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作文(精選1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1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關于夢想與追尋的書,小說講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巴黎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煎熬,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幾乎一命嗚呼。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他最后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斯特里克蘭德卻在追逐他的噩運,更準確的說是一個被夢想俘虜的人在追逐自己的噩運。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蘭德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后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里去。小說里的那個“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說:“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別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這樣的人當然可惡。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生任何關系。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里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么妖冶,多么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人們”里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子定格在查爾斯的最后時光。一個太平洋孤島的叢林深處,一間簡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墻壁畫中,聆聽波濤洶涌的顏色——對,那時他已經失明,只能聆聽顏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風,紅色是尖叫。我承認,此情此景不能喚起我絲毫的憐憫,因為心中唯有敬畏——駭然與敬畏。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寧靜。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勝利。雖不信神,我想這就是那個人們應當在胸前劃一個十字架說“阿門”的情景。
他的頭腦里只惦記一件事,仿佛生來就是為這件事而來。他為了能做到渴望的這件事,可以拋棄一切,完全出自內在的激情和熱情,有種“時不我待”的契機,如若不去做這事就會感到時時不安與惶恐,完全沒法生存及生活下去。可以說,他的整個身心全都被這件事給拽住了,就像他給自己挖了一個洞,有東西拉著他下去,不受自己思想控制。你可以說他“六親不認”、“太自私了”,但他確實是在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一件一生未完成的重要事情。他厭倦自己的碌碌無為、按部就班,當別人問他是否會想以前,他笑笑,“我不想過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現在。”
原來,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活著只為追求真理,而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認可并喜歡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歡的事情,什么時候啟程都不晚,也許某時像有人指引一般,讓你靠近,明白自己來到這世上真正的意義。
斯特里克蘭德的人生只能作為理解他作品的一個入口,卻不具任何普遍意義上的借鑒價值。相對而言書中真正聰明的倒是二流畫家戴爾克?施特略夫,他知道自己不具開創性的繪畫才能,便專心畫畫糊口。他有自己的畫室,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也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力。他完全明白創作的痛苦,“在美被創造出以后,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
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復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當然,故事里他低估了斯特里克蘭德的天才的破壞力,但這只是情節的偶然,不是施特略夫的必然。
施特略夫雖然藝術才能極其平庸,他自己本身只能畫些庸俗的題材,水平很一般。但是他能欣賞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感受到思畫中蘊含的藝術之美,即使這種藝術之美還未能被當時的主流審美情趣接受。出于對美本能的向往,他無私地資助思,幫助他。他雖然是個平庸的畫家,但是在為人上卻有偉大之處。他自己無法創造美,但是他那種欣賞美的才能以及對人的熱忱正直,讓他變得偉大而不平庸。這是普通人而能偉大的典型例子。我很喜歡他,因為我覺得這是才智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才能是天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但是性情和品味確實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達到的。
施特略夫曾說過的一段話:“為什么你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夠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后,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復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毛姆讓施特略夫這樣一個毫無才能的畫家來講這句話,表現出一種特別的張力。一個平凡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氣去感受體會想象那些天才所經歷的思想折磨啊!
斯特里克蘭德和施特略夫這兩種人生,一個是偉大的不幸,另一個是平庸的幸福,如果一個人能夠選擇的話,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后者,卻在選擇的同時又都對遙遠的偉大趨之若鶩,不斷幻想非凡的蒞臨。但要知道,“偉大”實在是一條靈魂的不歸路。如果狠不下心來傷人傷己,那還是施特略夫的路走得更容易些。但即使是施特略夫,因為理解了美,意識到了天才的可貴,也不得不忍受無窮的屈辱與折磨來完成他的理想主義。到最后,真正的理想與結果根本無關,就好象斯特里克蘭德必須畫畫,哪怕失明;而他畫畫這件事卻與畫根本無關。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與現實。正像毛姆說的那樣,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遙遠的,就像人們追尋的夢想,但追尋的過程也許孤苦,甚至最后會一無所得;‘六便士’象征著世俗、瑣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價值。你的要的究竟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2
中秋三天的假期的后兩天,看完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首先說明這書壓根和月亮或者便士就沒有任何關系,就如我讀書的夜里,雖應是月圓人圓的時節,天上和四周卻空空蕩蕩一樣。
故事的情節不算多復雜,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可謂中產有余了,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個故事的精彩程度遠遠沒有作者講故事本身精彩。一個追求夢想的人,拋棄家庭妻子孩子工作一切,去追求夢想。這樣的人,特別是故事中的Strickland,是自私、不負責任、逃避現實不敢面對、甚至有些冷血的與世俗價值觀絕對違背的社會異類,他妄圖擺脫社會給他的一切枷鎖,尋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忍受饑寒交迫和種種折磨苦難,都無怨無悔。這樣的人讓人覺得可恨,因為如果大家都向Strickland一樣,這個社會要么徹底亂套,要么就是實現了共產主義。但這樣的.人又讓人佩服,甚至羨慕,他無疑是強大的,有勇氣與毅力。無論最終的結果是什么,他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或者過上夢里的世界,他都已經成功了。做自己的夢,讓別人說去吧!毛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從各種人的角度出發,間或夾雜些自己的評論,將主人公刻畫的淋漓盡致。他的筆就如刀,雕刻出的現象豐滿生動。
這個有些冷峻的的故事,再我看來卻很有童話的味道。Strickland是孤獨的,"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盡管身體互相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于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局限于會話上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里這類話。"他的這種孤獨很有幻覺的成分,虛幻不可觸摸。他的生活有些超然物外,無法想象一個在現實社會生活了四十多年,過著"正常"生活的人,能夠一夜之間就放棄一切。他對愛情的評價體現了他的價值觀:"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滿足,我就準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會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為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不會干別的,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們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對她們提出什么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
這些話離經叛道,這樣的人被作為異端。"性的饑渴在思特里克蘭德身上占的地位很小,很不重要,或毋寧說,叫他感到嫌惡。他的靈魂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東西。有時欲念把他抓住,逼得他縱情狂歡一陣,但對這種剝奪了他寧靜自持的本能他是非常厭惡的,他甚至厭惡他在淫逸放縱中那必不可少的伴侶,在他重新控制住自己以后,看到那個他發泄情欲的女人,他甚至會不寒而栗。他的思想這時會平靜地飄浮在九天之上,對那個女人感到又嫌惡又可怕,也許那感覺就像一只翩翩飛舞于花叢中的蝴蝶,見到它勝利地蛻身出來的骯臟蛹殼一樣。"所以他可以拋妻子,待他遇到第二個女人的時候有棄如敝屣。
他格格不入,尋找夢幻島,"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臺,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里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著他們遠游異鄉,尋找一處永恒定居的寓所。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于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里,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里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里終于找到了寧靜。"
這部小說,對于想要追求精神自由但又無勇力去實踐的人,或安慰或被擊中,總之能收獲些什么。
最后說說書名的由來。按照譯者的解釋,月亮,高高在上,如理想;便士,是最小的貨幣單位,就如現實。現實和理想的沖突,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3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代表作。關于這個題目,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和月亮一樣都是圓的,閃閃發光的,但是一個崇高,一個卑微,一個理想,一個現實,可能永遠都無法同行吧。
小說主要講了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倫敦的一位成功的證券經紀人,人到中年后卻迷戀上繪畫,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性,并最終選擇棄絕文明世界,來到南太平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在那里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的藝術氣質的氛圍,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令后世震驚的藝術杰作。
主人公之前的生活是穩定的,優越的,幸福的,也是平凡的,也許是無趣的.。平靜的波濤下藏著暗潮涌動,也許你我都是其中一員,雖然大部分的我們都是不甘于平凡,卻又害怕打破平靜,擔心風雨過后不是彩虹而是更兇猛的風暴。無疑主人公是大膽的,是不可思議的,是不走尋常路的,是神經病的,敢于做真實的自己,敢于追求自己的愛好,盡管追求藝術的道路上有數不盡的坎坷,也從不后悔,也甘之如飴,最后在小島上被病魔纏身,雙目失明,依然堅持在墻壁上作畫,給世人留下了巨作的同時也留下了無盡的思考。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你是選擇遙望還是選擇追逐?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4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幾天了,當時很想寫點什么,但又總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過去學生的電話,言談中對即將開始的工作充滿了期待。于是我有了寫的沖動。記得看完時已經好晚了,老公問:“這么好看嗎?”“嗯。可以吧。”“講什么的?”“以高更的生平為模板,寫了一個有天賦的畫家的故事。聽從內心的召喚,尋找精神的家園。”內心的召喚,這是我看完書之后強烈的印象。
畫家心中有一團熊熊烈火在燃燒,他被炙烤,受煎熬,只為找到準確表達的方式,找到讓他內心平靜的地方。所幸,最后他找到了,臨終前,他的心平靜了,他在他向往的地方畫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靜、滿足地離開了人世,帶著對世人的不屑。畫家深知自己畫作的價值,但他從不售賣,也不讓人看,因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報答某人時才把自己的一幅畫送給他,在對方推辭不受時說:“你還是拿著吧,幾十年后它會有點用的。”呵呵,多么自傲!后來在豆瓣上看別人的評論,點擊率最高的的一個小女人寫的感悟:“親愛的,我是鯨魚,可是你只能給我一臺飲水機”,是看了毛姆關于男女區別的評論之后的頓悟,意思是女人對于愛情的渴求就像鯨魚對于大海,可是男人卻只能提供一臺飲水機那么多的水。因為毛爺爺說,“女人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要是一個女人愛上了你,除非連你的靈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為女人是軟弱的,所以她們具有非常強烈的統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狹窄,對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東西非常反感。她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對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最遙遠的地方遨游,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里。”于是小女人深深地剖析自己多年的學習生活都是在愛情的幻影中,不關心時事,不知道科學,書里書外只有愛情和娛樂八卦。
書評引來回帖無數,雖然很多人對于她關于女人的.描述很感冒,好像自己并不是這樣視線狹窄,但是也有很多貼是深深的共鳴。我當然不是那種以愛情為唯一人,也許這和我從小的生活環境男孩多有關,也與自己的理科出身有關,毛姆關于男女區別的那兩段評論雖然在我的心里有了那么點漣漪,但還不至于那么大的觸動,我最大的觸動是來自他另一段話:“‘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的語音里流露著一片熱誠,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動了。我好像感覺到一種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體里面奮力掙扎,我覺得這種力量非常強大,壓倒一切仿佛違拗著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緊緊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讓魔鬼附體了,我覺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東西撕得粉碎。”我震撼于畫家內心強烈的個性表達欲望以及他對自己內心渴求的響應。我很羨慕他。
他的內心是極度自由的。沒有什么社會準則能束縛他的心靈。他對于他的工作擁有極度的熱情,對于任何物質的享受毫不在意,絲毫不認為忍饑挨餓是受苦受難,完全過著一種精神生活。還有另一段:“我認為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著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臺,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里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著他們遠游異鄉,尋找一處永恒定居的寓所。
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于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里,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里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里終于找到了寧靜。”佛教中所謂前世有點類似這樣。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價值除了毛姆準確地描寫了一個天才畫家的生命歷程,更多的還是他在記敘的過程中加的那些議論。很精準。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5
不間斷的讀完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猶未盡。
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原本生活殷實,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妻子愛好文學與藝術,是個女文青,她喜歡與體面的人物交際,所以家中經常高朋滿座,熙熙攘攘。在妻子親友圈中,斯特里克蘭德并不出眾,作為證券經紀人,雖然他掙錢養家,但因為缺乏藝術感顯得平淡無奇。不料,就是這樣一個平淡正常的人,卻在中年后迷戀上繪畫,并且“像被魔鬼附了體”,棄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個破舊旅館,后來干脆到了南太平洋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后半生病魔纏身,窮困至極,死后名聲大噪。
斯特里克蘭德是被魔鬼付了體的,所以他的所作所為超出了我們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里沒有我們熟知的愛恨、責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災難,所以他輕巧的離開了沒有收入來源的妻子、孩子,沒有一絲愧疚。更讓人不解的是,在他貧病交加快死的時候,荷蘭畫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顧,不僅挽救了他的性命,還騰出自己的畫室給他作畫。斯特里克蘭德竟然和荷蘭畫家的妻子私通,并導致荷蘭畫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惡果,他本人也沒產生愧疚之意,表現的極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窮困,餓的吃了這頓沒下頓時,他也沒有后悔當初離開舒適的家,從來沒有想回到過去,他沒有肉體上的痛苦感,反而愿意在與世隔絕的小島到生命的終結,在最后慘淡而終的時候仍然很平和。
因為他不合世俗邏輯,所以即便做了看來極度自私的事,我們仍然無法對他痛恨。他就是個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來就是通過他的手畫出不一樣的作品,為神靈發聲。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腦子里裝置了對繪畫的`癡迷和獨到見解,至于人類社會的公序良俗在他離家出走時就一鍵刪除了。
所以對這樣一個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許這正是大師的境界。
但是,這本書讓我更動容的是里面的各個配角。
首先是荷蘭畫家施特略夫,他那么善良,愿意毫不保留的幫助別人,盡管畫技不高,長得肥肥圓圓一點也不帥,常常成為別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個貴族的家庭教師,與貴族家的少爺有染,在臨產之時被這家人一腳踢出門。在落難之時,施特略夫發現了她,并同她結婚。婚后更是把妻子捧在手心,百看不厭。然而,他的妻子卻出軌斯特里克蘭德!荷蘭畫家和妻子的愛情可能只是他一廂情愿的,妻子對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沒有工作,無法謀生的年代,找到一個能提供穩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難得,更何況這個男人還愛她,對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過妻子最不堪的一面,兩個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會愛上一無所有脾氣差的斯特里克蘭德,并最終飲鴆止渴。
還有一個猶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這個人是為了表達某種價值觀。這個猶太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年紀輕輕被選進醫院的領導機構,前程似錦。然而,在一次度假時,猶太人遞交了辭呈,帶著行李去了亞歷山大港。他形容當時的感覺“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無限自由”。盡管之后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
聯想起來最近一期的《奇葩說》,在非洲拍攝野生動物的青山,放棄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動物保護區工作,薪水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他說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里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過客,這種人在自己的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合,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中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的陌生感逼迫他們遠游異鄉,尋找一處永恒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潛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偏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覺得這是他們精神上的家園。
由于阿伯拉罕的辭職,之后接替他工作的幸運兒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頗豐,加官封爵,有一個美麗的妻子。但是,究竟誰是成功者,也許難以下結論。叩問內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隨波逐流,才是真正值得羨慕的人吧。
最后,說一下這個書名,盡管在序言中,譯者也解釋了這個書名。但是我愿意相信,月亮代表夢想,六便士代表現實的說法。我們有太多牽掛與束縛,做不到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灑脫與決絕,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夢想,在關心蔬菜與水果的時候,不忘暢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6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為《月亮與六便士》的書。這本書是20世紀著名作家毛姆最著名的作品,暢銷一個世紀。
當我看到書封面上的一行字時,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沒有提到月亮和六便士,而是說:“我”是一個年輕的作家,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遇到了銀行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誰知斯特里克蘭為了心中隱秘的繪畫夢想,棄家出走到巴黎。布蘭奇自殺了,他對世俗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他強迫他愛他,拋棄了丈夫。但他對藝術有著非同尋常、不可抗拒的熱情。最后,他來到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結婚生子,最后雙目失明,疾病纏身。但他完成了最偉大的作品,但在他死前,他委托他的土生土長的妻子燒掉了一切。我知道月亮指的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指的.是世俗和金錢。
毛姆使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就像他自己的故事一樣,一切似乎都是如此的真實和生動。看完之后,我幾乎以為這一切都是真的,真的有斯特里克蘭人。我似乎不在讀書,而是坐在爐子旁聽毛姆講故事,不禁沉浸其中。
看看這本書的主角,不屈不撓的斯特里克蘭。他只是為了自己的繪畫理想,放棄了家庭,放棄了名聲。貧窮,疾病,但從不放棄他們的理想,這是信仰,這是真正的毅力!但他并沒有看到自己的成功。一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堅持不懈,不要忘記初衷,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為了取得成功!斯特里克蘭的質量值得學習!
《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好書,希望大家有時間看看,一定能得到精神上的收獲。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7
我已經在很早之前就想閱讀毛姆的這本書了,但一直被其他事情耽擱了。最近,我終于讀完了這本書,內心受到了莫大的震撼,隨之而來的是內心的澄凈和平靜。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書名本就深深吸引著我,“月光”意指何物,“六便士”又是何意?直到我了解了書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的人生故事之后,我才解開了這個謎團。
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一個頗有成就的英國證券紀紀人,但是人到中年,卻突然拋家棄子,前往其他國度追尋自己的“繪畫夢”。中途在巴黎還因為自己對繪畫的執著和對外界的漠視而破壞了一個幸福的家庭,盡管并不是他的本意。當我讀到這時,我其實是對思特里克蘭德抱有偏見的態度的,我無法理解他為何能夠如此心安理得地拋棄妻子和孩子,訣別安樂、幸福的生活,反而追求貧苦、潦倒的流浪生活,還能用不近人情的態度面對周遭的人。后來,在他選擇到一個叫“塔西提島”跟土著人一起生活直至死亡的時候,我才真正走入到他的世界。
原來他一直追求的是靈魂自由的境界——這是生活的終極奧秘。然而當他選擇了與常人不同的生活的時候,他注定走上一條充滿考驗、布滿泥潭的“不歸路”。旁人的猜疑、誤解、諷刺和偏見是對堅定理想的考驗,人性中固有的欲望和對愛情的渴求是對初心不染的考驗,生活的貧窮和窘困則是隨時可能湮沒理想的泥潭……然而諸多的不幸都未曾動搖過思特里克蘭德對探求生命價值與意義的`信念。當他已經身染瘧疾,全身痛癢無比時,他仍然堅守一間簡陋的木屋,在四壁連同天花板和地板上繪畫著自己心中的“伊甸園”。在雙目失明甚至死亡之前,他繪著的畫毫無疑問是注入了他對生命和這個世界全部的理解,他終于看見了自己的靈魂在原始的天地間自由地歌舞著,也便死而無憾了。
可是最令我大受震撼的是,思特里克蘭德竟然在臨終時囑咐伴侶將自己的心血全都付之一炬!這樣一件藝術界偉大的瑰寶隨著一把熊熊大火化為灰燼,愛藝術的人都會感到萬分遺憾。可我轉念一想,站在這個天才的角度來講,他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死而無憾,何況從一開始,他創作的目的就不是為了給旁人看的。最偉大的藝術從來不是為了流傳千古而創作的,只是為了淋漓盡致地表達內心對美的純粹的愛。
書名的“謎底”由此顯而易見了。“月亮”是精神的充盈,而“六便士”則是物質的滿足。對比生活中追名逐利的常人,又如何能理解這樣一個只要“月亮”,摒棄“六便士”的人呢?“在滿是六便士的地上,你抬頭看見了月光。”月亮和六便士,你又會選擇哪一個?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8
《月亮和六便士》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感謝朋友推薦。
對于“月光”,對于“六便士”,我想我們應該仰望崇高的月光,追求崇高的理想,在這條路上不顧一切的追求和努力,任何時候我們準備開始,都將不會認為是遲到的。我想我們不應該為世俗的東西所牽累,“六便士”是需要的,但是我們面對他們,應該時刻保持理性。“六便士”只能在你的生活中占據很小的一部分,他支撐著你仰望月光。而月光,是你在未來生活的動力。同時我們也應該有著追求生活的'激情去面對一切想要的欲望,月亮也好,六便士也好,生活才不會一帆風順,我們要有勇氣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也要懂得適可而止。
我們平常人可能一輩子都是這樣的人,追求優秀,崇拜優秀。毛姆正好點出了我們追求的所謂優秀的真實含義,即他人的認可。然而很多時候他人的認可并沒有什么卵用,除了父母之外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認可你呢?他們是不是在夸獎你的成功的同時也在嫉妒你,或者輕蔑地在心里說聲不過如此呢?即使是將來相伴的伴侶,在確定相互之間的關系之前,是否也會對對方是否與自己相配,是否帶出去有面子,是否拿的出手與朋友們進行炫耀進行判斷呢?這些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拼命不甘心的奮斗所取得的一切,可能只是他人茶余飯后的笑料,或者只是成功引起了本來在這個世界上與自己不想干的人對自己的注意。
仔細想想這些真的有意義嗎?所以我看到這些以后,想到的還是要活得輕松開心一些,多在乎一點父母,尊重他們一些,少在乎點外人的認可,對所謂的成功學雞湯也是敬而遠之,開始以自己的想法行事,盡量讓自己活得更加快樂!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9
《月亮與六便士》的情節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基礎,主人公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后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舍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杰作。
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月亮和六便士》的情節并不復雜,寫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煎熬,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
他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
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系、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10
風兒慢慢的搖著,伴著我們緩緩的踏進六月,在淺夏到來的時候,讀了一本世界名著---《月亮和六便士》。
小說的作者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
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不知道為什么,突然想離開自己的妻子和兒女,著了藝術的魔,放棄了周圍的人看來美滿的生活,遠赴巴黎,最終用畫筆譜寫出了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
作者用了一個特殊的角度,用“我”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偉大畫家的平生。用看到的、聽到的、想象的來描述一個虛無的、實在的人。
他走了,就像一片落葉輕輕的從安樂窩里離開,奔赴一個未知的世界,那個世界就像一片汪洋大海,也許他自己會游泳,他必須要朝向一個方向游去。
他像著了迷,身體和靈魂似乎已經分開,他身邊滿是便士的時候,他卻抬起了頭,看到了燦爛的月光。
作者用特殊的寫法,描述了“我”去法國巴黎找他的場景,在柯麗奇大道的'咖啡館里,和斯特里克蘭德談論過往的的生活,計劃未來的不可知,和那個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里吃的未來的畫家,描述眼前的窘迫。
然后,作者輕輕的說,時間過去了五年。
五年之后,機緣巧合,通過自己的荷蘭畫家朋友德克.斯特羅伊夫又知道了斯特里克蘭德的近況,隨著時間的繼續推進,他得了重病,斯塔羅伊夫說服妻子布蘭奇讓斯特里克蘭德來家里養病。
就是這樣的一個事情,布蘭奇卻完全沉溺于斯特里克蘭德紅紅的胡子和深邃的思想中,投身于他的懷抱,而斯特羅伊夫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離開自己的畫室,讓他們兩個人在那里生活。
而當有一天,激情褪去,繁華落盡,布蘭奇進退兩難,自己服藥自殺。斯塔羅伊夫痛苦萬分,當他看到那幅畫,自己妻子靜靜的躺在沙發里,斯特里克蘭用自己全部情感和筆鋒來描述這個美麗女人的時候,他不知道為什么,他似乎釋然了,他感受到了一種超脫的思想,他沒有再為妻子難受,在努力為愛人開脫。
斯特里克蘭輕輕的走了,思緒萬千,他飽嘗了人世間的各種滋味。
此后,輾轉反側,作者通過尼克爾斯船長講述了斯特里克蘭德后來幾年的生活狀況。
接著,又通過庫特拉斯醫生的講述,他來到了一個孤島,也許在這里,他拋棄了身體和靈魂的區別。他和一個當地的姑娘結婚,并且生了一個男孩兒。這生命的最后幾年,也是斯克里特蘭德最幸福的時刻,他拋棄一切世俗,專心繪畫,甚至在木屋里繪制了一幅最經典、最有代表性的畫,從屋頂到地面,全部都覆蓋著一層精心構造的畫作。從醫生的感覺里,可以看出那是一種強大的神秘和奇妙。充滿著氣勢磅礴和激情四溢,還有一種恐懼。
當麻風病最后追索斯克里特蘭德生命的時候,他的畫卷也按照他的遺囑隨著一把大火熊熊的燃燒了,伴著他的靈魂升入天堂,人世間再也沒有了他最偉大的畫作。
作者用的寫作方法極其獨特,用插敘、用倒敘、用自己親身的接觸,用別人的訴說,用想象,用事實,用虛無,用判斷,各種寫法讓人耳目一新,盤橫交錯,條理細致。
我們無法去評價任何人,我們只能看他的生活軌跡和所處的環境下造就的成績,我們不能認可主人公丟棄了生活在一起17年的妻子和孩子,對情人的自殺似乎毫無知覺,人情世故與己無關,但是他的身上卻有一種超然的勇敢,有著一種超然的精神世界,有對藝術的高度追求,忘記現在所有的一切,只為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這是一個瘋子與天才的結合體,是一個潦倒和偉大的人。
整部小說告訴我們,在我們低頭撿拾便士的時候,一定要抬頭看看皎潔的月亮。在日常的煙火中,品味詩與遠方的愜意。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11
毛姆在小說中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說所揭示的逃避現實的主題,與西方許多人的追求相吻合,成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
“毛姆以高更為靈感所寫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毫無疑問杜撰超過事實。”“在接下來的.十年里,高更認為他最終能夠享受成功的果實,讓一家人團圓。”對比小說與現實可以發現,高更對繪畫的追求有其因果關系和過程發展,而思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則非常突兀和過于激烈,再加上作者利用虛構的情節和敘事手段上的技巧,就塑造了一位不通人情世故和不食人間煙火的所謂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家。比起高更的出走,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完全不符合現實的邏輯,對于讀者來說更是不可理解。其實這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說明毛姆如此寫作的目的。即毛姆自我欲望的虛擬滿足。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 12
前幾天生病,恰好就把毛姆的這部小說看完,情節相當曲折,一拿起來就放不下了。《月亮和六便士》,現在好多文藝青年喜歡推崇的一部小說,也常居小說閱讀的前列。“《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于1919年。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著廣闊的生命視角,用散發著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著看客訕笑的幽默和殘忍的目光。”——引用自百度相關詞條
通書看完,最讓我不可思議的不是藝術家思特里克蘭德突然的離家出走去尋找自己的理想,也不是他最后在荒島上用自己的`畫筆譜寫出的絢爛的畫作,而是當思特里克蘭德在巴黎重病的時候,看護他的勃朗什(施特略夫太太)從對病人的不自覺的厭惡到最終的愛上畫家的那一段情節故事。
關于勃朗什,書中有一段話是這么寫的:“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她的傷害,但是永遠不能原諒他對她作出的犧牲。”
讀了這一段話,相當的顛覆三觀,有人說,女人的心思你永遠不要猜。
都說女人是用情感來思考的,而男人多半是用下半身來思考的動物。這句話很形象,但是感覺不像是男人說出的話,也許是出自哪個女子的手筆也未為可知。
而勃朗什,自從委身于思特里克蘭德之后,堅決的站在了自己的感情一側,與可憐的荷蘭畫家施特略夫斬釘截鐵的訣別。
后面的情節發展更是讓人不可思議,當思特里克蘭德發現自己陷入了勃朗什的溫柔情愛陷阱中,想要解脫出來的時候。勃朗什接受不了這樣殘酷的現實,飲毒自盡。從普通人的觀點,從一般的道德角度,勃朗什對于施特略夫的背叛是不能讓人接受的,而施特略夫的懦弱與遷就也是他自己最終釀成這場悲劇的直接原因。很難想象,當勃朗什和思特里克蘭德要求離開他的家時,施特略夫居然退避到要拱手將妻子讓出自己凈身出戶的境地。
沒有了施特略夫的懦弱,也就沒有了勃朗什對于思特里克蘭德的愛恨情仇。
但是,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倫理小說,這部小說描述的是一位天才畫家的故事,因此,我們不能從常人的角度去判斷這一切的對錯,只能對于勃朗什這一鮮活生命的逝去表示惋惜。
果然,西方世界的思維還是不同于東方人,哪怕上古世界也是有著相同的歷史背景。幾千年來,東方人的堅韌與西方人的冒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關于月亮和六便士,要細細探究的東西很多,比如藝術,比如哲學,還有愛情。
最后,用一段書中的話來結尾:愛情是一種疾病。
【《月亮和六便士》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筆記06-27
月亮和六便士讀書筆記(精選33篇)09-24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11-28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03-28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04-19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精選15篇)11-22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通用17篇)09-14
月亮與六便士名著讀書筆記(通用22篇)09-23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作文(精選15篇)09-06
月亮和星星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