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經典同行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閱讀與經典同行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閱讀與經典同行作文1
未經小鳥媽媽同意,擅自將“如何看待孩子的閱讀行為”改成“同行在閱讀的路上”,原因有兩個:一是在孩子教育上我們還是個小學生,屬于摸著石頭過河,這個題目實在不在所能駕馭范圍內。二是在閱讀上,一直面對的是自家孩子,一家之言,不具備代表性。故更喜歡后者,也因這樣更像是在父母茶社里的一次暢談,而且,這個題目不容易跑題!
言歸正傳。
在我們的認知中,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健康、性格、行為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都需兼而顧之,是一個多線程的系統工程。讓孩子愛上閱讀,盡早地愛上閱讀,就是為人父母的我們需做功課之一。也一直很慶幸能與諸多熱愛閱讀的同道中人一起走在閱讀的路上,相信大家都會憧憬著“讓閱讀成為習慣,像呼吸一樣自然”的終極狀態,可真正著手開始讀起來后,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情況出現,我們在閱讀路上也是這樣,
一、 火是需要火來點燃的。
“火是需要火來點燃的”,這句話用在閱讀上也是非常恰當的,閱讀的興趣當然需要用閱讀來引發。只有早讀書,多讀書,持之以恒的讀書才能點燃閱讀的火花。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感覺給孩子讀書無用,因為他的理解和認知能力都還弱。其實這樣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孩子的'理解能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回想兒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給他讀書,他總是非常安靜,雖然他沒有用語言表達,但他安靜的神情實際上在坦白無誤的告訴我們,他正在跟著故事走。后來,他逐漸長大,依舊是安靜地聽著我們講故事,只是,他每天對故事時間的期盼告訴我們這是他喜歡的事情。再后來,他時不時可以脫口而出一些道理,問他出處,他說某某書中寫的。或者,還沒等我們講時,他就情不自禁地自己閱讀起來。這些都告訴我們,他的小火花已經點燃了,并且將會越燒越旺。從另外一個角度,父母的熱情和堅持也是“火”源之一,孩子的堅持有時會取決于父母堅持與否。
二、閱讀過程的幾點反思。
萬事開關難。最早開始讀書時,我們曾嘗試讓他讀給我們聽,那時他識字不多,讀起書來磕磕絆絆,不要說讀懂文意了,就是順暢的讀出一個句子都有一定的難度。可即使如此我們也做傾聽狀,耐心地聽他慢慢的讀來,時不時還問些問題。這樣兒子閱讀的勇氣就越來越足,甚至有時還會停下來給予我們講解講解。只是,這樣的閱讀我們堅持地不好,后來因為要早睡的原因,讀書變成了純粹的我們讀他聽,雖然節約了時間,但失去了兒子讀給我們聽的過程,其實錯失了兒子語言能力的鍛煉,至今仍覺憾事。
再有就是對“閱讀的多樣性”的認識。孩子的興趣是極為廣泛的,所以我們應該抓住這一點。最初我們也只是在讀故事性的書,認為故事性的書有情節,孩子才會感興趣。后來,我們給兒子讀了一些科普類的,比如《神奇校車》、《哪吒大戰紅孩兒》,沒想到兒子仍然聽的津津有味。在此同時,孩子有了自己的閱讀興趣,他喜歡讀漫畫類、玄幻類的書。最初我們持遲疑的態度,也曾經一度限制,結果適得其反,遭到兒子強烈的抵觸。后來,我們發現閱讀也像吃飯一樣要多樣化,正餐要吃,偶爾吃些零食也可以。于是,我們放開閱讀,但前提是必須是正規出版社的書。這樣以來,兒子多樣化閱讀使得他的閱讀興趣更為廣泛。
親子閱讀貴在交流。這一點是我們最近越來越認識到的。回想我們家讀書的過程,最初我們和兒子一起讀,后來我們讀兒子聽,再后來我們自認為達到了兒子自主閱讀的境界,因為是兒子自己讀。那時,我們一度很欣慰,因為兒子可以自己讀書了,我們也似乎節省了時間,有了更多的自由。可是,慢慢地我覺得完全放手后我們失去了和兒子的交流。兒子讀書的速度很快,快到可以每天一本書,他這種快餐式的閱讀幾度使我迷茫,不知道兒子是否真的靜下心來和作者交流。于是,我們重操舊業,在兒子自己快速閱讀的同時,另選幾本書和兒子一起閱讀,仍舊是我們讀他聽,這樣我們又有了和兒子一起交流的機會,只是,這時的兒子認知能力大大的提高,我們的交流也上了一個臺階,好像我們和兒子、和作者坐在一起,眼前展現著書中的畫面,我們一起觀看,品讀,評論。這種感覺讓我們真的很愜意!
三、閱讀無功利。
不要給閱讀附加過多期望,閱讀沒有什么目標或目的,只要一直讀下去就好。讀書給予人的是內在的,是一種精神的升華,是一種對世界觀的認識。所以多讀書不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提高寫作能力。寫作不是目的,寫作是人精神世界的一種表達,一種宣泄。如果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的話,我倒是更加認可它只是讓人更加靈活的駕馭了文字,更好的表達自己。我不太贊成讀完書就要寫讀后感的做法,但是如果讀完一本書確實有感而發,隨筆記來表達一下內心的感受也是不錯的做法,只是一定要自覺來完成,而不是必須完成。也曾經和童心老師交流過這一問題,他的解釋很讓我們釋懷,他說讀書就象往池子里裝水,孩子讀了大量的書,可在寫作上怎么就不見起色?因為水滿則溢,孩子之所以還沒把積累體現在寫作上,是因為他自身的“池子”太大,還沒裝滿呢。當然讀得多不一定就寫得好,但孩子池子里的水多了,對文字的認知和把握肯定會加強,所以還是要持之以恒地堅持讀下去,靜待水滿溢出的那一刻吧。
關于閱讀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其實還有很多,并未能一一記下,憑著記憶搜羅了這些,權當拋磚引玉,期待著同道的你更精彩的分享。
閱讀與經典同行作文2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是非常看重的,一個學生的閱讀習慣可以改變他的一生,也可以讓他受益一生,也可以改變日后的一切。今年我所帶的班級是新班,開學不久,我和學生交流,發現很多學生還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從我帶的學生來看,能夠在中考時作文達到二類到一類的同學,他們的閱讀量都是非常大,可以說他們所看的書是一般人很難想象的,在三年的時間里,大家的時間都是一樣,可是他們會合理安排時間,他們能夠在初一年級閱讀完中考要求的十二本古今中外名著。再利用其余時間看其它類型的報刊雜志,還可以參與其它活動,但是對于有的同學來說,這有些夸張,其實這是和他們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至關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訓練方法綜合進行。
一、確定目標,有的放矢。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都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最終目的都是要讓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那么沒有閱讀就沒有成績。在閱讀之前我會給他們確定一些具體目標,然后針對這些目標完成閱讀的全過程,即目標閱讀法。它有層層推進、反復閱讀的特點,可較全面地清掃文章中的障礙,很適合自學新課和疑難文章,那么面對中考的十二本名著,學生總得有一些目標,要讓他們的短期目標產生效果,就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斷超越。
二、重點閱讀,重點積累。
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閱讀水平,有選擇地閱讀文中的重點、難點或重點文章,捕捉陌生知識點,也稱重點閱讀法。該法針對性強,省時省力,適合于復習舊知識和自學與課文相似的文章。在閱讀的同時,我會讓他們做好筆記,每個月在同學的筆記中挑選重難點來出題。這樣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和閱讀效果,當然有的同學也是為了完成任務,自己記過的筆記,老師重點講解的筆記,再次出現在試卷上,還是丟分,可以看出這樣的同學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借同學的筆記來抄寫,這樣缺乏對原文的品讀感悟。即使考試可以取得高分的成績,那也是處在閱讀的表面。這從學習分享可以看出,有的同學站在講臺上,說不出半句話,這是沒有深刻的閱讀體會。
三、比較閱讀,縱深發展。
閱讀文學名著,可以采用比較閱讀法,可以讓所學知識轉移課外,比如《再塑生命的人》可以聯系《假如可以給我三天光明》進行同步拓展閱讀。《小圣施威降大圣》可以聯系《西游記》第六回原文閱讀。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原文和選文的不同之處,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與鑒賞水平。這樣它能較好地解決知識的橫向聯系問題,利于分清歧義,鞏固知識,使學習者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四、快樂閱讀,佳作展示。
學生閱讀之后,讓學生寫寫讀書筆記,好的素材進行轉換升級變換成自己的儲備素材。平時大家都認為作文往往是一個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體現,我們在訓練時,不妨把閱讀和作文設計到一起,簡化頭緒,以名著的一個章節為單位時間進行訓練,這樣可以減少學生的疲倦感。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每次設計訓練題,找一篇可讀性強的文章,要求學生圍繞此文進行作文,對作文題目不作任何規定,但對作文要求必須說清楚,一是作文內容必須和所讀文章有關聯,二是提醒學生要從多方面立意,不能都寫讀后感,當然也可以寫讀后感,可以從文章的思想內容立意,可以從寫作方法技巧立意,還可以就你對此文某一方面的特殊感悟立意,總之只要是你從讀文章時的收獲來立意都可以。這樣要寫好作文,就必須先讀懂文章,老師要鼓勵學生每次寫作都要有新意,雖然沒有專門訓練閱讀,但卻可以收到提高閱讀能力的效果,而且作文水平也可以提高。因為這樣的訓練學生比較樂意,隨練隨收,不搞馬拉松戰術,也可以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你想一下,一節課的時間,學生能讀懂一篇文章,又能圍繞文章寫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學習效率不是很高了嗎?而且當堂批改,當堂點評,寫的'好的佳作進行展示,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不過,老師一定要用好鼓勵的藝術,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并及時肯定,學生的興趣就會不斷高漲,效果會更好。
五、重視課堂,提升指導。
課外閱讀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語文素養,我們應指導學生將課外閱讀與日常的語文學習有機地聯系起來。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不少便是中外名著節選,教學時,我是指導學生適時地閱讀原著,便會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再如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照有關原著,找出自己在觀察生活、了解社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進,指導他們學習使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詞匯,學習運用課外閱讀中學到的寫人記事等的方法,那么,學生的作文水平便會穩步提高。
總之,語文教學雖然有法,但是教無定法,只有根據自己不同的班級特征,制定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閱讀計劃,學習目標等,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與作文寫作水平。讓我們在閱讀中快樂閱讀,在作文中愉悅寫作。做到以上這些,我們的閱讀與作文同行的路還難走嗎?
閱讀與經典同行作文3
中國悠久的閱讀歷史,形成了豐厚的讀書傳統,這種傳統的積淀與承繼,對后世讀書人有著重要的影響,讀書人在心理上和閱讀的價值取向上無不受其支配。中國閱讀傳統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閱讀的思想與方法,然而閱讀的目的與動力還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這種需求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讀書人的閱讀價值觀。
首先,是“學而優則仕”。從孔夫子提倡讀書做官,到《大學》中闡發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隋代初年創科舉制度,到宋代流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等,一個很鮮明的目的:讀書以致富貴。這一傳統是中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其次是勤學苦讀。在中國閱讀史上,勤學苦讀的感人事例層出不窮,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韋編三絕”等等,這些故事曾激勵過數千年來讀書人發憤攻讀,積極進取,其影響至今猶存。
第三,對文本的尊重。過去的讀書人,往往都是藏書人或抄書人。印刷術在我國發明得很早,但印本書籍的流傳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術雖然已經流行,但印出的圖書品種一般不是很多,或僅限于一些經史名著。在11世紀初期,《史記》、《漢書》等,一般讀書人還要靠手抄。古代中國讀書人的抄書,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過去的學者認為,好書當抄,抄書有益,抄書也是一種讀書與學習的方法。書既不易得,讀書人對書的敬重與珍視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書家孫從添在所著《藏書記要》中的一段記敘,頗能反映讀書人的一般心態。他說:
且與二三知己,與能識古本今本之書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書之久不刷印、某書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間訪于坊家,密求于冷鋪,于無心中得一最難得之書籍,不惜典衣,不顧重價,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勝于拱璧。即覓善工裝訂,置之案頭,手燒妙香,口吃苦茶,然后開卷讀之,豈非人世間一大韻事乎?
書不僅因貴重而加珍視,同時,書也是讀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明代一學者曾說:可無衣、可無食,不可以無書。衣食本是不可無的,這里只是想表明書的重要。讀書人常常嗜書如命,并從中獲得樂趣。在讀書人尊重文本的基礎上所構建的私人閱讀空間,書房的內外環境、買書、藏書、借書、抄書、讀書,某些讀書人的如癡如瘋,正是中國閱讀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書籍是讀書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書籍中,經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讀書人心目中,經典具有力量,經典或閱讀經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義。唐代魏征在《隋書經籍志序》中,對經典的.力量與象征意義作了極為精彩的概括,他認為:經籍是圣賢智慧的結晶,可以用來領悟宇宙的奧妙,探究天地、陰陽的消息,端正世間的綱紀,弘揚人類的道德。經籍顯則可救濟世人,經籍藏則可獨善其身。讀經籍可令人進步,否則就會落后。成大業者能推祟經籍,則將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經籍為念,則將為世人所重。統治者若要樹立政聲、顯揚德威、敦勵教化、移風易俗,哪有不從經籍而來呢?
首先,經籍是知識的寶庫,古今中外的讀書人,在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蘇軾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中說:經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賢或不肖,讀書都會各有所獲。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曾說:假使我們所有機器和工具,連同我們所有的主觀知識都被毀壞了,然而,只要圖書館和我們從中學習的能力依然存在,我們的世界就會重新前進的。經籍貯存知識,并為人們的創造提供基礎。
其次,在中國科舉時代,經書,特別是四書五經,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為科舉的最重要的教科書,成為讀書人踏入官場的階梯。千余年間,讀書人無不深受其影響。
第三,經籍有助于甚或影響著國家的治理。我們現在是否能同意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國古代學人是這樣看的。司馬遷在談到《春秋》時說,《春秋》明辨人事經紀,判別嫌疑、是非、善惡,以宣揚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倫、禮義之大宗,有國者、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著書立說和史學研究,而是極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給皇帝的《進資治通鑒表》中稱:該書“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又說,通過此書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資治通鑒》成為治理國家的一面鏡子,頗受當朝皇帝的賞識,對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員也有很大影響。即便在20世紀,有些人認為該書也是公務員必讀的。
第四,經籍有益于國家的治理、信仰的確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經籍或讀書具有象征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地位、權利或特征。讀書會使一個人更有教養,即使不會,它也使一個人看起來有教養。我們在電視上常常看到,一些被采訪的人物常常坐在大書架的前面,這不正說明書是極具象征意義的嗎?哪怕這些被采訪者根本不讀書,或根本沒時間讀書。當然,從閱讀史的角度看,我們更希望書不是象征物,而應該是讀物。
【閱讀與經典同行作文】相關文章:
與閱讀同行作文02-26
閱讀與經典同行作文02-14
與閱讀同行作文(精選20篇)10-21
閱讀與經典同行作文2000字05-07
閱讀與經典同行作文(通用30篇)11-23
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1500字08-21
小學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50005-07
小學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550字05-05
小學生閱讀與經典同行征文「精選」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