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良鳳江秋游作文(精選7篇)
良鳳江森林公園是林業(yè)部批準成立的廣西最早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面積約七萬多畝。以下是有關良鳳江的秋游作文,一起看看吧!
良鳳江秋游作文 1
在這個秋高氣爽,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我們學校組織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去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秋游。因為我是第一次去,所以非常的開心,我背著媽媽給我精心準備好的食物坐上了公車,去領略大自然的風景。
來到了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同學們很興奮,排著整齊的隊伍向前走。這里樹木多的.不可計數(shù),讓我們仿佛進入到了綠色的天堂。我們來到一片綠地,大家把自己帶的東西全部拿出來,哇,有薯片、豆腐干、果汁、果凍、牛肉干、雞翅……各種各樣的食品都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大家狼吞虎咽、開開心心的吃起了美食,吃飽喝足了,同學們便三五成群的在公園里四處游玩。
這里的樹非常高大挺拔,有柳樹、榕樹、楊樹……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樹,它們有些是一排排的,有些是錯落無章的,各有各的姿態(tài),就像一把把傘,為我們遮擋陽光,讓我們在樹下盡情地玩耍。最讓我們激動的是玩座椅秋千了,幾個同學坐在秋千上,讓另外幾個同學在后面推,輪流著玩。我們蕩呀蕩呀,就像鳥兒在天上自由自在的翱翔,有趣極了!這里游人如織,一個外國大人吸引了我們,我們爭著和他一起蕩秋千,用英語來交談問候,鍛煉了我們的口語能力,收獲可真不少呀!
這里處處留下同學們歡快的笑聲,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森林公園。
良鳳江秋游作文 2
在暑假的一個早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良鳳江森林公園游玩,一路上,我就象一只渴望翱翔的小鳥,盼望著趕快來到那美好的地方。
汽車在森林公園門口停了下來,我們隨著那習習涼風,走進了公園,我們馬上就置身于一片郁郁蒼蒼的林海了!公園里的樹木可真多,遮天蔽日的。在外面,我們會覺得陽光燦爛,可是在公園里,太陽的影子看不到了,只有偶爾從那縫隙中投下來一絲絲光線,你才能感覺到陽光的`存在。聽說這里的樹木有1700多種,高大的,筆直的樹木在這里隨處可見,直入云霄,如果要抬頭看看,帽子都會掉下來。落葉從樹上飄下來,猶如一只只美麗的金蝶,在公園里翻飛,翩遷起舞,那景象真是迷人。樹葉落下來,積得地上厚厚一層,走在小道上,踩著那綿綿的樹葉,發(fā)出“吱吱”的響聲,就象聽著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愜意極了。最有趣的是那從高高的樹上吊下來的藤蔓,又粗又長,工作人員把它們編成索,做成一個個結實的秋千,坐在上面,真有比神仙還快活的感覺。
良鳳江的水碧綠碧綠的,就象一塊大大的碧玉,不知道被誰不小心弄丟在了這里。良鳳江的水很清澈,你看不到一點雜質。在江邊,一棵棵柳樹伸出了它們那柔軟的枝條。太陽篩下來一縷縷金光,輕輕地照在江面上,好象怕驚擾了良鳳江一樣,金光在水面上折射出五彩的顏色,象一盆閃閃發(fā)光的彩珠翠貝。江水蜿蜒地伸向遠方,站在高處望去,良鳳江就象一條柔軟的玉帶,輕輕地繞著整個公園。如果你愿意,還可以租條小船,在江面上行駛,小船滑過江面,那清澈的水會笑得臉都皺起來,它會以為你在和它玩耍呢!
良鳳江森林是那么的讓人留連忘返,我久久都不愿意離開,坐在秋千上,盡情地享受著這里的靜謐和清新。
良鳳江秋游作文 3
一走進聞名遐邇的美麗洲公園,我仿佛置身在一個綠色空間。綠樹,綠草,綠綠的心情,鳥語花香,就像春天姑娘的住所。
轉過綠樹掩映的小道,我看到了造型特別的良渚博物院。隨著班級的隊伍,我們迫不及待地走了進去,仿佛有一種魔力在吸引著我們。越是往前走,眼前的景象不禁讓我驚嘆起來:高大的白古墻靜靜地圍繞著,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真是壯觀吶!我隨著隊伍開始了快樂的知識旅行。
第一展廳的主題是“發(fā)現(xiàn)求真”。 講解員阿姨介紹說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一支重要的文化,1936年在余杭市良渚鎮(zhèn)發(fā)現(xiàn)而命名,距今5300――40,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蘇,分布面積約40.2平方公米。何天行和施昕更兩位先生對良渚文化發(fā)掘研究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正是由于他們的發(fā)現(xiàn)才會有今天的',他們是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的兩位先驅。1935年5月,西湖博物館對杭州一個叫古蕩的遺址進行發(fā)掘,當時在西湖博物館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也參加了這次發(fā)掘,在整理出土器物過程中,有幾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別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施昕更先生的注意,這種石斧在他的家鄉(xiāng)良渚一帶盜挖文物之風盛行,尤其是盜挖玉器,因此,在盜坑附件常散落著一些石器及陶片,施昕更行政管理從小生長在良渚,對當?shù)氐摹熬蛴瘛倍δ咳荆猩羁痰挠∠蟆_@兩地的石斧有沒有什么聯(lián)系呢?良渚為什么也有這種石斧出土呢?這些疑問誘發(fā)了施昕更先生回良渚調查的想法。經過多次的調查,施昕更先生采集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他隱隱約約感覺到了良渚似乎有一個古遺址的存在。將這些情況和想法向當時西湖博物館館長董聿茂先生匯報后,在館里同意和支持的情況下,施昕更先生開始主持對良渚遺址進行正式的田野考古發(fā)掘。從1936年12月――――1937年3月,考古發(fā)掘共進行了三次,獲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實物資料,由此從科學發(fā)掘的角度確認了良渚一帶存在著遠古文化遺存。
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二展廳,因為那里復原了良渚人的生活、生產方式。展現(xiàn)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那里有活靈活現(xiàn)的良渚先民勞作場景,紡織場景,木作場景,蓋屋場景……更有和和睦睦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的場景,人們把這些場景刻畫的栩栩如生,仿佛我也來到了5000年前,和良渚人民一起生活。由此可見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是多么的有智慧!接著我們來到了第三展廳――良渚文化。
第三展廳展示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玉鉞等良渚時期的精品玉器 。細心的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這些玉器上,都有人臉獸身的奇怪花紋。講解員阿姨告訴我們,在良渚時期,還沒有金屬這種鋒利的工具,良渚人民是怎樣刻出這樣精細的花紋的,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迷。
我們依依不舍的走出了博物院,心中又回想起良渚人民辛勤勞作的場景。
良鳳江秋游作文 4
你去過引江水利樞紐工程嗎?那里綠樹成陰,鮮花遍地, 美如畫卷。我不知去游玩過多少次,但總不厭倦,每次去都有新發(fā)現(xiàn)。這不,昨天爸爸又帶我去引江游玩,你想知道我有哪些新 發(fā)現(xiàn)嗎?那就隨我來吧。
鳥瞰引江 我們來到龍川廣場,登上觀景臺鳥瞰引江。只見引江水利 樞紐工程一字排開,四面環(huán)水,綠樹成陰。四個抽水站將五個 “綠洲”連成一串,像一條巨大的翡翠項鏈,景色宜人,美不勝收。爸爸告訴我:“建引江水利樞紐工程時,我還沒出生呢。
1961年開始建設,直到1977年才建成。它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 工程的源頭!蔽衣犃瞬唤耄核谶@么大,難怪人們把 它譽為“江淮明珠”呢。
欣賞桂花 俗話說,桂花花開,十里飄香。我們走進引江,來到第三 抽水站時,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撲鼻而來——那是桂花香!園中 園的入口處就有一株桂花樹,我們連忙朝那兒走去。走進園中 園,我看見桂花樹葉子綠油油的,像打了一層蠟,黃色的小花在 綠葉襯托下,顯得格外耀眼。滿樹金燦燦的小花,簡直賽過滿天 繁星。一簇簇桂花在微風中頻頻點頭,像是在歡迎游客的`到來。
不時有幾;ò觑h落下來,地面上已經鋪了一層桂花,在綠草的 映襯下真是美極了。
發(fā)現(xiàn)翠鳥 “咕咕咕”“嘰嘰喳喳”……走在林陰道上,耳邊傳來各種 各樣婉轉動聽的鳥叫聲。在我抬頭尋找鳥兒時,“噗啦啦……”
有許多黑白相間的長尾巴大鳥從高高的樹上飛了起來,接著又飛 起四、五只米白色的鳥兒,和麻雀一般大小。還沒等你完全看清 楚,這些鳥兒像和我捉迷藏似的,躲進茂密的樹林中。我們便開 始尋找,想把它們拍下來。可是每當要拍時,鳥兒卻飛走了。
找鳥找累了,我和爸爸來到第三抽水站南面的河邊,那里的 銀杏樹下有一個長長的吊椅。我們坐在上面,一邊搖晃,一邊欣 賞眼前的“山水畫”,看著看著,我陶醉了,仿佛正坐在獨木舟 上,蕩漾在清澈的河面上。“沈雨秋,快看!河面上有一只鳥 兒!”爸爸興奮地叫道。爸爸的話把我從美夢中驚醒,我一看, 果然有一只小鳥貼著水面疾飛,眨眼間飛進蘆葦叢中不見了。我 不禁想起以前學過的課文《翠鳥》,這小鳥恐怕就是翠鳥吧?于是,我注視著水面,希望小鳥能再飛出來。
不久那只小鳥又從蘆葦叢中飛了出來,仍然貼著水面一擦 而過,落在水邊石階上一動不動。我有機會看個清楚,啊,果然 是翠鳥!突然,翠鳥展翅飛向水面,一個俯沖,又飛了回來。我 驚喜地發(fā)現(xiàn)它嘴中叼著一條銀色的小魚。我真是太幸運了,這次 游玩能欣賞到翠鳥捕魚的精彩瞬間。
不一會兒,翠鳥享受完美餐,飛到旁邊一棵茂密的柳樹上。我們悄悄走近柳樹,想拍下小巧玲瓏的翠鳥,可是怎么找也 找不到,只好失望地離開了,希望下次來游玩,還能再見到翠鳥。
怎么樣,我這次秋游引江的發(fā)現(xiàn)新鮮不?其實只要你用心感受, 引江還有更多的美等待你去發(fā)現(xiàn)。
良鳳江秋游作文 5
“聽說,10月23日也就是本周五,我們要秋游啦!”星期一那天從林老師辦公室補完作業(yè)的陳蓓居然偷聽到這樣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大家都異常興奮。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全班,同學們都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星期五早些到來。
今天,激動人心的星期五終于來到了,同學們帶上零食、水果,帶上今天的好天氣和好心情出發(fā)啦!
一個多小時后,大巴車來到了目的地,下車后,我發(fā)現(xiàn)這兒有一大塊草坪,雖是秋天,但小草依然郁郁蔥蔥,草坪間有一條彎曲的石板小路,沿著這條路一直往前走,我看到一個大池塘,池塘里有大片大片的蘆葦,在秋風的吹拂下,像是在低頭歡迎我們,隨后我我看到了造型別致的良渚博物院,整座建筑物給我的印象就是:方,太方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的,再貼上方形的米色磁磚,整座博物院方形質感更強了。
進了博物院,有一位講解員首先從整體上給我們介紹了博物院大致分為四個部分和良渚文化的歷史,我們了解到良渚文化歷史悠久,農業(yè)、琢玉方面都非常發(fā)達,制陶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面。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我們進入了一間黑屋子,這兒有三件展品,墻上是這三件展品的3D幻燈片,穿過黑屋子,就是第一展廳,這兒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石鋤、石斧、玉斧、玉管串、陶瓶等,這些器具做工精良,即使是在現(xiàn)在也不算差。
在一片贊嘆聲中,我們又穿過了一間收藏珍寶、展示珍寶的屋子,來到第二展廳——良渚古國,我們踏著時間,穿越到了四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國,眼前是一座古城,人們或是在田間勞作,或者在織機前紡織,或是在街市討價還價……我看到了各行各業(yè)的人,有首領、有藝人、有商人、有農民……大家過著樸實的生活,普通百姓穿著粗布服裝在辛苦勞作,首領和他的妻子頭戴金冠,脖子上掛著好幾條玉管串,身穿金黃的絲綢長袍,腰上掛著昂貴的玉飾,耳朵上、手上也戴滿了玉飾,顯示著富貴。良渚古人民靠著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許多奇跡,他們建造了一座宮殿,足有三十個良渚博物院這么大;他們靠著智慧的頭腦,率先進入了犁耕時代,制作了許多精美的玉器、陶器;良渚人民在那時已經發(fā)明了很多玉禮器,足以證明中國遠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進入禮制社會。
隨后,我們進入了第三、四展廳,這兒向我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玉器,我不禁佩服起良渚古國人民的手藝,那時他們只有雙手和石頭,卻能雕刻出如此細致的神人獸面紋,在大玉璧上刻出只有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細小花紋,甚至在三毫米的縫隙中刻出了十二條平行線……
出了博物院,我的腦海里一直在回憶著古文明創(chuàng)造的奇跡,對古人的這種敬佩之心久久不能平息?墒,此時肚子不爭氣,餓的咕咕叫,我們得找塊草坪,開啟野餐模式了。
良鳳江秋游作文 6
傍晚,我獨自騎著自行車,去最良江看景。
騎進最良江公園,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棵棵堅強、挺拔的松柏了,松柏天天站在江邊放哨,保衛(wèi)著美麗的最良江。
江的另一邊,聳立著一棵棵柳樹,這些柳樹猶如一位位少女。她們長著柔軟的、綠色的頭發(fā)。一陣微風吹來,剛長出嫩葉的柳絲開始翩翩起舞,不光這一條,所有的柳絲都在舞蹈。柳絲可真長!長得垂到了水面。你看,江水哥哥正為柳樹姐姐洗頭呢,逗得柳樹姐姐咯咯發(fā)笑。
我在石柱旁邊蹲下,忽然,聞到一股氣味,這是什么氣味呢?我琢磨了半晌,終于知道了答案:原來是魚兒的`腥味啊!我恨不得馬上開始釣魚。
突然,從遠處駛來一艘船,將原本平靜的水面撥了開來,水變成了“V”字形,別提多美了。夕陽照在水面上,銀光閃閃,如同一條條魚的魚鱗。最良江水是那么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最良江水是那么清,清得能看見沉在江底的石子。
滿滿的春水滔滔不絕地向東流去,太陽也隨著流動的江水慢慢地沉了下去……
良鳳江秋游作文 7
今天,是學校一年一度的秋游,我們坐大巴來到良渚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綠油油的大樹和一條條清澈的小溪。懷著好奇和期待,我們沿著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走進了良渚博物館。
在第一展廳內,我看到了許多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yè)生產工具,如石犁、石鏟、石刀、石鐮,還有用來狩獵的石鏃和捕魚的網(wǎng)墜。這些工具都是灰色的,看上去非常簡樸,好像把我們帶進了古老的良渚文化時期。瞧,那個人正在坑里考古呢,坑里的陶片有的是土黃的,有的是棕色的,還有炭黑的,原來我們看到的展柜里的物品就是這么挖掘出來的啊,真有意思!
經過一個魚池,我們來到了第二展廳,這里樹木繁茂,仿佛進入了一個原始森林。這里展示了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用的語言和文字,這些文字像圖畫一樣,十分難懂,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還是破解不了其中的`奧秘。這里還展示了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們是如何蓋房子的,他們既不使用混凝土,也不使用鋼筋,而是用黃泥和茅草。這些草房子外觀簡潔,結構簡單,就是不知道牢不牢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大型油畫,成千上萬的人民在辛勤勞動、建造宮殿,氣勢恢宏,再現(xiàn)了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
第三展廳里面展示的都是琮、璧、鉞等玉器,有半透明的,像冰糖;有純白無暇的,像大白兔奶糖;有黃色棕色花紋的,像虎皮蛋糕……精美絕倫,讓人目不暇接。
短暫的秋游結束了,但一個個場景、一件件文物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良渚博物院之旅仿佛讓我穿越了時光隧道,我為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輝煌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