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旅作文3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藝術之旅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藝術之旅作文1
四周是荒涼的戈壁,汽車似乎要把我們帶到沙漠腹地。突然,遠處地平線上隱隱出現了一片深色,汽車向它飛奔而來。深色逐漸擴大了,顯出了綠色。原來那是一片樹林。汽車歡快地沖進了林蔭道,兩旁是高大的白楊樹,轉眼間,一座在荒漠中巍然屹立,雄偉壯觀的“藝術寶殿”呈現在眼前。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穿過寫有“石室寶藏”四個大字的牌坊,接著便是莫高窟寺區。我們戴上了專用的耳機,隨著導游,開始了我們的“藝術文明大探索”
雖然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但開放給游客參觀卻十分少。首先,我們順著全石打造德爾階梯,到了第二層,一個個鑲上鐵門的洞窟十分整齊地排列,洞口的上方都有各自的編號,這就是它們的名稱。除了有鐵門的隔護外,每個洞窟都是加鎖的,都有手里拿著一大把鑰匙,打開洞窟,帶著一小團體的游人進去,就開始用必備的手電筒,照亮窟里的景象。
洞窟內給我的感覺是十分陰森,四周古老的壁畫瞬間充滿神秘的色彩。順著手電筒射出的光線,巨大的佛像就豎立在自己的跟前,好像它就活生生地盤坐在佛壇上,雙目對視,與你靜心交談,那神秘的氣氛立即變得專嚴起來。
隨著朝代的演變,歷史文明也跟著變代,不同時代的洞窟,無論在布局結構,石像的服飾神態,還是壁畫上人物的繪畫風格,都會融入了當時社會的各種元素,使洞窟保存原有特色的基因外,也有著各種千變萬化的風格,造就成每一個洞窟都獨一無二。
聽著導游精彩地講解,看著藝術結晶的珍品,每當走進不同洞窟,仿佛我就穿越到不同的朝代,不斷吸收著藝術與文化的精髓。
莫高窟,這當之無愧的藝術畫廊,佛教圣地和歷史博物館的綜合文化藝術中心,永遠值得人們的向往與傾倒。
藝術之旅作文2
我曾以為我與藝術無緣。我曾以為藝術只是簡簡單單地唱歌、跳舞罷了。
幾乎每個學校都有藝術節,我上的小學也不例外。我小時候沒有什么獨特的才藝,就連個興趣都沒有,所以,在藝術節表演時,我只能算是一個忠實的觀眾,只用聽和看,不必上臺。當然,每逢藝術節,都只有那幾個那同學報名,他們倒挺會顯擺,著一身靚麗服飾,走來走去,而我,沒有一絲表演的沖動。
去年秋天,我升入初中。莫名地,喜歡上了攝影。家里的卡片機已不能滿足我的需求,于是,我提出要購置一臺單反,父親雖答應,但也有條件:寫6個月的日記,無論何時何地,每天堅持。為了愛好,為了期望,也為了藝術,這點又算什么呢?愛一件事,就要對它負有責任。開始的那天是個雨天,窗外的雨水敲擊著玻璃,發出咚咚的響聲。雨,仿佛也有了詩意。
一百五十多天,寫成的日記已達兩萬多字,父親也因此實現了承諾,一臺單反、一個鏡頭,成了我旅行的標配。
初中的藝術節如期進行,項目不僅僅是唱歌、跳舞,連攝影、泥塑都加入了進來。有攝影,對我來說,是個好消息。單反的`拍攝技巧我已熟悉,這種比賽應該不是什么問題。
一張又一張,挑選照片也要全身心的投入。百里挑一,成了標準。我突然發現,我與攝影有了一種密切的聯系,我竟離不開它。
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使照片變得美麗的,是它有創作的意義。真正重要的東西,肉眼是無法看見的。
結果即將出爐,公布前幾天,我睡覺老想著這件事,做啥事也不能專心致志。這段時間的流逝,如蝸牛般前行緩慢。
公布結果的時刻,往往是激動人心的。攝影一等獎,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猜想。
藝術的道路,并不平坦,我想我也不會走上這條道路,攝影,只能是個愛好。但是,藝術之旅,不會結束。
藝術之旅作文3
說到藝術,我五歲便與它結緣。到如今,它已經伴隨了我八年歲月。
五歲那年,我還沒有上小學,總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讓我去玩。直到有一天,我在村里的河邊聽到了爺爺把弄著一把琴,那琴上只有七根弦,卻可以彈奏出一陣陣醇厚的聲響,那渾厚的琴音在空氣中回蕩。那時還年少的我不知那是什么樂器,卻開始打心底喜歡上了這種樂器。回到家我就吵著媽媽要去琴行看看。媽媽拗不過我,便帶我來到了附近的琴行。但是老師卻告訴我,那是古琴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并沒有現成的譜子,要用公式自己寫,怎么著也得九、十歲再學。媽媽無奈的望著我渴望的眼神,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我深知自己是學不了古琴了,于是改變主意學習了鋼琴。
第一節課我怕就認識了大部分的五線譜,老師只夸我有天賦。媽媽也樂壞了,鼓勵我好好學。一年,兩年,時間慢慢的過去,我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對于我來說,已經沒有充分的時間來練習和學習鋼琴了,于是我也就不那么喜歡鋼琴了。
我漸漸的長大,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竟然喜歡上了文學。六歲的時候,我便能把唐詩三百首背得滾瓜爛熟,元曲也會了一些,對各朝各代的歷史也懂了許多,甚至我尤其喜歡看各類的名家名篇,于是,我更喜歡民族樂器了。
說起來,民樂可比西洋樂有趣多了!有了鋼琴做基礎,我對古箏上手很快。三兩節課就可以學會一首曲子。漸漸的,我上了四年級,古箏也考過了四級,同年,我還學會了葫蘆絲和畫畫。葫蘆絲呢,長的與眾不同,吹出來的曲子也很好聽,幾句傣族特色,也非常容易上手,有時間就可以自己學上一兩首小曲子,讓人心情舒暢。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師也告訴了我一些關于樂器的文化知識,說是這樣可以有助于進入到曲子本身去。
如今,我已經初一了。學習漸漸變得緊張起來,但是一有時間我還是會練上幾首曲子,陶冶情操,培養氣質,緩解下疲憊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