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科學發現的追求》有感
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宇宙是怎樣形成的?這些都是人類探索了幾千年而且至今仍在探索的問題。最近我讀了《科學發現的追求》,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四個部分,分別是天文大發現、地理大發現、生物大發現、還有發現的故事。
我最感興趣的是天文大發現里的一篇“宇宙大爆炸”的發現。
牛頓在1692-1693年給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牧師本得利的四封信里談到了他的無限宇宙觀:由相互吸引的物質將會坍縮到有限的宇宙中央,聚集成一個巨大的`球體。他拋棄了早年的有有縣宇宙觀。
宇宙學是從整體上研究宇宙結構和演化的一個天文學分支。如果把牛頓等的研究歸為“古典宇宙學”的話,則“現代宇宙學”的研究就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開始了。
愛因斯坦在1915年創立,1916年發表廣義相對論后,就用它來考察宇宙結構的問題。結果,他發現這個宇宙是不斷膨脹的,宇宙中的物質不斷相互遠離擴散的,這時,他害怕極了,怎么宇宙會越來越大呢?他懷疑自己相對論中一些公式的正確性。為了彌補這一膨脹宇宙模型的“缺陷”,他在前述諾意曼等人引進宇宙斥力項的啟發下,也在他的宇宙模型中引進了宇宙斥力。這種斥力只有當物體之間的距離很大時,才變得比引力更大。若宇宙斥力與引力正好互相抵消,就得到一個穩定的平衡宇宙,但用相對論得出宇宙不膨脹的結論是有條件的,因為宇宙項回使物體在距離很大時有大于引力的斥力,而距離小時引力會斥力,這時則不會膨脹。這樣,既保證了相對論的正確性,又保證了宇宙不會膨脹,這宇宙項真實支能射雙雕的寶箭!
雖然他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只能得到動態解導致膨脹的宇宙,但他“巧妙”的宇宙觀卻維持了宇宙的靜態。
在1922年,蘇聯物理學家。數學學家弗里德曼重新用引力場方程進行研究得出了非靜態的宇宙模型。他認為無須使用愛因斯坦哪個宇宙項,這樣所得到的愛因斯坦方程的解是不定的,即宇宙可能是膨脹的,也可能是收縮或脈動的。當時,愛因斯坦并不相信這一模型,便在德國《物理學期刊》上公開反駁。
但是,愛因斯坦很快就發現了自己失誤。事情并沒有完結,1932年,終于從宇宙膨脹論出發,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宇宙演化學說。而這是德西特.弗里德曼等人的后續工作。“宇宙大爆炸”理論現在有許多觀測事實給予支持,因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廣泛承認。
愛因斯坦終于認識到自己的失誤:毫無依據地引入宇宙項,并由此錯過提出“宇宙大爆炸”這一至今流行的宇宙學理論的機會。
由此可見,沒有依據的假說在未被實踐檢驗之前是不能成為真理的,如果囿于這靠不住的假說,有時還會錯過作出進一步大發現的機會,像愛因斯坦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那樣。
不過,愛因斯坦對待自己的失誤卻是坦然的。知錯必改,從不文過飾非,正是這位偉人令人敬佩的優點之一。
古人曾說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知錯就改,但不能一錯再錯。
【讀《科學發現的追求》有感】相關文章:
讀《科學哲理故事》有感05-08
讀《科學家的故事》有感7篇10-11
有趣的科學發現作文07-28
讀《簡愛》有感05-20
讀《童年》有感05-15
讀《曹操》有感04-24
讀《看見》有感04-22
讀《魔戒》有感04-11
讀《自信》有感04-07
讀《背影》有感05-11