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節儉議論文

時間:2022-02-24 10:39:13 議論文 我要投稿

關于勤勞節儉議論文(通用15篇)

  相信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別是作為主要學習作文類別之一的議論文,議論文又叫說理文,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寫這類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勤勞節儉議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勤勞節儉議論文(通用15篇)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1

  說起勤儉節約話題,似乎老生常談,眾所周知,但仍有不少年輕人特別是中學生會疑問:什么是勤儉,又因何而節約?在建成小康社會突飛猛進的今天,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消費理念也日益更新。當在校園里提倡勤儉節約時,似乎不協調,也不合情理,大有牽強附會之說。

  校園里,住宿生享受到了生活補助費的待遇,“吃飽吃好”已經成為現實。近幾年,民生工程中又實行了學生“營養餐”優惠政策,更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在校生活的質量水平,真正實現了“吃飽吃好”的質量標準。然而,資源浪費在校園里凸顯出來!同學間吃喝攀比,亂吃零食,不珍惜糧食,不能節約用水用電,損壞公物等行為屢見不鮮,種種不良習氣在校園滋生蔓延,給教育帶來新的挑戰課題。

  作為新時代教育戰線上的教師,有義務擔當起這種新課題的挑戰責任。勤儉節約這種美德承接下去,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艱辛努力。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儉是一個人良好的個人修養的體現。三國時諸葛亮曾在《誡子書》中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正體現出節儉對于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作用。事實上,自古以來,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儉節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貧、貴而能儉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后,點其行囊,只有“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其儉素之德,令人贊嘆。而周恩來總理又以“簡樸”為座右銘,成為令人敬佩的領袖。不難看出,節儉對于修身養德是大有禪益的。對青少年進行勤儉節約養成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節儉行為。

  一、加強宣傳教育,樹立資源節約意識。

  通過班隊活動、黑板報、校園網等多種教育宣傳陣地,努力營造創建節約型學校的輿論氛圍,積極倡導樹立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學消費觀念,樹立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良好風尚。開展以“節水,必須從點滴做起”、“節電,從身邊做起”、“節約糧食,從手下開始”、“節約紙張,從我做起”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宣傳節約的重大意義和國家關于節約的有關政策規定。

  二、加強學校節約管理。

  1、節約用電。公共場所用電器要指定學生參與管理,嚴杜長明燈。辦公室、會議室、走廊、通道內使用節能燈具。走廊、通道等照明需求較低的場所,宜采用低瓦的節能燈并安裝聲控感應開關。計算機、打印機、復印機、電視機等電器設備不使用時及時關機。讓學生參與用電管理中來,體嘗節儉所帶來的樂趣。

  2、節約用水。健全節約用水規章制度,積極推廣使用節水器具;杜絕跑冒滴漏;花木澆灌用水,采用滴灌、自動噴灌等先進灌溉方式。

  3、珍惜糧食。學生在校用餐應做到基本不剩飯菜,剩菜剩飯要合理處理;不吃或少吃零食,不亂花錢;自己能做的事力爭自己去做,不依不靠,學會獨立。

  4、不盲從,不追逐時尚;不攀比,不提倡高消費。

  5、愛護公物,保護好校園清潔衛生。

  三、建立系列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節約資源的計量、記錄、報告、獎懲等管理制度,強化對資源節約工作的日常管理,建立并落實巡視巡查制度,保證資源節約工作經常化、制度化。對于有浪費行為的學生要及時予以批評教育。造成嚴重浪費的,視其情節通知其家長協同教育。

  節儉是美德,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當努力繼承并發揚光大。讓我們一同來關護孩子的成長,教育他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把節儉真正落實到行動,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2

  節約是一種美德,生活節儉是一個人良好的個人修養的體現。所謂節儉,就是花錢有節制,不鋪張浪費。這個概念人人皆知,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注意節儉的人不占少數,故而有必要談談節儉。我覺得,我們應該注意節儉。

  從學習中到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紙,而造紙的原材料主要是樹皮等植物的纖維,但由于人們的盲目砍伐,現在樹木也越來越少了。要知道,樹,對人類、對整個生態系統,起著多大的作用,樹是地球之肺,每年得生產多少的氧氣,供我們呼吸、使用,所以我們要節約用紙。

  現在浪費比較嚴重的就是體現在糧食上,尤其在學生中。在學校里,每日三餐后,飯菜如山一樣堆積著,這壯觀的“景色”,就是學生的所為。主食吃的不多,大多數吃那么兩三口就倒掉不吃,然后去商店買零食吃,你想想這個行為有多么的無恥!要知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盤中的糧食,都是農民辛辛苦苦栽種出來的。再者說,米飯中,有多少我們身體所需的營養。這么說,我們應該浪費糧食嗎?

  除了物質上的浪費,還有時間上的浪費。這也體現在學生中,每到下課時間,同學們就開始陸續的上廁所。其實根本就沒有尿意,還要去一趟廁所。自己去就算了,還要硬拉著別人一起去,這樣就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還浪費了別人的時間,害人害己呀!如果把這些時間用在學習上,那該有多大的好處。

  相信大家看完這些,一定會意識到節約的重要性。所以大家請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那么,就從節約做起吧。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3

  莎士比亞說:“勤是幸福的左手,儉是幸福的右手,兩者均可致富。”若是不懂得勤儉,你與幸福便漸行漸遠了,這會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邵雍說:“一日之計在于晨,一歲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勤為人的一生之本,若是好逸惡勞,便是農人惰于深耕易耨,商人疲于乘時趨利,工人懶得計時效功,讀書人無力篤志力行。無法效力于自己的工作,這種在世上茍且偷生的人,對社會人群有何用處?

  若是為人勤奮,但不知節儉,便如同牟叔庸所說:“勤以得之,儉以守之。勤而不儉,無異于左手取而右手丟。”將勤奮以得到的,因不知節儉而丟失,最終仍是一無所獲。這樣將先前的勤奮努力盡化為烏有,豈不可惜?由此便可知儉的重要性。

  勤,是不怠惰的努力求進;儉,是當用則用,當省則省。勤儉的最佳代表人,當今非陳樹菊女士莫屬。她每日清晨即起賣菜,勤于工作,所賺取的雖僅蠅頭小利,卻從不浪費一絲一毫,節儉持家,多年來所積存的財產,確是不容小覷。她曾說:“錢要用在需要的人身上,才能發揮最大的用途。”她將長期以來的存款盡數捐獻,回饋社會,更是將勤儉的真諦發揮到極致。勤儉不只可修身、齊家,更可推及至治國,甚至平天下。倘若人人都懂得勤儉,國家怎會頻臨衰敗、破產的絕境呢?

  富蘭克林說:“勤儉使事情容易,懶惰使事情困難。”想要成功,勤儉便是第一要務,古今中外的成功之士,如孔子、比爾蓋茲等,哪一個不是為人勤儉的?力行勤儉二字,向成功邁進吧!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4

  奶奶的一生都很勤勞節儉。她一年四季都穿著褪了色的衣服,舍不得買一件好衣服穿,從來都不亂花一分錢。平時有什么家務活,奶奶都要搶著做。

  奶奶不但自己很節約,而且也不讓別人浪費。一次,我吃完飯,奶奶把沒吃完的剩菜剩飯放在冰箱里。我看見后,就對奶奶說:“您也太節約了吧!就剩下這點菜都要放在冰箱里,還不如把它倒掉呢!吃過夜的菜對身體不好!”奶奶聽見了,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現在還有很多貧困地區的人們缺衣少食,饑一餐飽一餐,不像我們這樣每天都有吃有穿,生活十分艱難。再說種糧食也十分不容易,我們更加應該要愛惜糧食呀!”

  奶奶一生雖然沒有干過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但是她的那種品質卻值得我們學習。我真為有這樣一位外婆感到高興和自豪。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5

  夏天,越來越熱。

  茶余飯后,我們習慣搬一把椅子坐在梧桐樹下乘涼。這時,外公總是在我們身邊坐下,又滔滔不絕地講起他以前的事情。對于這些話,弟弟妹妹們早就聽煩了,只有我還坐在那里,目不轉睛地盯著外公,津津有味地聽著。

  “我們小時候沒有飯吃,早上很早就起來,走兩三個小時才到得了學校;下午放學了去山上挖野菜、割豬草,又走很遠的路去賣菜,回來都是6點了,這時候把作業做完,9點鐘才吃飯,桌子上只有一盤菜,一小塊肉,要是動作不搞快點,菜就被別人吃了……星期六星期天到山坡上去放牛、放羊啦,啊哈,我們把鞭子扔了就爬到樹上去打游擊戰,要么跑河里打水仗……”外公語氣慢了下來,望著天,好像很懷念童年。

  確實也是,外公很倔強,幾乎從來沒有改變過。現在生活好多了,爸爸媽媽想把他們接到城里去,把地交了。外公倒是很不樂意,他堅持說:“我還沒有老到那種程度,我還走得動,我還能干活,好好的田留著不種太可惜了。”爸媽也沒有強求,外公日常生活恢復正常,只是逢人便說自己沒有老。從那以后,我們一家經常提著大包小包去看外公外婆,但是外公總埋怨媽媽不該買這么多東西。但我們來的時候,他總要抓一只雞來燉。

  中午,太陽最毒的時候,外國在田里勞作,雙腳踏在淤泥里,仔細查看著稻谷,好像它們會走丟一樣。看著外公辛苦耕耘的情景,我真想喊幾聲,讓全世界都聽到:“喂,你們看見了嗎?我有有個世界上最好的外公!”

  外公確實老了,老得我都啃不動了。不過我一直把他當成榜樣學習著,我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勤勞節儉的中國人。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6

  外婆年紀大了,弓著身子駝著背,一笑起來,臉上的皺紋都擠成了一團,然后“呵呵”的笑聲從外婆咧開的嘴里傳了出來,有時候笑得急了,外婆的身子都笑得一顫一顫的,我記憶中的外婆很高大,可如今已與我差不多高了。

  外婆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出生起就與黃土地打著交道,我記得外婆對我說過,她是在溫暖的春天里出生的,可是出生還沒幾天,她的媽媽就抱著她下地去干農活了。外婆一邊說著還一邊在感慨,那時候的人,哪有現在這么好的條件,一天不干活,田地里的那些事可沒人幫著你,全堆在那兒呢,偷不得懶。

  等到外婆可以踉踉蹌蹌走路的時候,外婆也得幫著去做一些事,這么多年來的辛勤已經融入到外婆的骨子里,成為外婆的習慣了,在一日復一日的陽光照射下外婆的皮膚成了古銅色,給人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勤勞的人。

  外婆確實就是一個勤勞的人,就算現在年紀大了,她的身影也都常常出現在家里的菜園子里。每次我們一去看她,外婆都會炒上一桌子的好菜來招待我們。

  外婆是勤勞的,同樣也很節儉。家里的吃食,多數都是外婆自種的。外婆對待這些食物就像對待寶貝一般,或許在外婆的眼里,這些糧食比什么都要珍貴。

  外婆說起糧食來,眼睛里都會放光,好像沒有誰會比她更熟悉它們來,這些田地里的糧食伴隨了外婆的一生,就像一個生命中的老友,外婆再熟悉不過。

  生活中,節儉勤勞的外婆既讓我們欣慰,又讓我們感到心疼。看著外婆古銅色的皮膚,我能想象出外婆在陽光下暴曬時的情景,我想著陽光下,外婆額間的汗珠緩緩滑落,訴盡了外婆的一生。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7

  中國,一個偉大、獨特、充滿東方神韻的國度,有十三億多勤勞的人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正是因為有了人們勤勞節儉這一美德,國家才得以生存、發展乃至繁榮壯大。

  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以“勤以修身,儉以養德”著稱。那千古遺傳的勤勞節儉便為中華賦予了新的靈魂與不屈的力量。

  勤,是古代孔子的“韋編三絕”,反復讀書,勤以補拙,最后成為圣人;是蘇秦的“頭懸梁,錐刺股”,勤奮刻苦,努力學習;是匡衡的“鑿壁偷光”,為了學習,給自己創造條件,勤奮努力!

  儉,是不浪費,是約束,不放縱。就如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他總是以“儉”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件衣服補了又補,事事想著老百姓卻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樸素,村里的領導要翻新他老家的房屋,可他卻說要先把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先安排好!又如我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鄧穎超,她小時候過著清貧的日子,那是迫不得已,可長大后,她有了工作,有了豐厚的收入,可仍是那么節儉,衣服舊了、破了舍不得丟。真可謂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我小時候出生在農村,到了忙月看著爺爺奶奶不辭辛苦,早出晚歸地干農活,回到家里,他們從不抱怨自己干活是有多么辛苦。他們這種勤勞的精神讓我耳濡目染,也養成了勤勞的習慣。如:看到家里有堆積的衣服沒有洗,我立馬拿去洗凈;看到家里有垃圾,就拿掃把馬上清理。

  我還有節儉這一特點,正是因為受到媽媽節儉美德的熏陶。有一次,我看到媽媽正在清理一些舊衣服,并將爸爸的一件舊褲子拆掉,然后剪起來。我說:“媽媽,把這件衣服丟了吧,都這么舊了。”媽媽笑著對我說:“是有些舊了,但是改小一下可以給弟弟穿!”我又瞅了瞅那件衣服,深感懷疑,就說:“膝蓋部位快破了,你還能改得多好?”媽媽二話沒說,三下五除二幾剪刀下去,架上縫紉機,一件帥氣兒童牛仔褲展現在我眼前。我用欽佩的目光看向媽媽,不由自主翹起大拇指說道:“媽媽真了不起!”

  從那以后,我家每有小或舊的衣服也都拿來改造一下,變廢為寶,有的可以剪成小書包,手機帶等等,這些都得感謝于我母親的言傳身教。

  勤勞節儉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種美德和精神,我們要從小養成這個美德,勤勞節儉,從我做起!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8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良好的家訓、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也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

  “勤儉節約、尊重勞動”是奶奶從小告訴我的:掉在干凈桌子上的飯菜要吃掉;不許挑食、不許浪費;吃完飯,碗一定不能有剩飯。

  記得這應該是很小時候的事了,我也記得不大清。還有更殘酷的現實。“起床了。”奶奶溫柔的在我耳邊說。可我當時就是不領情,喃了喃,翻了個身,便又睡了回去。奶奶說了好久,我卻依然無動于衷。“勤,是一個女孩子從小就該培養的習慣,可是你這么懶,怎么才能……”我像孫悟空被師傅戴著緊箍咒,終于,我不得不起來了。可馬上,那些話,又從左耳進右耳出了。

  到了吃午飯時間,我的速度也是挺快的,一下就吃完了。“你看看!這桌子上是什么?是一個女孩子家該做的嗎?”奶奶指著桌子說我。

  呀!桌子上是“一片狼藉”。碗中剩了不少飯,連桌子上也都滿是飯菜。“快,回來吃干凈!”奶奶招手示意我走過去。可是我怎么了,非但不領情,反而變本加厲。“吃什么吃嘛!又不是買不起。”“你……你……”奶奶沒有再說話,而是去廚房拿出了柴。“伸手!”我膽怯的伸出了稚嫩的小手,“叫你不珍惜糧食,叫你浪費……”我哭了,心里也怨恨了很久。

  隨著年齡漸長,自己似乎明白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知道一絲一毫,一分一厘的來之不易。我們生活在富足的年代,可是,我們卻不知道很多地方的人還挨著饑餓呢!我們自己也不知道今后的生活,究竟會怎樣呢?我們不該學會節約,不該居安思危么?

  隨著年齡逐漸長大,我才明白奶奶的良苦用心,真對兒時的自己感到羞愧。勤勞,節儉,這是我們的家風,要永遠保持下去!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9

  家風是一種潛在的無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我們,它是一種無言的教育,一本無字的典籍,是我們成長的第一空間。

  我家的家風是祖輩相傳下來的,一代人傳給一代人,最有代表性的應該就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的勤勞節儉。勤勞在爺爺、奶奶身上隨處可見,每次回老家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在學習方面我缺少她們的勤勞精神,一定得學習爸爸,盡快養成勤奮的好習慣。我家的另一個家風是從不浪費。

  有一次,我沒有關緊水龍頭,媽媽立刻就讓我改正。節約用水、愛惜水資源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好的事情。我家洗菜的水都用來澆植物了,一點沒有浪費。有時,我的作業本用完了,爸爸就讓我用反面當演算紙,還把我書包里所有的單張紙裝訂成演算紙。衛生紙和保鮮膜中間的圓筒,改造加工后經常會變成我家的筆筒……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會造成浪費,為了保護美好的地球家園,請做好每一個細節。

  優秀的品質是從習慣培養起來的。一個好的家庭,就有一個好的家風,讓我們銘記家風,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10

  勤儉歷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古代開始就提倡勤儉節約,唐代李商隱在《詠史》中有這樣的句子:“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短短十四個字將勤勞節儉的重大作用一語道盡,大到整個國家,小到每一個家庭的興旺衰敗都與勤儉節約密切相關。

  勤”“儉”兩字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天道酬勤,勤奮是國與家的財富之源,只有勤奮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斷的為國與家創造出殷實和富裕。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規劃和管理,才能把創造出來的財富積累下來。節儉會增強勤奮的動力,善于節儉的國與家就是一個有光明前途的國家。

  然而當代社會隨著物質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花樣越來越多,勤儉節約的美德似乎被習慣了大手大腳消費的人們所遺忘。舌尖上的浪費、資源上的浪費等等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浪費帶來的結果是可怕的,不可再生資源越來越稀缺、人們的需求越來越急迫,幾十上百年后因為今天的浪費給子孫后代帶來的后果,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這損失的不僅僅是物質成果,更嚴重的是損毀了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人的道德情操。

  為了讓子孫不品嘗因為我們的奢侈浪費帶來的苦果,為了讓后代能夠繼承并發揚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勤儉從今天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你和我做起,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傳統美德永垂不朽。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11

  大家一定都記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它告訴我們要愛惜糧食,學會節約。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使命。

  可是,在我們的校園里還經常有這樣的現象:晴朗的日子,還能看見有的教室亮著全部的燈;涼爽的早晨、傍晚,有的教室里的電扇還是馬力全開;洗手處的水龍頭滴滴嗒嗒地淌著水,來來往往的同學視而不見;空蕩蕩的餐廳,零亂擺著的餐盤里卻還剩有許多的飯菜

  節約,實際行動比說任何好話都實在。我們每個人都應參與節約行動,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集大家所有的力量,并持之以恒,才能真正締造一個節約型校園。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再好的良田,如果不勤于耕種,如何能有收成?同樣有了收成,揮霍成性,再多的收成都會在轉眼間化為烏有。可見要想取得收獲,離不開勤與儉。只有勤奮才能創造勞動成果,只有節約才能珍惜勞動成果。

  同學們,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一個以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的好隊員!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12

  節儉和浪費是兩種不同的觀念。節儉是一種美德,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來說,都是有利的。相反的,浪費則是一種壞習慣,不但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沒有益處,還會造成貧窮呢!

  要個個節儉的人很不容易,因為節儉都是先苦后甘,不過還是有些人從苦頭中渡過,得到了甜美的結果,像是王永慶他每天都非常勤儉,最終自己創業,成了大老板,也得到了富裕的生活。媽媽常說:“要隨手關燈。”原來一個小動作,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浪費是不必要的揮霍,它不但會使人一敗涂地,還會使他永遠無法東山再起,所以爸爸常說:“不要和浪費做朋友。”大家常常都會不知不覺的`走向浪費的魔掌,所以一定要向浪費說“不!”

  浪費非常容易,但節儉卻很難,難雖難,但只要忍耐就可以嘗到甜美的果實,大家一定要跟節儉做朋友哦!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13

  “成由勤儉敗由奢”,節儉一直是根植于中華民族心底的優良傳統,也同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發現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這里的安樂就是指奢侈,節儉才會長存,人們若是崇尚從簡生活,便就會知曉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好好珍惜社會的穩定平和,一心一意的向未來堅定前行。自黨幾年來,國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整治風氣。主席也曾發出過“浪費就是犯罪”的教導。節儉所以生清廉,清廉所以生實干,實干所以生復興,復興所以生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節儉起步,方能逐步屹立于世界之林。

  當我們節約下了一顆米,一滴水,一頁紙,一度電時,我們就已經在心中種下了一顆顆節約的種子。我們隨著成長,這些種子也在慢慢的生根發芽,逐漸長成參天大樹。支持著我們的人格,又滋潤著我們的心田。但“有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我們對自己不負責任時,別人又怎么會對我們心懷敬意呀!每個人都向往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可,可如果連最最基本的節儉都做不到,對自己最起碼的責任都無法承擔的話,又談何未來呢?

  少年強則國強,只有我們節儉,擁有良好的美德,才能使社會更加規范。而節儉,其實不難做到,不鋪張、不浪費、物盡其用等等等等。所以,如此看來,節儉只在我們的身邊。

  ……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小處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這不僅是我們終生享用不完的寶貴財富,還能培養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品質。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14

  從戰國時期墨家的節儉為尚,到如今的以節儉為美德,從歷代賢士力推節約樸實,到如今的簡潔實在……“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于國,唯有節儉方能長治。于人,唯有節儉方能立身。

  心崇節儉,方可無外憂。奢侈浪費之行一旦成為了日久的習慣,災難臨頭之際,必將晝夜難眠。當今之時,疫情之下,一個個國家宣布著糧食危機的到來,平常看似豐足的儲備糧于此時卻失了原有的氣勢。要想在這場風暴中立足,必定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唯有人人都知節儉,方能多出一些糧食,以緩解危機。古語有言勤儉持家為有道,古人知曉唯有節約度日,才能在面臨突發情況時臨危不亂,才能有資本去抵抗。而有了這份底氣,無論是國,是家還是人,便少了一個徹夜難眠的理由。作為新一代青年人,立身之先便是無擾心神之外憂。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學會節儉,亦是未雨綢繆。疾奢侈如仇,崇節儉如流。敢于對浪費說不,隨手關好每一盞燈,擰緊每一個水龍頭……不要讓小事禁足了自己,不要讓細枝釀成了大火。為無外憂,力行節儉。

  心崇節儉,方可立正德。節儉乃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之傳統,亦是當今每一個人都應踐行的美德。古有“布衣將軍”之善類,后有毛澤東節儉度日之正流。鄧小平有一條洗臉的毛巾,用了幾年仍然完好,而別人同樣的毛巾用了一段時間就破破爛爛。人們問他有什么訣竅,他說:“你們洗臉時都是兩手用力擰毛巾,毛巾的纖維容易斷;我洗臉時用兩手擠干毛巾的水,毛巾的纖維不容易擠斷,當然耐用!”于他們而言,無需財大氣粗,無需金銀珠寶,一身德便是最好的修飾。而他們的德,便有靠節儉之行贏得。孔子品德高尚人也,尚且崇節儉,行節儉。歷代君主凡不大興土木而節約民力物力者,便是有德行之君。現如今,節儉也是各類宣傳標語里的美德之行。一個人若做到了節儉,自身的品德就會跟著進行一個升華。立節儉愛惜之心,方可充實內心的空虛與冷漠,也便達到了立德的目的。作為新一代青年人,德行是立身必不可少的東西。“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珍惜好每一粒糧食,珍惜好每一件物品。不浪費,不奢侈,求實而不浮夸。節約行事,升華內心。為立正德,力行節儉。

  心崇節儉,方可積小善。知否知否,中東之境,民生哀苦,食不果腹;知否知否,大山之處,衣不蔽體,家徒四壁……當有些人在為自己的揮霍感到“驕傲”時,另一些地方的人卻為了活下去而四處奔波。當有些人肆意浪費而習以為常時,另一些地方的人卻因為沒有物資而命若細絲。若和珅大發財物,路邊不會有凍死骨,若豪強心知節儉,農民也不會日夜顛倒。身處光明,理應知曉世界的黑色地帶。若人人做好節儉,那些貧苦的人也能夠生活下去。既然如此,何不行一舉善,渡苦厄之人?作為新一代青年人,立身除了要無憂,正德,還要心善。心善便必行善,而節約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為了那些山溝里的苦人,為了那些泥水里的艱辛,多余的衣物不必毫無節制地添加,多余的糧食不要毫不憐惜地倒掉……不要讓多余成為自己生活的主題。為行善舉,力行節儉。

  夫君子,節儉必躬行。唯心崇節儉,才可立身。

  勤勞節儉議論文 篇15

  儉樸重要,勤奮與之相比,可能更重要。如果說成功的人往往是儉樸的,那么我更肯定地說:成功的人一定是勤奮的。

  俗話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正如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樣,才能和成功也不會從天而降。不下十年死功夫,焉能辦成一事情?譚嗣同的這句話已被古今中外許多成功人士所驗證。無論是鐳的發現者居里夫人,發明炸藥的諾貝爾,還是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哪一個不是刻苦勤奮之人?所以我們的信條是:偉大的成績與不懈的努力成正比,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本來失敗是成功之母,單有母不能生子。成功之父為誰?勤奮是成功之父。愿我們一同牢記!

  大家一定聽過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

  一個父親臨終前將一幅寫有勤儉二字的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按這兩個字去做。哪知兄弟倆鬧分家,竟將匾一鋸兩半,各分一字。一個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碗,一個只儉不勤,坐吃山空餓死人。古老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要想在學習、工作、事業上取得成功,勤奮和節儉,一個都不能少。讓我們以那句已經成為箴言的老話來共勉: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

【關于勤勞節儉議論文(通用15篇)】相關文章:

關于節儉的議論文論據素材04-05

節儉作文800字(通用6篇)01-18

節儉_650字02-10

關于節儉的奶奶作文7篇02-02

關于節儉的奶奶作文3篇01-28

關于節儉的奶奶作文5篇01-26

關于節儉的奶奶作文五篇01-20

勤勞的爺爺作文通用15篇01-31

勤勞的外公作文(通用3篇)02-22

勤勞的外婆作文通用15篇12-2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区偷拍中文久久无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网站 | 思思热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第一a在线网站 | 日本无吗无卡v免费清高清 亚洲女人自熨在线视频 | 午夜精品影视国产一区在线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