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素質的議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素質的議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素質的議論文1
在這個二十一世紀,文明仍是人們所討論的熱點,因為“講文明,做有素質的人”不僅僅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還可以構建一個高素質的社會,樹立對外的良好國際形象。因此,我們要學會講文明,做一個有素質的人。
雖說國家是在大力提倡并宣傳文明,但也有許多人依舊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樣子,破壞公共道德。
杭州一名小伙子因未給抱小孩的婦女讓座,而被與婦女同行的男子連扇5個耳光,鼻血直流。這是怎樣的蠻不講理啊!難道僅僅因為一個座位,就可以狠打別人,破壞公共道德嗎?無獨有偶,同樣是一個小伙子未給抱著孩子的夫妻讓座,而被打得鼻血直流,就連鏡框也被打飛,斷成幾截。這又是一怎樣讓人心驚的畫面!
就憑這樣的素質,怎能不被外國人所瞧不起呢?在國外,甚至貼上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語。作為一名中國人,這是多么令人恥辱的一件事。面對這樣的評價,許多人仍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依舊我行我素:在公共場所亂涂亂畫,大吵大鬧,破壞城市形象,不顧自己的形象,抽煙,亂扔垃圾。
雖說許多人不講文明,但并非人人都是如此的。在這個社會,仍然有許多人是講文明,有素質的。
重慶綦江,一位80多歲的老人代正興,給為他讓過座的每一個人一個紅包,這個紅包不僅有2元錢,還有一張卡片,上面寫道:“你高風格讓座和幫助,感謝你!綦江代正興。”
為老人讓座的人講文明,有禮貌,代正興老人也是如此。文明與文明相撞,綻放出令人感動的一幕,文明之花燦爛星空。現今社會,這樣的人也有許多。
養老院里,許多老人孤苦無依,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們生活不能自理。多虧志愿者們,去做義工,去照顧老人們。他們帶給老人歡樂,為老人送去溫暖,卻不計任何回報,奉獻自己。
在這個缺乏文明,缺乏素質的社會,仍然有許多講文明,有素質的人。他們分散于社會的角角落落,共同為文明的社會而努力著。
我們是中國人,講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繼承并發揚。因此,我們要構建高素質的公民社會,得講文明,做一個有素質的人。
關于素質的議論文2
正在教室里閑談,一聲“咣當”刺入耳朵,跑出去一看,除了滿地的碎玻璃碴之外,一個人影都沒有;正走在樓道里,幾片灰黑色的“爪印”扎進眼睛,而制造者卻不得而知;正走在林蔭路上,幾片白色紙片躺在地上,風一吹就“群魔亂舞”……
毫無疑問,這些現象的始作俑者是我們“新世紀的花朵兒”,而這些現象也引出了“老師的第三只眼”——攝像頭。
對于安裝了攝像頭,學校的官方解釋是想有效的控制校園中的不良現象,進而督促學生提高自身素質。而對于這種解釋,同學們也都是做足了表面功夫——有第三只眼的地方安安分分,沒了第三只眼仍是“管你三七二十一”地我行我素。
的確,學生們的種種行為,實為有些過分。但是學校的做法合適嗎?也許學校只顧到了眼前,卻未仔細想想,為什么會出現現在的情況。仔細算算,在未成年之前,除了在家的時間外,在學校的時間算是最多了,而所接受的教育自然也應最多。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在教書之前,先要育人。話雖如此,可事實卻未必這樣。
20xx年中央電視臺在《對話》節目中邀請過中美兩國的高中生中的頂尖人物。在價值考察中,主持人分別給出了智慧、權利、真理、財富和美的選項,美國學生幾乎一致的選擇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國除了有一人選擇美外,其余全部選擇了財富和權利。
在“教書育人”后培育出的這種道德的卑下和心靈的麻木,難道是所謂的“人才”嗎?這些人難道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嗎?
近幾年來高學位“人才”變為殺人犯的事例已不足為奇,而往往對社會危害大的也是那些高學位低素質的“人才”。由此看來,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與之比起來,更重要的則應該是育人,培養學生們的良好品德修養,而不是只顧教書。
樹苗歪了不從根上扶正,卻想硬將它掰直,結果會怎樣?好一點的,勉強掰直,但過不了多久又會歪曲。而更有可能的則是枝斷樹枯罷了。
素質低了不從思想上根本教育,卻想利用一些“手段”硬逼著提高,結果會怎樣?
——南轅北轍罷了。
關于素質的議論文3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我們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關于素質的議論文4
在學校的食堂中,亂扔垃圾最嚴重的地方就是賣零食的窗口。每有一個年級吃完飯,因為垃圾桶較遠,面包盒、雞肉袋等包裝就在窗口前滿地都是。學校曾派老師監管,但效果甚微。直到一天,那個窗口前多了一個白色的垃圾桶。從此,很少有人把垃圾亂扔了。
看著整潔的地面,我不禁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因貧窮逃到一個小鎮,鎮長很看重他。一天雨很大,鎮長家花園旁的小路變得十分泥濘,路人便踩著花草穿過花園,繞過那段泥濘的小路。年輕人很生氣,試圖阻止路人,但路人根本不聽。不久,鎮長回來了,鎮長挑著兩擔爐灰,撒在小路上。之后再也沒有穿過鎮長家花園的路人了。
很多時候,一味的禁止是沒有作用的。不要告訴別人“不能做”,要告訴別人“怎樣做”,這樣很多難題都會被解決。為何不把“請勿亂扔垃圾”的牌子換成一個垃圾桶?為何不在“禁止吸煙”的標語旁寫明可以吸煙的位置?
電池對水的污染是很大的,僅一粒紐扣電池污染的水就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雖然中國的電池消費量很大,但很少部分的電池得到了回收。鋅皮、碳棒(石墨)、銅帽這些不可再生資源都被白白地浪費掉了。中國回收電池的能力是世界領先的,但回收廠卻收不到電池。為了保證盈利,不得不向國外進回廢電池,光是運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如果廢電池能像飲料瓶一樣方便。快捷地給收廢品的人,即使沒有回報的錢,大多數人也愿意這樣做。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所以大部分電池與剩菜一起進了垃圾填埋場,失去了價值的同時還污染著環境。我希望電池回收廠能為我們多放一個“桶”。我們就會自覺地愛護環境的。
生活中很多道德上的問題并不主要是因為人的素質;要求的過高,設施的不完善,規則的不合理都會讓人們的“素質”變得很低。發現問題后單單指責往往是無效的。只有用行動解決它,哪怕只是多放一個桶,只要得當,就會有很好的效果,人們的“素質”也會提高的。
一中午的喊聲抵不上多放一個桶。在指責別人時,你曾為別人多放了一個桶嗎?
關于素質的議論文5
素質教育從我的理解角度來看就是對思想道德,自身的控制力的教育,當然愛護環境也是其中之一,下面我來說說愛護環境應從我做起。
“愛護環境、美化家園”,不只是一句空話,需要從我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我做起。
人類自誕生起,一切衣食住行及生產、生活、無不依賴于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地球,森林、海洋、土壤、草原、野生動植物等。組成了錯綜復雜而關系密切的自然生態系統,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卻使得這個星球滿目瘡疤,人口的增長和生產活動的增多,也對環境帶來了壓力。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綠色生命是我們這個家園的主體,沒有花草樹木,空氣怎么會滋潤和清閑清新。種一棵樹,愛護一草一木,便能染一片生命之綠洲。
我們的生活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校園綠化成為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愛護和保護環境也就成為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現在雖然還只是中學生,不可能為全人類的環境作出特別大的貢獻,從保護環境做起,例如:遵守有關禁止亂扔各種廢棄物的規定應到指定的地點或容器中去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意亂扔瓜皮果殼,煙頭、食品包裝物等,不隨地吐痰,伸出你的手,撿起地上的一片廢紙,一個廢塑料袋,一支煙頭,為環境的清潔獻出你的愛心,支持和參與廢紙、廢塑料袋、廢金屬的回收利用盡量減少生活垃圾,這樣可減輕垃圾處理工作的壓力,愛護花草樹木,我們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來美化我們生活的環境,保持校園清潔等。
以上這些雖然是小事,但是,我們做的事,實在太多了,許多事情當然必須由國家和政府來監管,應嚴格控制濫采亂挖,保護動、植物,控制污染。只要大家動手,一起努力,從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著手,從一點一滴做起,就能保護我們美麗家園的生態環境,我們就能為保護環境作出一份貢獻。
素質教育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實際上卻時時刻刻在我們的身邊。所以我們要提高自己的警惕性,不要放松自己的文明程度,做一個思想品德良好的中學生。
關于素質的議論文6
昨天下午剛剛下課,我便疾奔向學校充卡處。原來跟我一樣需要充卡的人還真不少,熙熙攘攘的。看見密密麻麻的人頭,我禁不住有些焦急,但還是沉下氣來站到隊伍的最后頭。說是隊伍,其實根本就不算,說來倒更像一個大大的肉團;看見大家都互相推擠著,為了不使自己被撞傷擠壞,我寧愿站在最后頭。
等了很久,遲遲輪不到我被服務。往往一個人擠到了窗口,認識他的人就把卡遞了過來,于是這位同學便一連充五六張,充完后便會滿臉驕傲的擠出去。無奈,這就是能耐?!排了半個多小時,終于捱到了窗口,剛想把卡遞進去,一個看起來文靜瘦弱的女生猛的給了我一下,瞬間,一個趔趄讓我滑出原坐標,手立刻被鋒利的護欄劃了個口子。步子還沒有站定,一位仁兄又發話了:“不排隊,別在這里站著!”沒心情跟他理論,獨自捂著滴血的手走出人群,于是,餓了一頓。
其實,本來很簡單的事,只要排好隊,一個人只須幾分鐘便輕松搞定,可是同學們為何偏要這樣去比拼力氣,難道覺得這樣更有意思?
計劃經濟時代物質貧瘠給心靈上造成的恐慌不安,和由這惶恐而致的“不素質”,在物質大為豐富了的今天,本應隨著豐裕悄悄淡去,但是,卻是如影隨形的跟進,而且沒有削弱之勢。君不見,大學售菜窗口即使只有兩個人,也會發生一點小擁擠;公交車來了,即使人不多,大家仍然一如既往的爭先恐后;還有自助餐廳里,隨處可見的人走飯菜盈桌現象。
這些疾病,除了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不小心本能的傳染給我們之外,難道沒有我們自己的責任嗎?
“為中華之崛起讀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下之憂而憂”難道永遠只能寫進我們的作文本里,考試卷上,而不會帶進我們一日三餐和生活的坐臥行止里?何時才能把這些優秀的思想化為我們的行動,我們的素養,就真正提高上來了。
多么希望,我們的同齡人,在課堂上學習了范仲淹歐陽修蘇軾李白白居易之后,能把這種對古人敬仰之情愫遷移到課下的餐廳、甬道、宿舍乃至廁所;多么希望,我們的家長,在孩子在場的時候,能夠略微忍耐一下,把最好的座位讓給剛上車的老人,把最便利的服務優先讓老弱病殘者享用,把怯懦的目光收起,坦然面對假惡丑;多么希望,我們的社會,在旁觀者冷眼作壁上觀之后動用輿論的力量聲討以震懾人性的冷漠,在鰥寡孤獨者受難之時能夠義無反顧的動用強大的福利鏈條讓他們皆有所養!
素質不是一句口號,喊喊就可以上去的。任重道遠。我輩若能死而后已,相信不久的將來,全民素質會提高到讓外國人刮目相看的高度!
【素質的議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素質的議論文07-20
話說素質議論文07-08
時代的素質議論文07-08
共享單車素質議論文01-01
素質的議論文600字10-02
2017共享單車素質議論文04-22
光明與文化素質議論文06-07
議論文欣賞: 中國人的素質07-05
關于素質重要性的議論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