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哲理故事及感悟
導語:舉得起放得下的叫舉重,舉得起放不下的叫負重。可惜,大多數人的愛情,都是負重的。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長篇哲理故事及感悟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長篇哲理故事及感悟
讓我說幾個真實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當旅居海外十幾年的名作家梁實秋剛回到臺北的時候,朋友們一個接一個地請他吃飯。
梁實秋是有名的“早起早睡的人”,晚上八點睡覺,天不亮,四點就起床寫作。偏偏那些朋友都是夜貓子,每天請他深夜十二點吃消夜。
梁實秋吃了幾頓,受不了了,想出個好法子,對大家宣布:
“誰請我吃消夜,我就回請他吃早點。”
一班老朋友全怔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起來,從此再也沒人敢請梁實秋吃消夜。
有位美國朋友,想找臺灣的印刷廠幫他印一批東西。又聽說印刷廠生意多、有季節性,常會拖工,不按時繳件,于是請
我介紹幾家可靠的。
“我也沒把握,”我寫了三個廠家的名字給他,說,“你還是自己觀察吧。”
不久,他回了美國,已經找到合作的伙伴。我好奇地問他:
“你才去這么幾天,怎么就決定了呢?”
“這簡單,”他笑笑,“其中兩家都在電話里對我說:‘隨時恭候。’只有一家,先要我等他查本子,再對我說下午三點十五分。附帶還加一句:‘不知道談到四點鐘,時間夠不夠?不夠可以另外約。’我就決定了那一家。”
我在美國大學教書的第一學期結束,為了解學生們的想法,特別跟學生討論,請大家對我提出批評。
“教授,你教得很好,也很酷,”有個學生說。停了一下,又笑笑:“唯一不酷的是,你常在每堂課一開始時等那些遲到的'同學,又常在下課時延長時間。”
我一驚,不解地問他:“你不也總是遲幾分鐘進來嗎?我是好心好意地等;至于延長時間,是我賣力,希望多教你們一點,有什么不對呢?”
居然全體學生都叫了起來:“不對。”
然后有個學生補充說:“誰遲到,是他不尊重別人的時間,你當然不必尊重他,至于下課,我們知道你是好心,要多教一點,可是我們下面還有其他的課,你這一延,就造成我們下一堂的遲到。”
以上這三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它告訴我們:當你要別人尊重你的時間之前,你先得尊重別人的時間,而當你不守時,不僅是你自己的問題,也將連帶地造成別人的不守時。
只有尊重別人時間,也掌握自己時間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旅美近二十年,我也漸漸學會對時間的尊重。
我知道跟別人約會,如果是晚上七點,最好準七點到達,即使抓不準,寧可晚一點點,也不能因為提早半小時到,就徑自敲門進去。
道理很簡單,說不定他還在鋪桌布、掃地或洗澡,你早到,會使他手足無措,比遲到還失禮。
所以當我開派對的時候,常見門前停滿車子,每輛車里都坐著朋友,大家全不下來,直到時間,才一起下車,按鈴進來。
我也學會怎樣用尊重對方時間的方法,來要求對方尊重我。
譬如有個裱畫店,以‘拖’聞名。我在去裱畫之前,一定先打電話預約,說我幾點幾分到。屆時,一分不差地到達,再約好某日幾點幾分去取件。
事先還撥個電話,重復一遍取件的時間。他居然從來對我都準時繳件。
我更學會了以主動的方式,進一步掌握時間。
譬如有一天,我應某大學的邀請晚上七點去演講。
“你們演講廳距校門口,走路要多少時間?”我問邀請的學生。
“三四分鐘,”學生有點不解地回答。
“那好,我六點五十二分到你們校門口,”我說。
學生露出詫異的表情:“劉老師,我們那邊很會塞車喲。尤其是六點多下班的時候,你最好把時間放松一點,早點到。”
“你們放心。”我笑笑。
到了那一天,我下午四點多就坐車到了學校的附近,找了一家幽雅的西餐廳,喝咖啡、看書,還把辦公室的資料帶去處理,然后吃完晚餐,一邊看著表,一邊喝茶。
六點四十八分,我起身結帳,五十分走出了餐廳,看見對街校門口的學生代表,正抱著花,伸著脖子,好像心急如焚地等待。
看到我,他叫了起來:“老師,你怎么飛來的?那么準。”
他的眼神,又緊張、又疑惑、又興奮,我永遠不會忘。
長篇哲理故事及感悟2
那天,在一個盛夏的午后,陰云密布。太陽收起了最后一抹余暉,躲進了烏云。狂風怒吼,燕子也收起了那雙雋美的翅膀,歸了巢。
我獨自坐在桌前,可無心顧及這些。此時,正是一個學生最煩悶的時候,因為期末考試要到了。天氣悶熱,我看著桌上的復習材料,心生倦意。于是,我便隨手拿起手機,準備休息一下。剛玩了一會兒,我就聽見了一陣腳步聲——父親推開了門。見狀,我急忙收起手機,可還是慢了一步,父親敏銳的眼睛捕捉到了這一切。那一刻,我的目光與父親尖利的目光撞到了一起。“拿出來吧。”父親走近我,伸出了一只手。無奈,我只好把手機乖乖地交給父親。
窗外,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我還是無心復習。我又看見了一旁的籃球,便將它拿在手里,在屋子里扔了起來。誰知,過了一會兒,父親再次推門而入。“你要學就認真學,要不就別學!”這次和上次不同,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怒氣。此時,我的心開始煩躁。穿拖鞋,關燈啊,別剩飯……一系列的“管教”從心底浮上來。父親給我定了那么多規矩,這讓我怎么活呀!我忍不住了,推開房門,走了出去。
此時,雨越下越大。我在院子里漫無目的地走著。因為忘了帶傘,雨已經把我淋透了,可此時我并不想回家。我不想輕易屈服。于是,我便走進了一旁的瓜架,準備在那里避雨。進了瓜架,注意力自然轉移到了瓜上。風和雨早已把瓜葉摧殘得不像樣子,但瓜葉后面的瓜仍然青翠可愛。走近了,我才發現,那肥嫩的瓜周圍纏著一條條葛藤!那翠綠的瓜身上被纏出了一道道深淺不一的勒痕。在驚訝之時,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我一一解開了那些葛藤,當最后一根葛藤離開瓜身時,我卻聽到了一聲悶響——瓜落了下來!此時,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快步走回家。
原來,那纏在瓜上的葛藤并不是其成長的束縛,而是生命的支柱!所以,也請我們帶上勒痕吧。長大以后,你會發現那一道道勒痕并不是成長的苦痛,而是無比美妙的青春舞步。服從管教,為自己帶上勒痕,一路前行!
通過我們提供的有關人生感悟的精選哲理故事,大家一定會對寫作文有新的認識,從而養成寫作文的好習慣!
【拓展閱讀】
——讀《故鄉的刺玫花》
散文又稱美文,包括情感美、抒情美、意境美、情趣美、色彩美、文字美等方面,而哲理美則是散文美的最高境界。在浩如煙海的散文世界里,唯有情感美和哲理美的文章,才得以打動人心,才得以傳頌和傳世。近讀散文集《故鄉的刺玫花》(胡云林著,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深為文章中蘊含的哲理美所打動,也引起我對散文哲理美的一些思考和感想。
《紅樓夢》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實際說的是人生經歷與做文章的關系,人的生活經歷就是一篇大文章。散文其實是作者社會閱歷、思想感情、觀點凝煉、藝術修養、知識積累以及人生感悟等融為一體的創作結果,其中尤以人生感悟為主要元素,是貫穿文章中的主線和靈魂。作者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在學校就熱愛文學,苦心鉆研經典作品,古今中外,無所不讀,很早就夯實了文學寫作的基礎。畢業后又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但最終還是落腳在新聞崗位,長期擔任領導職務,這些寶貴的經歷是十分豐富的財富,最近幾年成為他散文寫作的富礦。同時,作者是一個善于思考、勤于用腦的人,常常面對社會世象、人生際遇會用自己的知識、觀念、智慧去感悟其中的道理,思想的結果往往提升自己的生活態度,也就是積極面對和處理。這些都貫穿在作者的散文里,也就是把對社會對生活的體悟上升到藝術思維,實現生活到藝術的飛躍,形成他頗具個性和鮮明特色的一系列文章。
對于這本書里的文章,趙俊賢教授以高深的文藝理論和深厚的感情,做了高水平、高質量的評論,已經闡述得非常全面非常深刻,我輩難以望其項背。趙教授高度評價并贊美說:“奇文也,云林之散文當之無愧!讀云林的散文,委實是一種美的享受。”受趙教授評論的啟發,我不妨以享受美的心情,不揣淺陋對文章中所蘊含的哲理美談點感受。
哲理美需要深厚廣博的知識作底蘊,知識多了視野會更廣闊,思想就會更深邃,思維就會更活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書中的文章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尤以歷史、人文、文學、山水、植物等方面都比較多,豐富的知識加上作者的悟性,常常情不自禁地生發出哲理的思考。如《尋找張三豐》,作者在大量查找歷史資料,多次到金臺觀參觀,對于長期以來人們頗為困惑不解的為什么張三豐在道教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卻難以確定他到底最后到了什么地方,因為他總是來無蹤去無影,飄飄渺渺,神仙一般,留下了那么多的神奇傳說。作者從自己的體悟中這樣說:“可你(張三豐)為什么總是不現身呢?我想,你不會是領略了‘得不到的東西要圣潔的多呀!’那句諺語吧!是的,靈光圈下的塑像,總比真實的東西要圣潔的多呀!到不了的地方,人們可以用自己的想象來彌補、來完善、來美化,可以把它描畫為最理想的境界。”這就把真實與虛幻的辯證關系融入藝術的構思中,讓人回味、品味,也就把人們對張三豐的崇拜更加突出出來。這類文章集中在“生命的霞光”一節,其中《雪花告訴我們》《甜苦之間》《深谷幽蘭》《竹韻》《春意莫匆匆》等,都寫得深刻、細膩、生動感人。《甜苦之間》通過對放蜂人一年四季轉輾南北、風雨兼程的生活,以及放蜂人對蜜蜂的特殊情感,闡述了“苦”與“甜”的辯證關系,放蜂人在經歷了奔波辛苦之后,卻也享受了收獲之甜,更從小蜜蜂釀造生活的奉獻中得到人生的啟發,才覺得“我們養蜂人的生活就是一首詩。”這就是生活,就是哲理,這正應了佛教中的一句話:“人生的真理,其實就藏在平淡無味中。”再如《雪花告訴我們》一文,作者旨在說明一個樸素的真理,凡事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雖然它們就存在那么幾天或轉瞬即逝,如曇花、彗星、煙花火炮,就在瞬間那么一閃一亮一爆,然而卻是那么鮮艷奪目,那么震天動地,那么與眾不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我們思考、對待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包括人生的價值很有啟發。
詩意美為哲理美充實了美的內涵,使之更加雋永,余音繞梁,耐人尋味,揮之不去。過去,楊朔主張要把散文當詩一樣去寫,當然詩與散文是不同的兩種文體,各自雖有相通之處,但他們卻有著不同的質的規定性。提倡把散文當詩一樣去寫,并不是說要把散文寫成詩,我理解就是散文要有詩意美,比如詩歌講究意境,這與散文是相通的,好的散文必然會讓人感受到美的意境。《故鄉的刺玫花》一文就是詩意美與哲理美相結合的一篇佳作,作者對故鄉的刺玫花情有獨鐘,通過描寫刺玫花的美麗,烘托出故鄉一種特有的`美麗和情致,實則表達了對故鄉的眷戀、懷念、熱愛、歌頌,由物及人,進一步把這份情感融入對“二嫂”的夸贊,這樣把對故鄉的情感一步一步表達得很到位很貼切。如果這些還是表相化一些的話,作者的哲理思考就把內在的美深化了。文章寫道:“湊巧的是,二嫂也是一個刺玫花癡。。。。。。有一天中午,我從學校放假回來路過田埂,恍惚見一張漂亮的臉蛋在刺玫花叢中漾來漾去,幾疑是花仙女下凡了;仔細再看,才看出是二嫂。我說;‘二嫂,你是刺玫花精吧,比刺玫花還要漂亮呢!’二嫂說;‘你才知道呀!我就是刺玫花精,我嫁到你們村,就是奔著這漂亮的刺玫花來的。’從此,二嫂有了一個外號:刺玫花精。”這一段描寫充滿著詩情畫意,宛若一位畫家,稍動筆墨,就把一幅情趣盎然、人花相映的風情畫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且語言具有詩一樣的味道,詩一樣的韻味。
這里,我順便說一下,作者對詩詞的寫作也是有著很深的造詣的,我曾經讀過他的幾首古詩,感覺作者也是詩的寫手,寫得相當好。在本書的《醉花陰》一文里,作者仿李清照《醉花陰》,反其意所寫的詞:“憐香心結何時解?瘋狂賞花節。清明連谷雨,梅櫻燦爛,牡丹妖冶。傾城圍觀競踴躍,畏春去芳歌。老幼共歡悅,人流奔瀉,花嬌情更切。”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作者詩詞創作的功底。作者很懂得詩意美的意境,有了這樣的藝術修養,“文理相通”,在散文寫作中就有了這樣的潛意識,故而增加了文章的詩意美。
語言美為哲理美增加了色彩,修飾了哲理美。散文是語言的藝術,“散文易學而難工。”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個“難工”就難在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老到的散文家必定具有駕馭語言文字的嫻熟功力,常常是能夠做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通過語言藝術把思想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感人。本書作者在學校學的語言文學專業,所以文字老到,語言功底厚實,表達能力很強,為哲理美披上美麗的外衣。如《巡海圖》一文開頭說:“主人公是一位三十余歲的少婦,身著盛裝瑩瑩佇立,雙目含情注視著遠方的大海;腳下是大理石砌成的荷池,碧波蕩漾,一塵不染;背后是依山而建的宮殿式的樓房,層層迭起,錯落有致。啊,好一幅優美的圖畫。”這段美麗的文字勾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人與自然的和諧美也就是哲理美通過文字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得到美的享受。再如《春芽》一文中,作者聽了族兄在春天對樹木發芽現象——一種聲音,由奇怪到正常的觀察認識后說;“樹木也和人一樣,是有靈性的。這幼芽,就是抱在懷里的嬰兒,也在迎著春風春雨在長啊!”由于作者是因為“仁慈的上帝”恩賜了一個可愛的小孫女,才引發出對族兄護林的聯想,所以寫得很有情趣很有意蘊。在《那條小路》一文中,作者由于違犯學校紀律受到學校批評,班主任胡老師對他開導說:“我不是給你們講過怎么寫文章么!一個人的人生就像寫一篇大文章,也得有一個主題思想。你現在是學生,主題思想就是學習,升高中,考大學,一定要一心一意,心無旁騖。看戲并無不可,那只能放在星期天休息時間。況且等你學業成就之后,還沒有看戲的時間么!”胡老師語重心長地一番話,實際是用寫文章比喻人生,啟發作者珍惜學習時間,極富哲理,而且樸實、優美,把一個很值得尊敬和懷念的胡老師慈祥、關心、愛戴學生的形象表現出來,為作者退休后仍然尋找那條“之”字形的小路,鋪墊了情感氛圍,這就是對胡老師的懷念和終身感激之情,讀來讓人感動。
總之,我覺得哲理美貫穿著全書幾乎所有篇章,不僅僅是限于我所談的這些方面。我只是覺得哲理美使文章有了思想的深度,彌漫著理性的光芒,透射出人性美。這樣的文章能不引起讀者思想感情的共鳴么!正如趙俊賢教授所說:“讀云林的散文,委實是一種美的享受”。
【長篇哲理故事及感悟】相關文章:
長篇哲理故事01-20
長篇哲理故事01-04
哲理故事-長篇01-16
英語哲理故事長篇01-03
長篇哲理故事15篇11-20
長篇哲理故事有哪些01-05
長篇哲理故事(精選20篇)07-22
長篇的哲理故事閱讀:坐在時光上09-03
精選哲理故事及感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