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哲理故事:計較,是麻煩的開始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哲理故事:計較,是麻煩的開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位長者講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非常幸運地獲得了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滿足,因為在那顆珍珠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斑點。他想若是能夠將這個小小的斑點剔除,那么它肯定會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物。
于是,他就嚇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層,可是斑點還在;他又削去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最后,那個斑點沒有了,而珍珠也不復存在了。
我們平時斤斤計較于事情的對錯、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智者的眼里,這種認真必定是很可笑的。
有一句歌詞叫作“計較太多人易老”,可是我卻覺得“計較得越多,失去得越多”。
朋友初涉社會,找到一個不錯的工作,這份工作她很喜歡,兼具挑戰性和穩定性,長遠看來也挺有發展的潛力。她十分慶幸自己的好運,和同事混熟后,更覺得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都很不錯。
一天,她和同事在聊天時,一位比她晚進公司的同事問她月薪多少,兩人比較之下,她發現自己比同事的月薪少了一千元。
“那個同事比我晚進公司,工作能力又沒我強,月薪竟然比我高!真是太過分了!”她生氣地說,從此上班也失去了原有的快樂心情。她有種被打敗的感覺,就連原來因為盡全力達成目標時所帶來的成就感和踏實感也棄之不顧。那一千元奪走了她的自尊、內心平靜和自給自足的快樂。所有的事都沒有改變,只因為她覺得自己比別人“少了一些”。
我們終日計較自己“夠不夠多”,而忽視你內心真實需要的那份快樂。相反,如果我們解開了這個結,可能會過得更輕松、更自由。
有生活智慧的人,會有所不為,只計較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并且知道什么年齡該計較什么,不該計較什么,有取有舍,收放自如。
十歲時,應該不再計較家里給的零花錢多少,不和別人家孩子比穿名牌服裝。少不更事,和人家比吃比穿,還情有可原,年紀到了一個“整數”,就該懂事了。如果家計艱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個年齡的孩子已應該知道父母掙錢不易,縱不能“提籃小賣拾煤渣”,也不可再給爹娘添堵心事了。
二十歲時,該不再計較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再計較父母的職業。十幾歲時,會和別的孩子比家庭出身,比父母官大官小,恨不得都投生帝王之家,也是人之常情。但到了“弱冠”之年,尚無自立之志,出身貧賤而自卑,老覺得抬不起頭來;出身豪富的還處處依靠父母,在家庭蔭護下養尊處優,那就紈绔子弟不遠了,會一輩子都沒出息。
三十歲時,已成家立業,為人父為人母,有了幾年家庭生活的經驗,丈夫該不再計較妻子的容貌,深知賢惠比美貌更重要,會過日子的媳婦比會打扮得媳婦更讓人待見;老婆該不再計較老公的身高,明白能力比身高更有作用,沒有謀生能力的老公,縱然長成丈二金剛,還不如賣燒餅的武大郎。
四十歲時,該不再計較別人的議論,誰愛說啥就說啥,自己想怎么過就怎么過。
五十歲時,該不再計較無處不在的不公平之事,不再計較別人的成功對自己的壓力,不再覬覦他人的財富。半百之年,曾經滄海,閱人無數,見慣秋月春風,不再大驚小怪,歷盡是非成敗,不再憤憤不平。
六十歲時,如果經商,該不再計較利大利小,錢是掙不完的,再能花也是有限的,心態平和對自己身體有好處;如果從政,該不再計較官大官小,退了休,官大官小一個樣,都成了退休老干部;如果舞文弄墨,當不再計較文名大小,文壇座次,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只要心情愉悅,有感而發就行了。
七十歲時,人到古稀,該不再計較得東西更多,看淡的事情更廣。年輕時爭得你死我活的東西,現在只會淡然一笑,中年時費盡心機格外計較的東西,如今看來已無關緊要,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拓展內容:上帝哲理故事
在很久以前,某個地方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竣工之后,寺廟附近的善男信女們就每天祈求佛祖給他們送來一個最好的雕刻師,好雕刻一尊佛像讓大家供奉,于是如來佛就派來了一個擅長雕刻的羅漢幻化成一個雕刻師來到人間。
雕刻師在兩塊已經備好的石料中選了一塊質地上乘的石頭,開始了工作。可是,沒想到他剛拿起鑿子鑿了幾下,這塊石頭就喊起痛來。
雕刻師就勸它說:不經過細細的雕琢,你將永遠都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還是忍一忍吧。
可是,等到他的鑿子一落到石頭身上,那塊石頭依然哀嚎不已:痛死我了,痛死我了。求求你,饒了我吧!雕刻師實在忍受不了這塊石頭的叫嚷,只好停止了工作。于是,他選了另一塊質地遠不如它的粗糙石頭來雕琢。雖然這塊石頭的質地較差,但它因為自己能被雕刻師選中,而內心感激不已,同時也對自己將被雕成一尊精美的雕像深信不疑。所以,任憑雕刻師的刀琢斧敲,它都以堅忍的毅力默默地承受著。
雕刻師則因為知道這塊石頭的質地差一些,為了展示自己的技術,他工作得更加賣力,雕琢得更加精細。
不久,一尊肅穆莊嚴、氣魄宏大的佛像赫然立在人們的面前,大家驚嘆不已,把它安放到了神壇上。
這座廟宇的香火非常鼎盛,日夜香煙繚繞,天天人流不息。為了方便日益增加的香客行走,那塊怕痛的石頭被人們弄去填坑筑路了。由于當初承受不了雕琢之苦,現在它只得忍受人來車往、車碾腳踩的痛苦。看到那尊雕刻好的佛像安享人們的頂禮膜拜,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
有一次,它憤憤不平地對正路過此處的佛祖說:佛祖啊,這太不公平了!您看那塊石頭的資質比我差得多,如今卻享受著人間的禮贊尊崇,而我卻每天遭受踐踏,日曬雨淋,您為什么要這樣的偏心啊?
佛祖微微一笑說:它的資質也許并不如你,但是那塊石頭的榮耀卻是來自一刀一銼的雕琢之痛啊!你既然受不了雕琢之苦,就只能得到這樣的命運啊!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像上帝腳邊的一塊石料,當你發愿要做什么,要在某一領域成就什么的時候,上帝他會看得見。他要在你的前路擺放一堆你必須經歷的苦難。當你忍受這一個又一個苦難,跨越這一番又一番磨煉,向著心中的目標邁進的時候,上帝的刻刀已在你身上雕琢了一遍又一遍。你不要抱怨,那是上帝在成就你的心愿!(當然,也因為成就這一切、洞悉這一切的是上帝,所以我們應平靜地接受必須經受和忍受的一切,如果自己額外去找苦吃,只為吃苦而受苦,也許并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據不同的文獻記載,王羲之苦練書法20年,寫完了18缸水;貝多芬練琴專注時,手指在鍵盤上練得滾燙滾燙的,為了能長時間地彈下去,他把手指放在水中泡涼后再接著彈
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無一不是吃過苦中之苦、并且經歷過巨大苦難的。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大浪淘沙,百煉成金,雕琢能讓玉器更趨于完美,忍受雕琢之苦方能成大器。所以走過苦難,經過錘煉的生命會綻放出不可思議的光彩!
彼得從小雙目失明,那時候他還不知道失明的后果。當他長大的時候,他知道后將永遠看不到世界。
“上帝,為什么要這樣對我?難道是我做錯了什么嗎?”彼得常常這么問自己。”我看不到小鳥,看不到樹木,看不見顏色。失去了光明,我還能干什么?”
他的親人和朋友,還有許多好心人都來關懷他,照顧他。當他坐公共汽車的時候,常常有人為他讓座。當他過馬路的時候,會有人來攙扶他。但彼得把這一切都看成是別人對他的同情和憐憫。他不愿意一直這樣被同情憐憫。
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情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那是萊恩神甫講給他的一句話:“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較大,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
“我真的是上帝咬過的蘋果嗎?”他問萊恩神甫。
“是的,你不是上帝的棄兒。但是上帝肯定不愿意看到他喜歡的蘋果在悲觀失望中度過他的一生。”萊恩神甫輕輕的回答道。
“謝謝你,神甫,你讓我找到了力量。”彼得高興的對神甫說道。從此他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鐘愛,開始振作起來。若干年后,當地傳誦著一位德藝雙馨的盲人推拿師的故事。
上帝知道了這件事,笑道:“我很喜歡這個美麗而睿智的比喻。我從沒有放棄過任何一個蘋果。”
【哲理故事:計較,是麻煩的開始】相關文章:
2017高考素材:計較是麻煩的開始01-17
哲理故事:從低處開始02-02
哲理小故事:計較,別跟自己過不去01-31
哲理故事:“從零開始”的勇氣01-27
絕對信賴開始于尊重的哲理故事01-27
斤斤計較的意思及成語故事08-30
哲理故事:從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開始做起02-02
當生活開始循環的故事01-21
計較與寬容作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