像玉太太與玉少琛這樣的人。而這縣城里的其他人,要么是附庸風雅的鄉紳,要么是羨慕玉家人生活的俗人。這兩類人與玉家母子的差別顯而易見。在“晚風中混有素馨蘭花香茉莉花香”的時候,母子倆于菜園中賞景,覺“情景相協,超于言語,正如佛法,只能心印默契,不可言傳”,“做詩等于糟蹋好風光”,他們并不刻意去制造風雅,只是自然又詩意地生活著。“他們有時還到園中去看菜秧,親自動手挖泥澆水”,與那些“在瓜棚下坐一點鐘便擬賦五言八韻田家樂”的詩人高下立現。而那些使玉家菜園變為玉家花園的鄉紳們,在園中飲酒作詩,甚至花錢找石匠來鐫石,其附庸風雅之態,與玉家母子大相徑庭。因此,玉家雖然是小康之家,卻難以融入當地的鄉紳群體。
玉家母子與縣城的其他俗人就更不必說了。這小城里的人已受到了一些物欲的浸染,他們尊敬玉家人,更多的是因為他家在物質上的富裕,他們不了解,也無法了解母子二人的精神世界。文中道:“由旁人看來,除知道這家人賣菜有錢以外,其余一概茫然。”這又有些像《邊城》中的人們,他們不能從精神上進行真正的溝通。玉家雖然有錢,但玉少琛“不因為認識字就不作工,也不因為有了錢就增加驕傲”,“不拘是小販他也能用平等相待。”但是不能真正地溝通,決定了縣城的普通人也無法與這家人親近。
因此,在此地住了二十年,母子二人仍是孤獨的。沒有人真正地懂他們的自然,懂他們的詩意,懂他們的品格。思慮至此,我覺得玉家人或許就是沈從文自身的投影。他是個“鄉下人”,純樸自然的本性使他無法與城市中的“上流社會”相融,就如同玉家人無法與鄉紳相融;但他又是一個極富思想之人,他的精神世界極為豐富,普通人無法窺其一二,正如玉家人不被縣城居民理解一樣。玉家人是孤獨的,沈從文也是;玉家人是美好的,沈從文也是。
然而美好的事物總是脆弱的,世事總是無常的。當玉家少爺去了北京念書,當他帶了美麗的媳婦回來,我也與玉家母親一樣,做起了“一種無礙于事極其合理的幻夢”,開始期待著會發生些什么。可等來的卻是美好事物的'消亡——作者在此處僅是輕描淡寫了一筆——原來玉少琛是共產黨人,他與媳婦因此得了災難,陳尸于校場。如果說有一件事情比生命的消亡更悲劇的話,那就是這種消亡的無意義。少琛夫婦在革命中獻出生命,換來的只是鄉紳們將菜園變成花園,在其中飲酒作樂。沈從文曾說:“神圣偉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攤血一把淚,一個聰明作家寫人類痛苦或許是用微笑表現的。”在這點上,沈從文冷靜得近乎冷酷。好像期待落空,又不知期待了什么;好像悵然若失,又不知失去了什么。其實,只不過是春天來了又走了,最后什么也沒發生。玉家菜園變成了玉家花園,而玉家母子,被毫不留情地吞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指導老師:陳超)
評點:鄭文龍
此文有感于沈從文作于一九二九年夏的《菜園》一文,深入地把握并賞析了沈作原文的氣韻脈絡與豐富的人生內涵。文章主標題“總感覺要發生點什么”,雖用語淺近直白,但將沈作蘊藉深厚、余味無窮的文字風格、精氣內斂凸顯了出來。同時,通過首段源自電影《立春》主人公臺詞的這句話印證了同樣彰顯人生命運悲劇的《菜園》一文的意蘊主旨。文章對玉家母子的身心處境作了詳盡的解析與深刻的體察,并結合作者沈從文的性情觸及了沈作人物塑造背后的作者主觀移情投影。而對于沈作中人物悲劇結局的表述及結果,文章更能夠挖掘出沈從文掩藏在看似平淡質樸文風之后幾近于冷酷的世事觀察與人生體驗。文章準確地捕捉到了沈作的文意、風格,副標題冠之以“賞析”即足以當之無愧。
【總感覺要發生點什么作文】相關文章:
人生點點作文07-14
給人生點贊作文08-23
關于什么感覺真好的作文05-20
幸福是什么感覺08-19
人生點滴550字作文05-19
我要的什么08-15
不錯過人生點滴作文06-03
為不屈的人生點贊作文01-02
為什么要作文的思考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